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如何建立农村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农村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 王 军

  如何积极引导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性金融、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合作性金融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扶贫攻坚深入开展,在这方面广西田东县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多年努力,先后组建了村镇银行,重组改制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成立两家农民资金互助社,组建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共同设立了县域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银行网点和保险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

  一、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切实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问题

  1.“农金村办”——真正“接地气”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农金村办”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金融服务室”,搭建农户与金融机构连接的桥梁,“金融服务室”由村“两委”、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组成,协助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款催收、保险知识宣传、理赔现场勘验等服务,并按一定比例提成工作经费,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人员短缺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接地气”。

  目前,县内在167个行政村(含社区)设立了“金融服务室”,发挥其作为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利用当地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筛选,有效甄别“安全性借贷者”和“风险型借贷者”。截至2013年末,通过“金融服务室”累计为3.2万户农户办理贷款8.11亿元,小额贷款保险覆盖90%的贷款农户。

  2.农村信用体系——有效激活农民贷款需求的保障。

  信用体系的构建在于解决个体农户抵押担保物不足而造成的贷款难问题,是金融扶贫的有效手段。信用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把信用资本化,把社会责任加入到商业银行的业绩衡量标准。在信用评级时,以个人信用为保证,以信用品质和邻里关系及履行社会责任为侧重点进行评级增信;以系统自动生成的信用评级记录降低银行对农户的贷前调查成本;以整村的信用评级并通过“农金村办”模式降低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成本;以一次授信随贷随取的规则切实简化贷款流程,进而降低贷款门槛,有效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的问题。

  通过大力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周转难问题的有效路径——以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为抓手,在“一村一品”地方特色产业带动下,广大农户通过增强经济实力、累积信用记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信用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批准,田东县荣获“信用县”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信用县”。2013年,针对全县57个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将29个贫困村评为信用村,然后按照整村推进方式引导银行资金投入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再通过助农担保的介入和农户小额贷款保险的保障,有效降低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快速促进了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至2013年末,累计向4.7万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5亿元,其中累计向3133户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32亿元。

  3.资金互助社——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短期资金周转。

  尽管建立了农村信用体系,但仍然有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而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从而无法获得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部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全县2010年开展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活动”,成立了20家“扶贫资金互助社”。扶贫资金互助社以财政投入15万作为初始资金,超过50户且贫困户占50%以上即可组成互助协会;每户会员费100-300元;每户最大贷款额一年期不超过5000元,年息5%即可获得微小额贷款帮扶。

  4.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抵押融资。

  2012年12月我县成立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交易中心的建立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资本,使资源变资产成为可能。通过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了农村产权和资金在农村的流转,实现农村产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

  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农村,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贷等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资产实力。目前,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为210.6万亩,涉及161个村的7.46万户、30.47万人。经估算,全县林农持有的林业总资产价值超过34亿元。如果按照70%折扣进行林权抵押贷款,至少可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获得林权抵押贷款27亿多元,每户林农可增加3.7万元贷款。截至2013年末,全县已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业务交易57宗,交易额1.87亿元。

  5.“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金融机构更放心地给贫困农户贷款。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是田东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一种贷款模式。全县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力发展“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竹农和蔗农将种植的竹子和甘蔗定向销售给本地龙头企业,企业将贷款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最后回收农户种植的作物。这一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对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前端环节——种植、收购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不仅满足了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更对上游客户提供延伸的涉农金融服务。若农户在种植竹子和甘蔗过程中需要向银行贷款,则银行根据农户与企业签订的保价收购合同(订单),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了首贷成功率,同时也能更加明确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的按时收回,降低了银行风险。

  二、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目前全县积极引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构建多样化的立体支农模式,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1. 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县政府根据涉农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同时,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补偿涉农贷款风险。

  2. 探索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对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有效分担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风险,有效激发了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信心。截至目前,偿付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坏账61.5万元、偿付资金互助社不良贷款8.8万元。

  3. 探索开发使用多种保险、担保服务措施。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方式,在风险大的个体农户贷款中作用尤为突出。我县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如“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可以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同时,人寿保险公司田东支公司积极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如“新农合+小额人身保险”的模式,弥补新农合覆盖不到的保障范围,有效保证了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了自然原因导致的生产收入的波动性,间接保证了还款来源;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在2012年承保农村房屋、能繁母猪、香蕉、甘蔗、芒果等险种基础上,扩大竹子、水稻、养鸡等保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作者:中共广西田东县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4-05-09/2592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5-09 关键字:农村金融  扶贫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