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山西:擦亮文物大省名片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023年5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在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总书记与我们边看边交流,夏县师村遗址的石雕蚕蛹、东庄彩陶盆、倗国墓荒帷……每件文物他都看得特别仔细。”时任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的卫龙至今记忆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运城博物馆成了新的热门打卡地。数以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中华文脉。今年春节假期,运城博物馆推出考古测绘科普展等4场跨年大展、“大河之东”基本陈列等27个云展览以及系列龙年云课堂、科普研学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不只是运城。山西各地正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擦亮文物大省名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考古发掘 探寻中华文明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榜上有名。

霍州陈村瓷窑址又被称为霍州窑,位于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汾河西岸台地的前缘地带,窑址大部分已被村庄占压。自1975年发现以来,霍州窑一直没有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2022年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霍州窑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从窑址布局,到出土瓷片的面貌、形制,发掘工作充满了“惊喜”。在这里,考古队员清理出金、元、明时期的作坊、窑炉、灰坑等瓷业遗迹,发现了从金代至清代的瓷器残片。这些残片的问世,较为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霍州窑的瓷业历史和生产面貌。

霍州窑出土的金代细白瓷印花浅盘(莲纹)。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从出土的元代时期瓷片来看,霍州窑有一项非常核心的“尖端”支烧技术——“五粒泥浆粘钉间隔”。

“小米粒般的支烧钉痕,是器体重量、产品美观、产量保障、燃料经济和支钉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间巧妙平衡的产物,是窑工的智慧结晶,也是霍州窑的重要贡献。” 霍州陈村瓷窑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岩说。

专家认为,霍州窑印证了中国细白瓷生产中心的转移,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的缺环,是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最后的高峰。尤其是特点鲜明的制瓷成就,不仅印证了山西地区是北方地区经济中心、手工业生产核心区域,也为瓷业交流、瓷业格局、人地关系、地方社会等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伟大进程的鲜活物质体现和生动诠释。

探寻中华文明,赓续三晋文脉。霍州陈村瓷窑址的考古新发现是山西近年来考古研究工作的生动注脚。据了解,2023年,山西开展了沁水八里坪、襄汾陶寺等重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实施发掘项目160余项,完成年度发掘面积7.5万平方米,各项工作的完成指数均创历史新高。

保护第一 守好文物“家底”

出山西大同城区,一路向西,来到武周山南麓,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就矗立于此。

1500多个春秋的时间跨度,加上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的空间广度,要保护好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和254个大小窟龛,以及5.9万多尊石雕造像,难度不言而喻。

云冈研究院壁画修复师正在进行修复工作。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在云冈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作人员们有了更多现代化手段助力,不仅能提前识别肉眼无法发现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还能将整个石窟、造像和壁画进行数据化存储,“永久定格”为石窟保护、修复乃至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形象支撑。

“数据采集的背后需要很大算力。我们建了一个超算中心支撑数据化工作,现在已经达到毫米级精度。”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云冈石窟一半的洞窟已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

除包括云冈石窟在内的几百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山西对数万低级别文物也已逐渐重视,大力改善他们的保存状况。

山西从2023年起实施濒危文物抢救性数字化保护,省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

“项目一期对长治市和晋城市22处国省保单位、41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给正处在濒危道路上的文物古迹、壁画彩塑建好数字档案。”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书林表示,2024年将对临汾市、运城市的273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信息保全记录。

除此以外,山西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发文,鼓励市、县(市、区)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对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2023年已安排一般债券3.58亿元。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安全方面,山西建立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安全机制,搭建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成立专门的安全巡检团队;在人才方面,继续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招生工作,解决基层文物部门人才缺乏问题 ,2023年招生120人;在资金方面,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5.3亿余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414项……全省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

活化利用 文物精彩“绽放”

位于太原王家峰的徐显秀墓,其室内保存着330余平方米壁画,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墓,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余年来,徐显秀墓虽实现原址保护,但出于恒温恒湿封闭保护要求,观众一直无法进入墓室参观。直到2023年12月,历经3年筹备建设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该博物馆依托徐显秀墓原址而建,并整合山西出土的其他北朝壁画集中展示。徐显秀墓中,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气势恢宏壮观,色彩斑斓如新。

徐显秀墓遗址厅。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全新的博物馆内,3D、AR、VR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更“鲜活可触”——

展厅内,徐显秀墓正面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拨动琴弦,便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抬头看,展厅上方以墓室的穹隆顶为创作元素,打造了一块硕大的360度环屏,声光电一体,忻州九原岗墓壁画《升天图》动了起来,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共同绘出一幅奇景。

在“元宇宙博物馆”,戴上VR设备,转动手柄,站在原地就能“逛”遍博物馆,甚至可以像“抓娃娃”一样拿起展柜里的文物,近距离观赏。

遗址厅是博物馆重头戏。透过玻璃,墓道、过洞、甬道清晰可见。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控制手柄“前进”,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中,一睹墓葬全貌——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早早预约了参观博物馆的邓三友是位“考古迷”,第一次来参观的他大呼过瘾:“北齐壁画博物馆确实与众不同,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动’手‘动’脚,互动性、体验感极强,特别有趣。”

“通过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接触到、看得懂文物,对其感兴趣,从中汲取滋养。”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

3D打印让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实现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数字化复原……如今,山西文博工作人员打通了文物考古、研究、保护、阐释、展示的新链条,越来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也走向我们的视野,让三晋大地上传统文化的芬芳愈加醇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24-04-07/8738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4-08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