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谭家桥之战为何让粟裕一辈子刻骨铭心?

19785月,粟裕来到安徽黄山脚下的谭家桥考察调研。临别时,他留下了心愿——死后要埋在这里。

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之所以让粟裕动了感情,是因为他27岁时曾在此地参加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让他一辈子刻骨铭心。

让正规红军到国统区做「宣传队」

193310月,26岁的粟裕被任命为红军第7军团参谋长,军团长是比他小5岁的寻淮洲,政委则是时年30岁,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留苏派人物乐少华。

乐少华

7军团的前身是原赣东北地区南下的红11军,兵员大部分来自「扩红」的农民,战斗骨干很少,装备也相当的低劣。和13军团这样的绝对主力相比,7军团实在谈不上有多少战斗力。

不过红7军团的领导班子是比较强的。刚满21岁的寻淮洲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兵,身经百战,长于指挥。此时的粟裕虽说没有后来那么威名远扬,但也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崭露头角,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在强将率领下,红7军团在战斗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中央红军的二等主力,可以独立担负重要任务了。

青年时代的粟裕

19347月初,红7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跳出苏区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

在中央苏区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让一支正规红军到国统区做「宣传队」?红7军团领导班子有理由质疑这一荒唐的命令。为此,军委领导人声称,皖南有几个县发生群众暴动,急需主力红军支援。

这好歹也算一条理由。经过一番仓促的准备后,红七军团带着赶印的200万份宣传单出发了。6000人的队伍中,有一半是毫无作战技能和经验的新兵,还有几百个雇来的挑夫。全军团只有一千条枪,主要装备是大刀梭镖。

红军队伍

事实上,中革军委派出这支部队的根本目的,是「丢车保帅」,把国民党军主力吸引开,让中央红军实施即将开始的长征,而那个所谓的皖南暴动根本就没有发生。

这里存在「左倾宗派主义」

当红7军团抵达赣东北苏区后,遵照军委命令,和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原7军团编为19师,10军编为20师。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随后又决定粟裕为军团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

按照组织分工,刘畴西任军团长兼20师师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兼20师政委。至于最能打仗的寻淮洲,则被降为19师师长,被排除在军政委员会之外。

据粟裕回忆,红10军团的领导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矛盾重重,「从未开过一次圆满的会议,不是你争我吵,便是你走我溜,甚至闹成打架」。粟裕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左倾宗派主义」。

1210日,红10军团所辖的几个师在黄山南大门汤口会师。蒋介石紧急委任俞济时为总指挥,统辖王耀武补充第一旅等部约11个团兵力,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黄山脚下。

10军团指挥部紧急开会研究。寻准洲和粟裕力主与尾追的补充1旅打一仗,乐少华认为不能硬拼,刘畴西态度不明确。最后方志敏拍板,下决定打一仗,战场选在黄山东侧的谭家桥至乌泥关一段山间峡谷的小平原。

乌泥关是个山隘口,一条公路(现为205国道)经乌泥关至谭家桥由南向北通过。路东是连绵不断的高丘陵地,整个设伏地段的西侧紧贴高耸入云的黄山,双方均无法利用。那么,这个长不过10公里、宽不过1公里的狭窄谷地就成为非常适合打伏击战的战场。

乌泥关

刘畴西的计划是用20师当主力,放在西侧小高地的主攻位置上,而19师则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隘口两侧高地。寻淮洲主张19师打主力,理由是20师是新部队,游击习气太重、军事素养太差,打不了正规战。刘畴西拒绝了寻淮洲的建议,仍然按原计划下达作战命令。在他看来,兵力、地形均极为有利,打一个歼灭战很有把握。

游击队打不了正规战

1214日凌晨,红军各部乘着夜色进入伏击阵地。上午9时许,王耀武部的补充第1旅前卫2团及旅直属队走进了设伏区。看起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王耀武

然而,原本寂静的山谷中居然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枪声——一个红军战士不知是求战心切还是过于紧张,开枪走火了。行进中的国民党军吃了一惊,发现附近有伏击,立即沿公路两侧展开,抢占有利地形。

一场以逸待劳的伏击战打成了硬碰硬的遭遇战。寻淮洲所担心的「游击队打不了正规战」被他说准了。

担任主攻的20师只顾自己打得痛快,没有及时发起冲锋截断敌军。而乌泥关的南侧的19师窝在狭窄的地域中,兵力根本展不开,也耽误了攻击时机。

寻淮洲

王耀武急令第3团抢占西南端高地,另派1个营爬上山脊包抄过来,一举夺去红19师仅有1个连把守的制高点。聚集在公路两侧的前卫部队集中兵力火力向红20师发起猛攻。20师打不了阵地战,19师又没法增援,红军越打越被动。

乌泥关能否封闭住,事关关闭伏击圈口、防敌退出伏击圈和阻敌增援的关键。因此争夺乌泥关口的战斗打得十分惨烈。经过激战,关口两侧高地终于被国民党军攻占。

战斗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寻淮洲身先士卒,率领第19师向高地发起决死反攻,激战之后夺回了关口高地。但他在冲锋时腹部中弹,在抬救治途中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失血过多而牺牲。

战斗进行到下午,国民党军突破了20师正面阻击阵地,势单力薄的红军已无力回天,只好撤出战斗。王耀武用兵谨慎,见好就收,没有下令追击。至15日拂晓前,红10军团全部撤出谭家桥地区。

一仗打下来,红10军团伤亡过千人,19师师长寻淮洲、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军团政委乐少华重伤,粟裕、刘英各伤了一只手。一个月后,弹尽粮绝、人困马乏的红10军团在赣东北怀玉山陷入重重包围,除粟裕、刘英率800多人侥幸突围外全军覆没。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在南昌被枪杀。

方志敏(中)刘畴西(左)

十拿九稳的仗为何打输?

按理说,谭家桥是一个打伏击的绝佳战场,红10军团总的排兵布阵也没有大的问题,可为什么看似十拿九稳的仗却打输了呢?

关于战斗失利的原因,当事人各有各的说法。方志敏认为主要是战术问题,例如地形没选好、部队配合不力等等;刘英认为轻敌是首要原因,没把补充第一旅放在眼里;粟裕则认为用兵指挥存在重大失误,把战斗力差的20师当主力用,而战斗力强19师则有劲使不上。

谭家桥战斗态势图

实际上,红10军团所执行的任务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转战几个省究竟要干什么。左倾路线领导下的中革军委不仅向他们隐瞒了真实目的,而且习惯于朝令夕改的瞎指挥。

军团领导人乐少华等左倾路线执行者只知道机械执行军委指示,不相信自己的独立决策能力,还动不动就用「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来打压不用意见者,用粟裕的话说,「几乎造成指挥上的瘫痪」。

10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中,方志敏擅长地方党政工作,军事指挥基本外行;刘畴西毕业于黄埔军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看上去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但实际上指挥作战能力很一般,时常优柔寡断,曾被部下质疑为「纸上谈兵」。

晚年的粟裕

寻淮洲是难得的将才,他的对手王耀武认为他「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但这样一个优秀指挥员却被排挤在核心决策之外,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只能以自杀式冲锋来了结一生,实在可惜。

这也难怪,红10军团本来就是红7军团和红10军两支不同山头的部队合编的,不可避免会出现山头主义。正如朱德后来所说的,「不编不垮,一编就垮」。

198425日,粟裕病逝,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他身前战斗过的许多地方,其中就有谭家桥。如今的谭家桥已然是黄山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丰富,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只是不知道,现如今还有多少人晓得,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令粟裕铭记一生的战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2-06-26/7612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6-26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