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北美

打印

为什么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个“表演艺术家”?

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丑闻与争议。他虽试图在外交上有所建树,但种族主义言论与侵略战争的决策让人诟病。他向世界撒下了“阿波罗”登月这个弥天大谎,更因“水门事件”的丑闻,名誉彻底崩塌。

最近,质疑阿波罗登月真实性的新闻又双叒叕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起因是咱们嫦娥六号环月轨道直播的过程中,总设计师无意间透露:我们并未发现美国阿波罗号曾经登陆的那个盆地。

说实话,阿波罗载人登月这个破事,老墨根本不关心是真是假,毕竟连美国人自己都质疑几十年了,而且他们现在压根都做不到了。

当我们试图用“科学”角度去分析、去辩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忽视了阿波罗登月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宣传项目。

这六次成功的载人登月,全部发生在尼克松政府的任期内。他上台半年就登月成功了。目的就是为了对冲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比美国人早一个月首次进入太空,从而宣传美国才是世界灯塔。

既然这个项目的核心目的就是政治作秀,压苏联一头,宣传本身你还指望他就事论事、严丝合缝?

阿波罗项目的视频和照片疑点太多了,堪称美国的“宣传奇观”,随便拎两条都让人笑掉大牙。比如,为什么要带个月球车上去,宇航员飙车有无必要,为什么宇航员返航落地之后生龙活虎地正常走路、而不是被人从舱里抬出来,为什么会有个宇航员偷偷带了全套高尔夫球具在月球上打高尔夫……

美国历史上造假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的高官公开把“撒谎、盗窃、欺骗”这些技能当做美国人的荣耀对学生宣传。我们根本没必要一次次论证。

大家还不知道美国深谙信息战、舆论战的套路吗?

还不知道尼克松在美国就等于道德败坏、谎话连篇的代表吗?

今天,老墨就给各位看官扒一扒这个诈骗惯犯“水门侯”尼克松的底裤。

尼克松

竞选时利用种族主义,当选后扩大侵略战争

和他的前任们差不多,尼克松本人同样是个“种族主义者”。

在1971年与时任加州州长里根的一次对话中,尼克松毫不掩饰对非洲人民的歧视。

尼克松称:“去看看那些——那些来自非洲国家的猴子,该死的,他们穿鞋还不舒服!”而这一切,仅仅是源自于里根与尼克松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的不满。

作为种族主义者的尼克松并不敢直接煽动美国国内针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而是通过“南方战略”获得美国南部白人选民的支持。

具体来说,“南方战略”就是不使用公开的种族主义语言,利用南方白人选民对种族融合和平等的反对,实现南方对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白人保守派选民的政治重组,获得在总统竞选中的优势。

尼克松正是通过这样肮脏的竞选方式登上的总统宝座。

当上总统后,尼克松就暴露了他作为无耻政客的真实面目。

1970年4月30日,也就是尼克松上任的第一年,尼克松宣布对柬埔寨东部的北越基地进行地面入侵。

尼克松继续战争的行为导致了美国国内反对冲突扩大的抗议活动的爆发,并最终导致了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杀死肯特州立大学的四名手无寸铁的学生的事件。

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用催泪弹驱逐学生

在入侵柬埔寨之后仅仅9个月,1971年初尼克松政府又决定发动一次新的入侵老挝的军事行动。美国的借口与1970年初入侵老挝时一样,指责越南北方正将大批人员与物资运往柬埔寨和南越。

1972年6月,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女孩》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

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在轰炸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和胶化白磷炸弹之间哭喊,越南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可见一斑,这引发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的反战浪潮。

可是,尼克松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违背民众的意愿。

由于越南战争的战事不利,尼克松在其连任总统的第二任期刚开始,便下令进行整个战争期间最为密集的“圣诞节轰炸”。

轰炸持续了12天,以至于飞机找不到合适的轰炸目标,将随意的炸弹投放至平民区。

尼克松企图利用此次轰炸把北越炸回到巴黎的谈判桌前,为美国退出越南战争提供一个“保持颜面、静悄悄、体面撤走”的遮羞布,但实际上这已经与他竞选时遏制战争的承诺大相径庭,就连美国国内也不再信任他了。

阿波罗登月事件中的“表演家”

在尼克松当政时期,1969年6月19日,阿波罗11号把三名宇航员送入了月球轨道,两名宇航员踏上了月球的土地,人类首次实现载人登月。美国人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阿波罗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升空,除了13号在月球轨道发生了氧气罐爆炸,登月任务取消,没有人员伤亡安全返回之外,其他飞船全部载人登月成功。

最精彩的,还是阿波罗11号登月那一次,尼克松和当时的宇航员进行了一次全球直播的“天地通话”。

这次电话通话是历史性的时刻,美国总统首次直接与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交流!

这段对话被实时播放在电视上,尼克松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宇航员发来祝贺。他向他们表示了对历史性成就的赞扬,并谈到了该任务对于美国和全世界意义重大。

在通话中,尼克松说道:“自造物以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周。”

但这段通话视频,几十年来都被全世界质疑,包括美国人自己,因为它不像是“实时通话”,更像是视频录播。

对于顶级政客尼克松来说,骗人这种事,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和道德压力。

“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狼狈辞职

作为美国历史上少见的平民总统,尼克松极度渴望维持手中的权力,最终导致“水门事件”的爆发。

尼克松本人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任内辞职的美国总统,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1972年1月27日,尼克松麾下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约翰・米切尔,在其办公室与戈登・利迪密会。

而这个利迪则是米切尔的得力干将,以行事不择手段著称。这次碰头,利迪给米切尔带来的是一个精心炮制、耗资百万美元的“宝石计划”,绑架、勒索、色诱、贿赂等手段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方案被因为太激进而遭到否决,但是最终依旧保留了这个“宝石计划”,只不过是删减版,将殴打、绑架和色诱全取消了,只留下了潜入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的项目。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窃听事件很快暴露,潜入水门大厦的“特工”迅速被捕。此事发生后,尼克松为了不影响其连任竞选,一边迅速撇清关系,一边又极力阻碍事件的调查,两面派嘴脸暴露十足。

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了尼克松本人的预料。尽管1973年1月30日5名入室窃贼被判有罪,但对入室盗窃事件和尼克松政府参与情况的调查并没有就此结束。

为了弃车保帅,1973年4月30日,尼克松要求他最有影响力的两名助手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辞职,就连为其出谋划策的白宫法律顾问约翰·迪恩也被其解雇。

尼克松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殊不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走向尽头。白宫内的录音带不仅清楚地证明了尼克松参与了掩盖事件真相,他的私人秘书抹除部分录音内容的行为更是暴露了尼克松的心虚。

事情终于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不仅参议院内愿意继续支持尼克松的参议员寥寥无几,公众舆论对于尼克松的反对更是使得尼克松如坐针毡。

水门事件曝光后尼克松接受采访

最终,尼克松狼狈辞职,开创了美国总统任内辞职的先河,在词语后加上后缀-gate也成为了公共丑闻的代名词。

虚假的“和平使者”、劣迹斑斑的诈骗犯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也被认为是尼克松任期内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然而,尼克松绝非真心实意地想要推动中美关系破冰,这只是基辛格为尼克松谋划的“三角外交”的一部分罢了。

所谓“三角外交”,其实就是通过与中国及苏联缓和关系,获得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以软化北越军队,并有尊严地退出越南战争。

同时,美国也可以利用中苏关系的交恶谋取自身的利益。这种所谓的“均势”实际上就是让中国对抗苏联,苏联对抗中国,双方都对抗北越。

正如基辛格所言,对中国的开放和与苏联的缓和是并行的政策,旨在使美国能够“与双方保持比彼此更密切的关系”。

事实证明,尼克松政府推动与中国、苏联关系的缓和并非是为了世界的和平。

1973年,叙利亚和埃及发动的“赎罪日战争”,不仅给以色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是深深地刺激到了美国那颗“守护”以色列的心。

战争期间,基辛格火速赶赴莫斯科牵制苏联,美国同时开始向以色列空运价值2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这才扭转了颓势。

以色列和美国

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支持者实施石油禁运,直接引发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然而这并不影响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占领阿拉伯世界的土地。

如果说支持以色列是尼克松迫于来自国内犹太利益集团而不得不做的事情的话,那么自诩为民主化身的美国仅凭利益不顾立场支持非洲暴君的行为就彻底暴露了尼克松“和平使者”的真面目。

垂涎于扎伊尔丰富矿产资源的尼克松,不仅将造成扎伊尔大量无辜民众死亡,贪污超50亿美元的“非洲三大暴君”之一的蒙博托描述成“有干劲和活力”、甚至邀请蒙博托于1970年8月抵达白宫,使他成为尼克松领导下第一位访问美国的非洲国家元首。

蒙博托(左二)

在美国的支持下,蒙博托更加倒行逆施,加快了对扎伊尔民众的横征暴敛,最终酿成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人间悲剧。

不仅如此,尼克松政府虽然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共产主义国家维持了和平,但对于那些想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小国,美国则是毫不留情地进行外部干预。

1973年,智利的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杀死了代表智利左翼势力的民选总统阿连德,而背后的主使恰恰就是美国。

尼克松和他的政府为什么坚持扮演着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呢?

无他。只是因为彼时的美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环境之中,尼克松作为一名反共的共和党人,不可能真心地与共产主义国家和解。

许多美国人在被捏造的谎言蒙蔽下,认为尼克松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认为尼克松带来了“和平”。尼克松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历史给予这个人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

现在看来,这句话不仅名不副实,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4-05-22/8814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5-23 关键字:北美  小小寰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