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舆论

打印

尹国明:从香港的“占中”行动到美国的弗格森事件

  最近有几件事引起中国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一是香港警方经过六十多天的忍耐和宽容之后开始对非法“占中”开始大规模的清场,二是因弗格森案件中射杀黑人的白人警察被陪审团认定不予起诉而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发生后不久,美国就宣布是非法集会并进行打压,甚至还出动国民警卫队,并已经拘捕几百人,三是英国学生因为抗议高校教育收费上涨在伦敦举行罢课示威游行活动,迅即遭到伦敦警方镇压。综合这几件事我们发现,一直要求香港警方对非法“占中”以及暴力冲击行为保持克制的美国和英国,对于发生于本国的大规模街头政治行动却是毫不犹豫的进行打压。欧美国家对于街头民主政治的野蛮执法和香港警方对于非法“占中”行动的文明执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尤其是美国的弗格森事件引发的示威游行,让很多香港媒体在比较中引导香港市民进行理性思考。香港多家电视台采取同时直播的方式,在电视画面上呈现两个窗口,分别播放旺角清场和美国骚乱新闻,半小时切换一次。香港《太阳报》27日称,美国警察对付示威者从来不客气,从来无人权可言,动用警棍、催泪弹还算小儿科,开枪杀人才是真暴力,仅2010-2012年,就有1200多人死于警察枪口下。“占中”之初,香港警方曾动用催泪弹驱散人群,坚持最低暴力,也没有一个因为催泪弹受伤,同美国当年驱散“占领华尔街”运动时的棍棒齐飞、头破血流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少网民在对比后更是认为,香港警察应该向美国学习,狠狠对付“占中”暴民。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如果香港政府沿用美欧对待非法游行集会的执法标准,非法“占中”早就被采取法律行动而进行强力清场了,根本不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讽刺的是,非法“占中”行动的背后支持者就是英美,要求香港政府以和平手段宽容非法“占中”的也是美英。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搞笑​桥段是卡梅伦在10月15日表示英国要为香港人的权利站出来,18日当几百名示威者占领英国议会广场发起占领民主运动,当晚就遭清场。同样是这个卡梅伦,在英国2011年8月份,英国多个城市发生的政治示威活动被平息之后,声称如果以后发生类似事件,不排除要求军队协助,并批评本国警方手段太温和,要求英国警方学习美式执法镇压骚乱。西方国家一贯的双重标准是:在别国策划政治骚乱事件,并要求别国对骚乱采取无限度容忍态度,而对于发生在本国的政治运动则是采取零容忍态度。习惯于指责别国人权问题的英美,在自己国内实行保守主义,对其他国家输出自由主义,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别人点灯。

  发生在香港的“占中”运动,本来就是非法集会活动,期间造成交通要道拥堵,金融和商业中心地带被长期非法占据,严重损害了香港正常的经营和生活秩序,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受到“占中”影响,零售店铺和饮食业等营业额下滑。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香港零售管理协会的数字显示,零售业营业额同比下跌三成至五成,商场和超市的营业额亦有最高60%的跌幅,中小型企业更惨,跌幅高达80%。香港10月份零售额数据更是令人震惊,零售额仅仅增长0.3%,增幅远低于9月份的7.0%和普遍预期的3.3%;零售量下降4.3%。而根据美银美林前日发表报告指,美银美林10月份的报告指出,“占中”对旅游业、零售业及个人消费影响最大,因被占领的区域均是主要购物区,估计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日达1.05亿元港币。更重要的是,非法“占领中环”行动已经发展成为“占领香港”,手段也开始从和平方式向暴力手段转化,进一步冲击香港的法治原则和香港的国际形象。如果非法“占中”得不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将会由此树立恶劣先例,任何人都可以因为个人不满而打着“民主”旗号藐视法律秩序,香港长期引以为豪的法治精神将彻底被摧毁。

  因为“占中”活动的背后支持者是美英等国家,“占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多是一些殖民主义思维意识浓厚的亲英美人士,这必然导致“占中”者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民主和普选,而是从一开始就染上浓厚的港独色彩,因此从一开始“占中”行动就不可能有广泛的支持率,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斗争。“占中”行动至今已持续六十多天,很快把泛民主派积累了几十年的民意支持度消耗殆尽。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由“占中”引发的社会冲突日益严重,73%受访市民因此感到不开心。“保普选,反占中”签名活动更是得到180多万香港市民的支持,而最新民调显示,有超过八成多的香港民众支持香港警方近日的清场行动。11月28日,40名立法会议员发表联合声明,对警方严正执法表示欢迎。可见“占中”行动有多么不得人心。“占中”在大陆也同样缺乏同情,大多数大陆网民对占中给予负面评价,占中到后期已经沦为一场大陆人严重的闹剧表演,一篇文章的说法非常传神:“13亿人以看天桥耍把式的节操,嗑瓜子、搬板凳、发微博,坐看“占中”成为一个被风干展览的‘民主标本’被长期吊打”。对于占中组织者来说,“占中”已经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承认失败意味着多年积累的政治资源被瞬间透支一空,继续坚持,也不过是政治资源被逐渐消耗的过程。这种日益孤立的境地让“占中”者越来越付诸极端手段,11月19日凌晨,一些“占中”示威者暴力冲击香港立法会大楼,让“占中”行动进一步声名狼藉,逼得曾经支持“占中”的政客都赶紧出来划清界限。11月21日,部分示威者为把香港问题搬上国际舞台,在网上发起“500人占领英国领事馆”的请求,更是给了事实上支持“占中”行动的英国政府一杯苦酒。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表现得越来越从容有度柔韧有余,克制的态度和专业的执法使得民意越来越向香港政府倾斜,从而处于越来越主动的有利地位。11月18日,香港警方协助执行禁制令的执达主任,在金钟中信大厦附近展开了首次清理行动,11月26日,出动4000警力,配合香港法庭执达主任在旺角弥敦道“占领区”清场。虽然“占中”现场的形势还有反复,但“占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

  美英背后鼎力支持并精心策划、香港泛民派倾巢而动的香港“占中”行动非但没有达到颠覆香港共振大陆的预期目的,反而变成一场政治闹剧,从反面教育了包括香港市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加深了对于西方政治的鉴别能力,增强了对西方颜色革命的抵抗能力,这对于美国几十年来几乎无往而不胜的颜色革命来说,无疑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美国国内暴露出来的人权问题,也会影响美国对外输出颜色革命的能力。最近的弗格森事件,并不仅仅是种族歧视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暴露了美国长期被有意识掩盖的体制问题。一个黑人青年在没有危害行为的情况下就被白人警察射杀六枪却被美国的司法体制认定无罪,表面上的美国种族歧视反映的是美国的体制性缺陷。如果美国的司法体制真能够实现法律公正,会出现这样引发众怒的判决吗?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官员扎伊德在呼吁美国人克制的同时,也认为美国人对司法体系的公正性缺乏信心。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承认事件暴露了“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媒体也认为“美国出问题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社论问:“为什么人们的愤怒迟迟不散?答案也许应该从美国的‘体系’中寻找”;《华尔街日报》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1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体系对像我这样的人不利”,可见弗格森事件折射出来的美国人对美国体系的不信任已经超越种族限制,这种对美国体制的质疑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开始了。

  事实上,美国自身的人权纪录可谓劣迹斑斑。美国不但在历史上多次推翻其他国家的民选政府并扶持独裁政府上台,这个名单至少包括韩国的李承晚、南越的吴庭艳、印尼的苏哈托、阿根廷的皮诺切特,其中后两个独裁政府都是靠美国的支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上台的,泰国发生多次军事政变推翻他信系民选政府,埃及军队发动政变推翻民选的穆尔西政府,背后都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对外如此,对内也是一样,美国不仅仅在国内长期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美国黑人被肆意枪杀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美国政府在历史上20多次出动军队镇压国内的政治运动,最近的一次是美国政府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武力镇压,这些人权纪录都足以显示美国从历史到现在,都不是自诩的人权优等生。美国的人权记录反映了美国体制存在的巨大缺陷。只不过以前因为美国的实力摆在那里,这样的缺陷被刻意隐藏了起来。

  美国依靠媒体话语权建立起来的民主自由形象,曾经是美国对外输出颜色革命的道义基础。只是这种形象更多是靠话语权构造出来的一种政治幻景,真实的美国就被美国新闻中的美国,被美国大片中的美国,被教科书中的美国紧紧掩盖着;但是,建立在虚假之上的宣传奇迹,虽然能够欺骗一些人于一时,毕竟不能欺骗所有人于长远,再美丽的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再高明的沙上建塔也总有垮塌的时候。08年那场金融危机,让世人对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产生了质疑,让美国的自诩的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场经济神话破灭,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美国人民对美国经济制度的一次公开的质疑和拷问。美国这次弗格森案件引发的社会危机,主要表达的是美国人民对美国司法和政治体制的质疑,又让美国自诩的“世界上最公平的司法制度”神话难以继续了。美国精心营造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归于破灭,美国“民主自由”的道义泡沫也就刺破了。

  一贯以人权老师自居的美国,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声音,连联合国也打破六十多年的沉默,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11月28日表示,呼吁美国执法人员使用武器时保持克制,并建议设立独立机构,“对警察所有野蛮行为和滥用武力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和公平的调查”,俄罗斯外交部负责人权、民主和法治的全权代表多尔戈夫对美国人权的批评更是一针见血:“弗格森及其他美国城市发生的事件表明,美国社会以及美国的稳定都出现了问题,我们只能希望美国严肃对待自己的问题以及在人权领域面临的挑战,停止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以一个人激进导师的角色批评他国人权不达标”。随着美国国力的进一步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站出来揭批美国的人权问题,美国的人权道义形象将以加速度走向破灭,美国继续挥舞人权大棒的道义也会随之坍塌。

  当美国还在幻想可以继续按照以往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时候,美国的“民主”神话也就加速了破灭的速度。因为中国不同于美国以往的颠覆目标,中国人民有着更为清晰的政治判断力,中国老百姓对美国的那套颜色革命具有更为强大的洞察能力,中国有着比美国深厚得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中国在近代史更有着追寻西方道路而惨痛失败的历史教训。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毛泽东,这个曾经因为对外输出红色革命而让美国焦头烂额的伟人,他留下的思想学说,至今还在指导中国人民可以很轻松的就能透过现象看到美国的本质,美国的那些概念技巧在毛泽东思想面前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所以,美国想在中国搞“茉莉花”革命的时候,发现能够发动的人数不如现场的记者多,美国大使还被中国的爱国青年现场发现而悻悻离开。美国的第五纵队又想在华尔街被占领之后想在中国来个“占领北京”,也是无果而终。美国虽然已经在中国准备了很久,并对中国的教育、媒体、经济、文化甚至政治进行了重点渗透,并在中国培植了强大的第五纵队,但就是无法在中国成功实施一次稍有规模的颜色革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的中国爱国保钓游行期间,美国人发现中国老百姓终于上街了而欣喜机会来临的时候,发现中国老百姓举的是毛泽东的画像,喊的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让美国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即便中国人走上街头,基调也是红色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的颜色,于是美国人就把希望更多寄托在了香港。

  已经有大量的证据显示,美国为了准备一场港版的颜色革命,已经精心准备了十年之久。可能在美国人看来,香港具有实施颜色革命的合适土壤:香港的言论自由度很高,香港一直没有完成国家安全的立法,香港有着长期殖民主义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回归之后的香港在教育和文化方面还是延续以前的殖民体系。美国想先占领香港,再通过共振效果颠覆大陆,于是,精心准备的“占中”大戏上演了。

  香港“占中”行动,虽然在表面上表现为香港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但真正的博弈者无疑是中美。美国之前无往而不胜的颜色革命,是以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支撑的。当美国的国力衰减到一定程度时,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自从2008年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的体制神话就已经开始崩塌,美国的综合国力也开始加速度坠落,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也迅速的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中国已经不再是完全的防御战略,而是开始在防守的同时部署战略反击。中国联合金砖国家成立金砖银行和紧急储备基金,就是对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挑战,欲重构世界金融秩序的一个重要姿态。中国后来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未来要成立的上合组织银行,配合中国已经成型的一路一带战略,都是在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国力量已经不满足于融入世界规则,而是要开始努力寻求主导世界规则。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崛起无法在美欧主导的规则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真正标志是中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替代美欧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中国主导的新规则代替美欧主导的旧规则。政治上的攻守之势,也迟早会随着经济的攻守易位而发生着变化,“占中”运动的失败,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我们关注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并不是为了比烂,而是要还原被主流媒体歪曲和掩盖的真相,并借此驳斥美国体制优越论以及由此衍生的美国制度崇拜情结,同时是想说明中国没有必要仰视美国的制度,更无必要处处以美国为师,而是应该探索自己的道路,坚持三个“自信”,探索比美国更为优越的制度模式。中国现在最缺少的不是实力,而是自信。中国的强大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自己的内心先强大起来,而多年的历史虚无、文化虚无和民族虚无的宣传肆虐,为美国制度先进论的洗脑宣传开辟了空间,让很多人不仅仅对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失去了信心,自动接受西方文明中心论和西方种族优越论,形成了逆向种族主义,甘心为王师带路,甚至于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进行美化,并盼望中国再被殖民三百年。这种心态如果泛滥,中国的崛起将缺失所需的思想文化基础。

  未来,随着中美之间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化,特别是中国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对中国发动颜色革命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但这并不等于中国面临的颠覆性风险就此解除了,美国的因素只是颜色革命发生的外因,而执政党内部的砸锅党才是威胁政治安全的最大内因。执政党只有解决一些党员“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问题,中国才能够真正解除颜色革命的威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minxinsuoxiang/yulun/2014-12-03/2909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12-03 关键字:舆论  民心所向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