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美国媒体形态走向极端--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

美国媒体形态走向极端

澳洲日报

 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s/int/ausdaily/20110114/23372162840.html
   
 
  民主党女议员吉福兹(Gabrielle Giffords)遭枪击后,美国媒体目前都在关注政治煽动的话题,不是报道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不要撤退,重新填弹”的言论,就是众议院新上任的议长博纳(John Boehne)称一名共和党人“可能是个死人”,就连奥巴马本人在竞选游说时曾声称:“如果他们带着刀子出战,我们将拿起枪”,也被翻出来算旧账。

  由此也重新引发了对美国右翼言论的争议,人们开始反思、感慨。自FOX news出现后,美国媒体意识形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过激的政治言论受到青睐和追捧,这些包含着煽动、威胁、暴力隐喻的语言,已经成为美国政治文化背后的一股汹涌暗流。美国媒体人是否应思考,媒体到底在这场政治争论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左右翼口水大战 

  在亚利桑那州枪击案发生后,各方纷纷感慨政治争论中礼貌的缺失,但这些感慨也同样发展成过激的言论,吸引了民众的“围观”,佩林成为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佩林通过Facebook表达了对枪击事件中受害者的“同情和慰问”,其竞选团队9日也对此作出回应:“我们与此(枪击案)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将地图上的标志作为枪支瞄准的目标。它只是地图上的十字准线,就像测量员所标注的记号一样”。佩林12日通过视频表示,在枪击案发生数小时后,新闻界和权威人士不应该制造“血祭诽谤”(blood libel),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只能煽动仇恨和暴力(血祭诽谤,是中世纪时反犹主义者污蔑犹太人用基督徒儿童的血,来烤制逾越节吃的无酵饼的谣言)。犹太裔民主党政治顾问沙因考夫(Hank Sheinkopf)说,佩林的比喻愚蠢,势惹起“犹太人与理性的人”反感,质疑佩林根本不晓得字眼背后的典故,胡乱引用。

  《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为佩林真正的辩护就来自贝克(Glenn Beck)1月10日在一档广播节目当中的表现。当时,贝克读出了佩林10日通过电邮对批评言论作出回应,即“我憎恨暴力、憎恶战争,如果政客们仅仅利用此次枪击事件,就随便将某个人勾勒为恐怖和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就不会得到和平”。贝克还谴责暴力,并称佩林不应该对一位“疯子”所作所为负责。贝克正是去年8月50万人右翼人士大集会的组织者,当时他说:“今天的美国开始背上帝而行了。”

  脱口秀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也在其广播节目中指责了左派和媒体激发人们对佩林愤怒的做法。他表示,将美国政治言论的现状与亚利桑那州枪击案联系在一起是“纯粹的政治行为”。林博称,任何试图核实与判断二者之间联系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但美国MSNBC的左倾政治评论员欧伯曼(Keith Olbermann)称,如果佩林不改掉夸大美国政治中的暴力和暴力意向的毛病,必须将她驱逐出美国政界。欧伯曼将贝克、福克斯名嘴奥瑞利(Bill O"Reilly)以及自己都列在诱导公众对暴力景象进行辩论应该负责任的人的清单上。他称,大家需要将“枪支”放下,应该永久的让“枪支”消失。他呼吁贝克和奥瑞利为每一次导致死亡幻想以及血腥梦想的言论表示道歉,也为自己2008年大选所发表的愚蠢的政治隐喻致歉。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指出,正是如贝克和林博(Rush Limbaugh)这样的保守派媒体评论员,制造了一种“仇恨的氛围”。

  美国政治社会掀起一轮左右翼言论大战,对此,美国全国犹太人民主党委员会(吉福兹是首位在亚利桑那州当选国会议员的犹太女子)认为,枪击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两极化的政治辩论。委员会称:“这样说很公平——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中,许多政治措词,使政治谈话中的过激程度不断升级,这肯定导致了引发这一事件的政治气氛。”

  也有很多媒体人士呼吁,在淡化对对手的党派攻击过程中表现出媒体人的专业性。CBS的“Face The Nation”节目的主播Bob Schieffer认为,社会中那些拥有病态和扭曲思想的人也在聆听电视和电台的节目,也在听评论员的分析。前CNN谈话节目主持人金(Larry King)在Twitter中写到,他不知道枪击的原因,但是他认为激进性的广播对于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CBS的席费尔(Bob Schieffer)称,危险的、煽动性的言辞被不计后果地使用,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被看做合情合理。更糟糕的是,一些人靠煽动情绪获取利润。席费尔表示,新的技术手段确保了媒体有大量的受众,那些病态的、思想扭曲的人也能听到来自媒体的声音。

  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

  新泽西州民主党议员帕斯卡勒(Bill Pascrell)将此次枪击事件与FOX news联系在了一起,他称,社会中存在怨恨的情绪,一些当选的政治人士滋生了这种情绪, FOX news某些特定的人也助长了这种情绪。如保守派评论员包括奥瑞利、贝克以及汉尼堤(Sean Hannity)。

  事实上,FOX news的成立,是美国媒体市场的分水岭,一改新闻传媒客观性原则,不仅将政治新闻节目娱乐化,还承袭了默多克旗下媒体的两大特色:在政治新闻上,走爱国主义路线,把政治新闻节目娱乐化;在社会新闻上,走花边主义路线,极尽煽情、夸张之能事。主持人风格上也开始变得偏激、另类。主持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严肃的政治议题变得通俗好看,哗众取宠,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用煽情的语言赞美自己一方,讥笑和嘲讽被视为敌人的另一方,使节目突出娱乐化特点。

  与CNN与MSNBC专注于提供客观新闻不同,FOX news将自身定位为“极为生动的电视言论版”。MSNBC主管索伦森形象的比喻,FOX news做新闻的方式犹如跳探戈,CNN与MSNBC则是跳华尔兹。“我们跳的是很优美的华尔兹,但探戈才是当红舞蹈”。

  事实上,“FOX news现象”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FOX news提出,“任何单个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总带有主观性。所渭公正和客观,是所有媒体在法律保护下发表意见的总和”。所以,在处理政治新闻时,坚持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之上的立场。

  其实,“FOX news现象”不仅限于美国,香港、台湾媒体市场也都出现了低俗化倾向。香港报业的竞争,是从1995年《苹果日报》创办开始的。该报以减价发行、狗仔采访、色腥内容挤进报业市场后,一些向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因无法躲避竞争,只好用同样的手段去应战。这是一种巿场导向新闻学(market-driven journalism),以巿场为取向,为了获得利益竭尽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和《苹果日报》登陆台湾后,台湾媒体又竞相模仿其风格,在报道内容和风格方面渐趋读者主导,从而造成媒体的八卦化和低俗化,朝小报方向转型。

  肥了媒体 瘦了民主

  观察人士认为,之所以FOX news能改变美国传媒多年的生态环境,令部分媒体开始放弃新闻专业主义原则,自此走上了保守派小报路线,也与特定时间的政治环境相关。一般而言,共和党代表富人和大公司的利益,是坚持保守主义价值观的一方。民主党则代表蓝领阶层、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崇尚自由主义的一方。“9•11”事件之前,美国两党势力旗鼓相当,平分秋色。“9•11”事件和反恐战争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生态,美国的政治风向逐步向右倾斜。以兰德公司、美国企业研究所、胡佛研究所、卡内基基金会和布鲁金斯研究所为主要阵地的美国思想库,开始推销一种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把美式民主政治和西式文明视为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认为反恐战争实质是一种西方世界与异端宗教的文明冲突,而美国作为全球领袖,肩负着摧毁邪恶势力和保卫西方文明的“新十字军使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对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新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最为现实的情况是,煽情的左翼言论很难与受众形成共鸣,而极端的、爱国主义的保守主义却容易的多。FOX news对“9•11”事件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当时FOX news的煽情式报道风格,正好迎合了美国人的爱国激情和政府鼓励民心士气的需要。

  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即是传媒大亨们的目标,所以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使用影射、暗示和渲染的新闻手法,以说服受众接受某种政治立场,通过对政府的舆论支持,谋求建立话语霸权,从而实现商业利润。正如美国一家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所分析的那样,威胁美国新闻自由的势力有两大方面:一是五角大楼和白宫的权力精英,一是拥有巨大资本的企业精英。除了政府的强大影响力之外,媒体大亨们的政治倾向,越来越多地对媒体的立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个别媒体大亨的一己之见甚至会逐渐渗透到新闻角度的选择。报告指出,主流媒体只顾利润最大化的贪欲,使媒体成为富有的、上层阶级精英寻求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的利益、权力和影响力的工具。

  在美国,今天已经不再是那种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新闻英雄主义”(Journalism Heroism)时代,现在的新闻已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媒体也像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不得不接受资本的摆布。今天的传媒“英雄”,是那些掌握资本力量、拥有话语霸权的人。

  巴格迪肯(Ben Bagdikian)在《媒体垄断》(Media Monopoly)和麦切斯尼(Robert McChesney)在《富媒体,穷民主》(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中一致认为,美国媒体走向集中乃至垄断,结果使新闻与资本联姻,与权力结盟,使媒体的新闻价值观趋向于支持保守主义、国家主义和单边主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29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美国  媒体  民主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