红色文化网

宪之文集

宪之:西门庆与贾宝玉 • 80年代的理想 • 世纪末的失落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29 鲜花数:9

西门庆与贾宝玉 • 80年代的理想 • 世纪末的失落

怀恋80年代的理想与惶惑世纪末的失落,在关注社会的中国知识精英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结。近日旷新年也谈及这个问题,颇有点“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我一直认为,当下的“人文失落”,正是80年代“理想的自然结果”,“求仁得仁又何怨”——所以从来都不困惑。1986年,我在一篇比较西门庆与贾宝玉的文章中曾经有感而发地议论过这个话题,虽不无借题发挥之意,但未脱学术规范,立论不算

宪之:刘吉先生“弱势群体就是生产力落后的人群”论辨析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6 鲜花数:14


刘吉先生“弱势群体就是生产力落后的人群”论辨析
  刘吉先生是“主流”中的头面人物之一,每发高论,辄若纶音,黄钟大吕,令举国瞩目。两会前夕又奏新声:“弱势群体就是生产力落后的人群”!——有此一权威高论,则其他诠释,立马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也。
  五柳先生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若以“不争论”思维视之,则只有佩服,“实事求是”,诚为百年不刊之高论也。若稍加推求,则觉高论虽得“自由”真谛,然犹有美中不足之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

宪之:中国精英的“接轨”比较思维辨析(一)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51 鲜花数:11


中国精英的“接轨”比较思维辨析(一)
  一位著名作家谓:他到美国考察,到纽约富人区,问导游羡慕不羡慕别墅?导游说:“我付出了很多,才得到现在的者一切,如果我努力,我想我也可以住到富人区来。”然而,他到中国南方,在富人区问到同样的问题,中国导游说:“他妈的,恨不得杀了他们!”
  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其比较思维方式在霸权话语中很有典型性,值得考辨一下。
  首先得说,这个案例是真实的,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说明在中国“先富起来”的暴发

宪之:从草民的角度感受改革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3 鲜花数:8


从草民的角度感受改革
沐浴着新旧儒学热,不由得想起孔夫子的一句“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的黔首与“精英”相对称“草民”、“小民”或“群氓”,他们历来与文化无缘或少缘,故亦曰“愚民”。不过草民之“愚”,既为其短又是其长,他们好忽悠,却也容易明白大是非,不迷信精英高头文章的煌煌论证,无需“争论”,他们通过切身利害与历史的简单比较以明白大势,那洞察世事的眼光,往往比精英们高明得多。比如“毛泽东热”就非常典型,无需胡适

毛泽东活该“摔得粉碎”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70 鲜花数:27


毛泽东活该“摔得粉碎”
  鲁迅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比人与猿的差异还要大。是的,一旦把人放进“丛林世界”这个“场”里,因为利益的对立,彼此之间弱肉强食与噬啮厮杀,理解与沟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他人就是地狱”嘛,恐怕也不是“斗争哲学”煽动的结果。比如西方绅士“崛起”的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屠杀、虐役黑人和印第安人——那才真是“种族灭绝”——在他们的“理念”中,这些有色人种“非我族类”,泰然将他们的鲜血换成黄金,那是无

宪之:“林黛玉”出家的文化思考──谈《金瓶梅》与《红楼梦》中的宗教批判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37 鲜花数:36

“林黛玉”出家的文化思考
──谈《金瓶梅》与《红楼梦》中的宗教批判

    在中国的小说史上,还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金瓶梅》和《红楼梦》那样,生动而细致地再现了大千世界的众生相,描绘了芸芸众生的罪孽和苦难,抒写了他们对尘世生活和彼岸世崐界的追求,表现了他们的迷惘和叹息。──二书中都有着出色崐的宗教描写,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同样尖锐地批判了宗教,但深度迥异:
《金瓶梅》批判的是宗教骗子,《红楼梦》批判的

宪之:辛亥革命的“光荣”与湖南农民运动“糟得很”——中国精英鼓吹“妥协”并不“光荣”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433 鲜花数:23


辛亥革命的“光荣”与湖南农民运动“糟得很”
——中国精英鼓吹“妥协”并不“光荣”
  《大国崛起》高标“妥协”、极力鼓吹“光荣革命”,是“告别革命”颠覆“斗争哲学”的鸿篇巨制。它再次给大众“启蒙”:只有“妥协”才能“和谐”,才能“光荣”,是乃西方文明“先进文化”的根本精神也。中国惟循此路,方能“崛起”。
  这里,拟循此“理念”,返视一下中国近代辛亥革命的历程。
  辛亥亦中国之“光荣革命”也。何谓?民国以清帝逊位

宪之:刘吉的“主要反左”才是“凡是”模式的先验教条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17 鲜花数:19

刘吉的“主要反左”才是“凡是”模式的先验教条

强势毕竟是强势,中国的主流精英尽管在草民中和网络上如过街老鼠,但他们在主流媒体上依然风风光光地垄断着话语霸权,张维迎剑桥博士等的最新纶音,发行量很大的上海《解放日报。报刊文摘》总能及时见到。刘吉前院长的最新宏论《“警惕右,主要是防左”没有过时》,就赫然见之于2月16日该报。
读毕不禁哑然失笑:刘前副院长此时此地的如此高论,很能见中国精英的气势和心态,以及他们的理论和逻辑底气

宪之:《我的前半生》——现代资本文明所无法仰视的光辉人文高峰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19 鲜花数:12


  《我的前半生》——现代资本文明所无法仰视的光辉人文高峰
  报载,《我的前半生》年初由群众社补足“全本”出版,作为一个在40年前的老读者,闻之不禁百感交集,是沧桑感还是顿悟,说不清。总之,觉得值得一议。
  如同许多事物一样,只有在它拉开一定距离或者失去后,人们才能较好地认识其价值。审美需要距离,认识也要距离。《我的前半生》在当年觉得不过是一本题材特别的好书,半个世纪之后再看,才发现,它真是一个奇迹,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能产

毛泽东为什么“喜欢右派”?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63 鲜花数:14

  毛泽东为什么“喜欢右派”?
强坛网友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似有点未着肯綮,这里谈谈拙见,与大家商讨。 "左右"何谓?一般说来革命进步势力谓"左",反之,反动保守势力谓"右",如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和以廖仲恺、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的左派"都是左派;戴季陶、胡汉民以及西山会议派都是右派;蒋介石先则伪装左、中,后来则露出庐山真面目是穷凶极恶的右派。30年代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成立“左翼作家联盟”,终于粉碎右

俄罗斯富豪的“情妇文化”与中国精英的“赦免原罪”情结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52 鲜花数:11


俄罗斯富豪的“情妇文化”与中国精英的“赦免原罪”情结
偶见尹林标刊于《世界日报》《俄罗斯富豪的“情妇文化”》一文,不由想起某名公子关于为中国富豪“第一桶金”正名的呼喊,陶靖节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信哉斯言!亦不由哑然失笑。特为评点之,以飨同好。
畸形的“情妇文化”
   “ 一个以伦敦为活动中心的花花公子喜欢吹嘘他曾在一个著名的圣特罗佩兹夜总会和一个引人注目的、40多岁的俄罗斯寡头及其美

宪之:从草民的角度感受“物权法”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134 鲜花数:9


从草民的角度感受“物权法”
 沐浴着新旧儒学热,不由得想起孔夫子的一句“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的黔首与“精英”相对称“草民”、“小民”或“群氓”,他们历来与文化无缘或少缘,故亦曰“愚民”。不过草民之“愚”,既为其短又是其长,他们好忽悠,却也容易明白大是非,不迷信精英高头文章的煌煌论证,无需“争论”,他们通过切身利害与历史的简单比较以明白大势,那洞察世事的眼光,往往比精英们高明得多。比如“毛泽东热”就非常

中国:有两种不同模式的民主诉求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49 鲜花数:16


中国:有两种不同模式的民主诉求

“民主”,自然是好事,可惜没有普天同庆的民主。在中国,“民主”的涵义与不同阶层对其的态度都十分微秒。一面是“民主”最少的人不大呼喊“民主”,“民主”叫声震天的人并不缺少“民主”;而充分享有“民主”的强势阶层,对“民主”的轩轾态度又耐人寻味。
时下的中国,真正要探究民主,有必要将两种实质完全不同的民主辨别清楚,才不至于陷入盲目性。

一个是买办精英旗子上大写的“民主”

这种“民主”外有跨国

“民主是个好东西”与“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77 鲜花数:11

“民主是个好东西”与“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


“好东西”之能够忽悠人,因为生活中民主的希缺。其实,精英强势的“民主”与大众弱势的“民主”,是同床异梦、此消彼长的。一切政治的权力都是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中国的民主现状,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先民主起来”了。“好东西”,也是“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自然还得要点“先民主帮后民主”,最其后则是“民主”也MBO。
 测评“民主化进程”,腐败的“

宪之:“民主是个好东西”点评

更新时间:2013-05-02 点击数:238 鲜花数:14


“民主是个好东西”点评


“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

自从氏族社会后期氏族长们将“产权”MBO以来,人类历史上有过属于全民的“民主”吗?在马列的话语里,关于民主的ABC应当是:

从奴隶时代到资本帝国,有的只是少数剥削阶级的民主;直到社会主义时代,才破天荒第一次有了人民大众的民主。资本将它侮蔑为“专制”,千方百计地将其“终结”。共产党人的历

作者简介

作者宪之

访问次数: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