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得人心者得天下。党群关系始终是党的生命所在,也是国运所系。反思国际共运史和世界政治史,分析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主动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的要求,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使党群关系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国家治理从人治转向法治、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全面小康、对外交往从基本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意识由单一转向多元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总体上有利于增进党群“血肉联系”,同时也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新挑战。

  发展不够、发展不好仍然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财富处于世界后列,还有几千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民主法治滞后、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群众出现了不满心理和焦虑情绪。发展不够、发展不好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信心。

  市场经济滋生的不健康思想使党群关系的基础受到损害。比如,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助长了利益至上、个人主义思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逐利性,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带来了自由放任、分散无序现象,也带来了多元文化思想,这些都使党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受到消解、分化,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有所弱化。

  社会结构多样化使党整合社会利益关系、组织引导群众的难度增大。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导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兴阶层特别是企业主阶层虽然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其利益诉求与工农群众差异极大,协调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新兴社会组织良莠不齐,有的被国内外别有用心者用来与我们党争夺群众、争夺阵地。三是阶层分化加剧了社会流动,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实体人”变成“网络人”,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一部分社会群体归属感下降,这些都对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客观上疏离了群众对党的政治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一是为西方对我实施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便捷途径,他们加紧宣扬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冲击。二是为我国民众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特别是国外一些老党大党相继下台、一些长期执政的政权突然垮台等信息,对我国民众产生了不安的心理暗示。三是为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搭建了平台,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党组织的思想宣传高度依赖和信任。

  长期的和平环境和执政地位使部分党员干部滋长了脱离群众的倾向。党和国家在长期和平条环境下形成了机关化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很多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依靠群众。因此,有些干部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对群众的感情淡化,有的甚至蜕化为腐败分子,败坏了党的形象,致使部分群众产生了“仇官”心理。

  党员干部队伍构成的变化使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力量相对变弱。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员干部,年纪轻、富有活力,理论水平、文化素质较高,但多数缺乏实践锻炼,缺少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的亲身经历,其思想的纯洁性、对党的忠诚度、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尚需进一步提升。

  二、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

  应对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最根本的出路是真正在党的全部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巩固扩大密切党群关系的成果。

  坚持把党群关系建立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基础上。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维护群众利益,而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这样,密切党群关系才有稳固的基础。

  加快构建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体系。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党员干部“对上负责、对下糊弄”,作风建设“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等现象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问题,在于制度建设实施不严、不细。因此,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干部培养教育、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全过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拓宽民主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构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使群众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得到公正的法律保护。

  更加重视整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要当好人民利益的代表,必须适应人民对利益发展的新期待,整合、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健全利益协调与共赢机制、“先富带后富”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保障社会财富流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维护人民利益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和幅度与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人民根本利益与切身利益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要坚持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优先,兼顾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切身利益,纠正与民争利、加重群众生活压力的政策和行为。

  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在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多元利益主体,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期望,这些诉求和期望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循着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拓宽民意传达与沟通的渠道。第一,巩固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这一框架体系下扩大人民民主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大,是扩大人民民主的现实途径。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及其他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重视发展形式多样的合法群众组织,让体制内的“单位人”和散居各处的“社会人”都有表达诉求的渠道,增进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归属感。第三,努力创造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新手段。比如,利用网络渠道来沟通群众、联系群众,加强网上党的建设。这是广开言路、便利“草根阶层”参与政治、增强执政党网上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正面宣传特别是网上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感染,对攻击、污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要敢于斗争,筑牢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风大雨疏空白多”、“鸭背泼水表面过”等问题, 使之落实到基层、覆盖到每个人,同时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做到抓常、抓细、抓长。教育党员干部要改变那种认为党员干部是主导者和支配者,群众则是被动者和只需要“深入”的对象的错误观念,真正树立与群众平等、群众是国家主人和发展主体的观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中组部办公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5-03-11/3060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3-11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