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虚拟空间是虚无主义的乐园吗?——从梁柱教授被围攻一事说起

      

       近日,北大原副校长梁柱教授被网络大V围攻引发舆 论关注。起因是他在《红旗文稿》杂志发表的一篇长文“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被一家网站转载并将标题恶意篡改为“北大副校长追求真相不讲立场是历 史虚无主义”,帐号为“盛大林”的微博用户转发了这一标题,立即引来大V们的围攻。转眼间,微博上恶评辱骂如潮,唾沫星子铺天盖地,一位学界宿儒遭受如此 对待,令人错愕不已。

   尽管有评论将此次事件归因于标题党的再次作恶,并谴责大V们不负责任的传谣跟风。但笔者认为,标题党、大V们固然应该批判,更值得深思的是,此事反映出网 络虚拟空间日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场所、同情场域和增量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利用其网络传播力,散布错误的历史观念,裹挟民意,歪曲并攻击主流历史 价值观,这才是造成梁柱教授此番遭遇的根本原因。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即宣扬所谓“反思历史”,旨在消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构历史主体,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主流价值,为歪曲历史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准 备。虽名为“虚无主义”,实则毫不含糊,其矛头直指中国革命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除通过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外,还运用网 站、微博微信账号、网络社区等新媒体形式宣传,传播扩散其不同于主流历史学界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压力和挑战。与在期刊、报纸等传统媒 介的影响力相比,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形成更活跃、更具传播扩散能力,十分值得警惕。笔者总结起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借助网络阅读碎片化歪曲历史。麦 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即传播媒介对内容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和制约性。网络传播的文本碎片化与历史知识的碎片化,是高度关联的。过去传播历史知识主要依 靠的是学术论文、专著、纪录片等作品,这类文本有着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传统阅读者也有着较为完整的时间和专注力。而随着网络的兴起,微博、微 信、帖子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历史知识往往被揉碎了以新的逻辑进行再加工,更换新标题和关键词进行传播,阅读者的时间也被碎片化了。当前网络上主流历史观所 依赖的整体性叙事的“原文本”正在不断被弱化、拆解甚至篡改。当原有历史的整体性知识被网络碎片化之后,再次组合的可能性就变得多元化,这就为历史虚无主 义者夹带私货、偷梁换柱、逻辑重构提供了掩护和可趁之机。现在,一些具有虚无化倾向的历史研究者往往在所谓发掘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细节的幌子下,渲染其所 谓反思、揭秘、新解的历史主张,本质目的是要利用网络碎片化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点,巧妙放置意识形态的“特洛伊木马”,由点及面地给历史翻 案,以达到其“重写历史”特别是改写中国革命史的目的。此次梁柱教授被围攻,源于标题党又一次对文章标题恶意篡改,只因表演极其拙劣,被公众一眼识破,是 非曲直明白无误,谣言才得以中止。但更需要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实、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念的深度篡改,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二是搭乘文化消费主义的便车将历史庸俗化。在 网络时代,阅读呈现出猎奇性、趣味化、快餐化的趋势,体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旨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浅阅读”替代了传统的深度阅读——时评人马伯庸感 叹“在微博时代,‘理解并阅读全文’真是一项稀缺的技能”。浅尝辄止,排斥深度、重视“指尖传递”,这些要素已然形成当代的网络快餐文化、围观心态、娱乐 精神和窥窃集体无意识。在这种阅读旨趣的引导下,阅读者的嗅觉集中在对历史细节、人物隐私、八卦轶事的关注上,以往严肃的历史题材也逐渐被娱乐化、庸俗 化,对历史的评价也不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于这种阅读旨趣有着将历史庸俗化的强烈动力,进一步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发掘历史细节、以个体叙事 演绎历史整体的行为,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产而加以赞赏。这就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贩卖其错误价值观提供了温床。如今,历史虚 无主义与文化消费主义汇流、合谋,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市场两个领域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解构力量。例如,网络上兴起的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近代人 物的大量翻案,对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等八卦新闻的兴趣,就表现出一种娱乐主义加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应该看到,在新的承平时代,“告别革命”、拒绝崇高、娱 乐为王的消费意识形态获得了不少的拥趸,他们反感和排斥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严肃的政治类题材进行嘲讽、挖苦。

  三是动员新兴互联网力量形成不对称的舆论优势。由 于历史虚无主义无法在传统的期刊、报纸领域形成大的气候,他们转向利用互联网这个自由而强大的传播工具形成局部的、不对称的舆论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 面,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以网页、视频、图片的形式大量发布,以海量的信息稀释主流历史价值观,企图将主流历史价值观边缘化,使其成为网络上孤立无援的 少数派。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注重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扩大自己的声音,特别是部分网络大V,以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和舆论领袖身份自居,裹挟着众多 粉丝拥趸,制造舆论热点和浩大声势压制不同声音,个别甚至不惜歪曲、抹黑论争对手,用网络暴力替代理性争鸣,其恶劣行径败坏了网络舆论风气。近年来网络上 流传的所谓“以现代化的叙事代替革命的叙事”、“反思历史”“重写中国近现代史”等错误观点,无一不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借助网络媒体推波助澜、形成不 对称优势的图谋。网络舆论论争此起彼伏,暗流涌动,诡谲莫测,北大原副校长梁柱被无端辱骂产生的舆论热点和社会关切,倒是反映了这些大V们确实蛮拼的,不 管是自愿还是盲从,他们的加入,使得一时之间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坚持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反而成为被围观、被审判、被围剿的少数派。网络思想意识领域 出现的“主流与非主流倒置”、“价值观黑白颠倒”“多数人的暴政”等非正常现象,暴露出了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利用网络攫取话语权的伎俩和企图。

   网络虚拟空间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扬历史唯物主义旗帜的重要阵地,成为建设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制秩序的高地,而不是任由历史虚无主义 泛滥为患、无良大V沆瀣一气的乐园。梁柱教授被围攻一事,反映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有扩大影响的趋势,值得警惕。究其原因,有历史文本碎片化的技术 背景、消费主义文化观流行等客观因素,也有历史虚无主义者竭力夺取网络话语权的主观动力因素。但归根到底,与我国主流历史界精英对网络理论话语权的不够重 视有密切关系。今后,面对复杂的舆情斗争,主流历史学界应该重视学习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参与,重视学术自媒体的表达,积极发出学术理论 界的声音,扩大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舆论优势,弘扬网络正能量,最终让虚无主义无法在虚拟空间中藏身,还网络世界一片净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5-09-05/3386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9-06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