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江涌

2008-10-03 《中国与世界观察》


摘要:发达国家为了维护他们的优越地位,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即主导国际秩序与话语权、垄断国际金融市场等,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空间。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就成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武器。在数十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能源危机正引发粮食危机、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危机。
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原油价格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当年每桶超过30美元,2004年稳定在40美元以上,2005年稳定在50美元以上,2006年稳定在60美元以上,一度还突破70美元,2007年连破80、90美元关口。2008年,摩根士丹利预估国际油价将摸高150美元,高盛报告称出现200美元也毋庸惊奇。国际油价如此疯狂,成因复杂,但是政治化与金融化应当是主因,石油价值的异化体现系列国际危机,启示着战略资源管理需要战略思维。

一、石油价值的异化
石油早已不再是一般化石能源,不再是一般国际贸易商品,由于为现代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附着了政治与金融“魔力”,其价值因此异化,令越来越多的国际投机商、消费者乃至政客为之癫、为之狂的尤物。
(一)石油政治化
石油政治化之滥觞应自美国,一以贯之使用的是美国,登峰造极的依然是美国。二战前,美国就根据与其关系的远近,有选择地出口石油及油价。日本突袭珍珠港,就与美国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直接相关。二战后,美国大力利用对外援助,协助本国石油公司攫取海外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其中,通过“第四点计划”,美国逐渐控制了垂涎已久的盛产石油的中东。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则增加到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
随着民族自决运动的壮大,国际石油垄断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60年9月,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围绕石油的国际政治博弈由此进入新阶段。欧佩克成员国尤其是中东国家,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2/3左右,而且石油质量较好,开采成本低。因此,当欧佩克加强对石油生产和销售的控制后,很快赢得了对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的主动权。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于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触发了二战后西方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后,地缘政治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便日益凸显。
(二)石油金融化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石油寡头在不断强化石油生产控制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于期货市场主导石油定价权。1979年初,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石油抢购风潮骤起,石油寡头囤积居奇,抬高油价,从中牟取暴利。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62%的美国人认为“石油危机是制造出来的”,而“制造危机”的就是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国内决策人和国际石油资本。
进入21世纪后,现代科技与金融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态势愈发明显,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大量石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完成,石油价格已经成为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金融学概念。金融寡头依仗雄厚的资金、充分的信息、灵巧的手法与贪婪的胃口,利用、放大各种诱因,如消费需求增加、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气候变化等,于石油期货市场翻云覆雨、兴风作浪。有关专家认为,在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70%的交易属于投机炒作;在油价上涨部分中,投机炒作因素占6-8成。与2003年相比,目前涌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资本增长了近20倍,达到260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的资金用于石油期货合约交易,投机资本囤积的石油期货合约总量超过10亿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统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每流入1亿美元投机资金,油价会上涨1.6%。
正是由于价值异化,使石油这个普通物品具有了诸多属性。首先,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市场名义价格由计价货币标识,货币本身的价值影响油价的高低;其次,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其价格由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边际与实际有效需求成为油价形成的基础;第三,在国际期货市场,石油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态势下,油价的投机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最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凝聚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属性,成为一种“政治密集型”产品,政治因素主导着油价的涨落。

二、石油价值异化反映系列国际危机
(一)自由经济的危机
经济自由化是美国向世界推行“美国化”(名为“全球化”)的主要旗帜。美国掌握着“自由经济”的标准。美国在自己强大的一面,如现代金融,强调自由,在自己软弱的一面,如传统贸易,主张保护;进入对方市场时,强调自由;自己市场准入时,实施保护;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一些产粮国为遏制本国粮食上涨,限制出口,美国斥之为违背自由经济原则。
正是在一体化的自由经济之下,跨国金融投机肆虐,国际金融市场愈发动荡,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美元危机、石油危机、次贷危机、粮食危机,还有发展中国家经济乃至社会危机,此起彼伏的危机宣告自由经济的危机。
(二)国际秩序危机
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表面是一类资产泡沫,或一场价格危机,实质反映的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危机。纵观过去的两次石油危机,都直接与战争关联。1973年的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伊朗革命与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第一次战争,国际油价也出现了大幅度飙升,但没有长期持续,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甚明显,因此还不好称之为第三次石油危机。但是,自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第二次战争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不过30美元,到如今一度升至140美元的天价,由此给世界带来的是普遍的通货膨胀,各大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放缓已成定局。在数十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能源危机正引发粮食危机、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危机。
如今,无论是OPEC还是IEA这样的国际组织,都无力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只能基于人道立场,呼吁呼吁;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久拖不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七国集团”(G7)的国际经济协调早就力不从心,不断需要新兴经济大国协助。诸多迹象显示,国际多边机制正陷入危机,区域与双边合作由此兴起。
出于自身利益,美国积极倡导发展生物燃料,但此举不仅未能有效稳定国际油价,而且导致世界粮油价格高涨,算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美元持续下跌、国际资源商品油价不断上涨、粮食危机紧跟次贷危机接踵而至,反映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正面临深刻危机。
三、石油价值异化的启示:战略资源管理需要战略思维
(一)石油不只是燃料,还是权力
石油不只是一般能源商品,事实表明它早就成为一种“政治密集型”产品,成为国际关系博弈的筹码,成为国际较量的政治武器。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抑制石油价格,以减少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而赚取的国际收入,从而在经济上制约苏联的政治扩张与军
备竞赛。全世界最好的、储藏量最大的、最优质的油田,几乎都掌握在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等美国或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中。纽约与伦敦的石油期货市场也取代欧佩克,对石油具有更大的定价权。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与相关能源政策随时可以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竭尽所能地以维护他们的优越地位,于是便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即主导国际秩序与话语权、垄断相当一部分国际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以及领先的科技与信息等等,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空间,从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中获取鱼翁之利。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于是乎就成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武器。
(二)政府与寡头关系密切
出于本国能源战略的长远考虑,近年来美国大量增加石油进口,同时减少本国的石油开采,以保护本国的石油资源。大量增加石油进口,一是为了满足短期消费需求,另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的设计不只是防止石油供给的中断,更有稳定石油价格的功能。但是,为了本国金融寡头的巨额收益,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对油价进行“逆向调节”,当油价下跌时,增加储备,“稳定”油价;油价不断上涨时,按“油”不动,甚至还增加储备,为高油价提供支持。正是由于政府与寡头千丝万缕,所以有关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的提案在国会一直无法通过。美联社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几大石油公司2007年利润总和约为1230亿美元,却仍享受约180亿美元的减税优惠。
(三)利用粮油连动获取更多的主动权与更大的控制权
为了降低对海外石油依赖,“稳定”国内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安全,美国推出了生物能源计划。2005年,布什总统签署《能源政策法案》,提出到2012年美国生物燃料要达到75亿加仑。2007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提出到2022年生物燃料要达到360亿加仑。通过生物能源计划,美国主动创造了对农产品的有效市场需求,推高了粮食价格,既实现了历届美国政府一直追求却未能完全实现的农业政策基本目标,同时又为美国在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创造出一种新的“粮食武器”,增强美国在能源乃至国际战略资源上的影响力。
美国生物能源计划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2007年美国所产的25%玉米变成了乙醇,2008年比例上升到28%,“机器吃粮”将达到1.14亿吨。美国玉米出口量占世界玉米总出口量约70%,对玉米工业需求的大量增加,直接推高了玉米价格,并连锁性地推动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联合国官员就此严厉抨击,“美国政府应到认识到仅能保障美国3%燃油需求的生物能源计划,与因此导致的人民痛苦和政治混乱相比,得不偿失,即使美国产出的所有粮食全部转化为生物燃料,也仅够全美18%的汽车燃料所需。”因此,生物能源计划,对于降低美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作用有限;对于增强美国能源安全,作用也有限;但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撑,非常有效;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紧张,也非常有效;对世界增加对美国粮食的依赖,以及美国主导世界粮食市场,也应当有效。
有研究显示:国际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上涨,与“中国因素”紧密相关,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世界工厂”的地位,为国际金融寡头创造了滚滚红利,中国却承受利润不断缩减、通货膨胀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持续恶化之苦,因此中国再也不能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思维,石油价值异化透露出系列危机以及美国的战略谋划,应当启发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与能源战略。
(作 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2/985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石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