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张文木:对中国而言,在道路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澳大利亚电视台采访时说:

如果10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地球资源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1]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美国以中国为目标的“重返亚洲”政策的目的,后半段说明了对付中国的手段。也就是说,发展中的中国如果不能为比中国更为发展的西方让出资源的话,那中国就应当“让位”:要么被打掉,要么自觉“低碳”。

但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低碳”与美国人眼中的“低碳”中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一个更为发展的技术概念,后者则是一个“去工业化”或“去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概念;前者是一个发展方式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发展道路问题。对近现代国家而言,工业力才是发展力的核心,国家间的竞争就是工业力的竞争。因此,剥夺一国的工业力,尤其是重工业能力便成了剥夺这个国家发展能力的关键。

1944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向罗斯福提出了一个“在德国清除纳粹余孽和解除其工业化的激进计划”,罗斯福对此大加肯定。美国国务院还制订了一个计划要“使德国从一个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就可以发动战争的国家,变成一个必须能和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2]《罗斯福传》的作者康拉德•布莱克说:“实施这个计划等于把7000万德国人全都变成牧羊人、苹果园主和家禽饲养员。”[3]显然,由“牧羊人、苹果园主和家禽饲养员”而不是大工业财团组成的国家经济,自然也就是目前西方人对南方国家要求的“低碳”经济,也就是奥巴马要求中国人“应该想”出的“新模式”。羊与狼比,羊比狼“低碳”,西方人要求中国的是前者,而他们自己则可以是后者。这在中国方面看来,显然是不能接受的,由此必然要与西方展开相应的斗争。

因此,对中国而言,在道路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注释:

[1 ]转引自王寿林主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文集》军事理论卷,,蓝天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页。

[2][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

[3][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4-03-16/8700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3-17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