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黄卫东:比较优势理论批判与当前我国的发展前景

黄卫东:比较优势理论批判与当前我国的发展前景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似乎以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说明了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安排产业发展,国家可以更快地积累财富,从而为国家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积累资本。这个理论看起来逻辑严密,据说是唯一没有瑕疵的经济学理论。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因而通过压低工资来发展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依赖,工资占gdp百分比年年下降,目前已下降到11%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50%的水平。

虽然很多人指出比较优势理论理论的前提与实际有差距,也有很多内部修正和发展,但其基本原理看起来还是正确的。然而实践结果却与之相差较大,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以失败告终。也有少数国家,如韩国、日本灵活应用这个理论取得了成功。

然而,笔者认为,不能应用该理论指导国家发展更重要的理由是:应用这个理论的国家必须要求别国能与它按劳公平交换,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交换价格中劳动力成本和利润相近,另一方面是积累的货币财富能公平地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特别是技术设备。前一方面涉及到交换时两国产品比价,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换严重不平等,在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美国一个人的日劳动量可以交换中国一百人的日劳动量。更为重要的是后一方面。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假设我们积累了货币资本,可以购买技术设备等发展新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实际操作起来,根本行不通。因为我们发展产业需要的不是货币资本,需要的是技术和设备,它不能通过积累货币资本通过交换来获得,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通过研发,产业人员应用和生产去积累,国内还必须为它留足市场,一旦我们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必然放弃了这些工作,包括市场,就为今后放弃比较优势理论,自我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向别国放开市场,必然产生了依赖市场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为今后发展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国内产业发展。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处于反苏共同需要,实际处于某种同盟的时候,美国和其西方盟国对中国的封锁要求都超出了前苏联。苏联崩溃以后,美国一段时间内更是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拦截“银河号”,炸中国大使馆,入侵中国领海撞中国的飞机,向台湾大量销售武器。总统布什上任之初,公开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 “中国不论变成何种制度,都是美国潜在的对手”。为了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地位形成的威胁,美国国内媒体还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为各种敌视中国行动制造舆论(刘斌,也谈中国威胁论,当代世界,2007年第七期)。近年来,在技术封锁方面,虽然也有一些松动表示,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欺骗行为,让一些中国人继续幻想,从而延缓自己的发展进程,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强了。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结成了同盟,他们可以向日韩转移技术,绝对不会向中国转移技术。否则中国发展起来了,发展水平达到美国水平,大家可以想象,消耗的石油如果人均水平与美国一样,世界资源必然引起短缺,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必然大幅下降;此外,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压倒优势,会怎样对待美国和西方,会不会象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那样。因此,指望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是不可能的。

即使两个国家之间处于非敌对的自由竞争状态,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也是不可能的。人是自私的,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到了国家之间也是相同的。竞争对手是不会将他们优势产业中的技术卖给竞争对手的,让竞争对手赶上;也不会进行平等交换的,在一国没有技术生产一种必须商品时,必然被对手攫取超额利润。在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国家经济发展时,这个理论实质上违背了西方经济学所提出的最基本假设。

西方国家还有一个误导我们的观点是说发展技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例如,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博龙也认为中国的技术和资金资源完全可以自己造大飞机,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时表示,这样做需要很大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很长时间。http://business.sohu.com/20050926/n240455922.shtml。然而,实际上,发展技术主要消耗人力资源,西方往往误导我们,让我们将货币资源理解为货币代表的物质资源。通常研制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很少,主要是人员工资,而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不管工作与否,都是要消耗的,是否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基本生活品消耗量差别很小。现实中,近年来,我们多的就是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和硕士博士培养数量急剧增加,高学历人员过剩严重。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年来,采取造不与租、租不与买的方针,很少进行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国家投入很小,企业也没有投入环境,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萎缩有关。国家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失业严重,是严重浪费。使用自己的人才,不仅发展自己的技术,减少失业,而且增加消费,缓解我国目前非常严重的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状态,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达到了大型飞机上天试飞,当时欧洲的空中客车不过早上天十年,后来我们放弃改进,直到现在又重新从零开始,我们在此期间,多次希望通过合资合作购买等获得飞机制造技术,但均不成功,三十年来,我们在航空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当时我们自己去做。

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科学。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中文1997版第21页),不同经济学家相信不同的理论,对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同。这在经济学领域是人所共知的,从科学观点来看,只能说明经济学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理论。我国学者张建平系统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经济学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比较优势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国内经济学界已开始进行反思,本文后面转载一篇质疑文章。德国历史上还处于农业社会时,德国人李斯特曾为德国发展提出了经济学理论(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http://www.oklink.net/a/0101/0105/zzjj/index.html)。李斯特指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本质是靠着保护政策、技术的垄断从而获得领先地位的国家,反过来劝说那些后进国家要实行自由贸易,按照比较优势法则去发展经济。实际目的是让落后国家放弃自己的正确发展路线,从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严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者收入太低,导致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自己的老百姓无钱购买,目前我们的普通商品已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积累的美元白条已达2万亿。进一步增加产出,产品只能滞销。如果我们想象中国是一个大家庭,绝不会出现产品生产出来,却不给家庭成员自己使用,从而导致工厂停工,经济无法发展的情况。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宣扬经济发展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水平逐年下降,使我们目前的工资总额仅相当于GDP 11-12%(/Article/Class4/200809/50836.html),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50%以上水平。我论证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们的环境条件比前三十年优越得多,发展速率却下降一半(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570)。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违背了生产和消费平衡的基本经济规律。

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考察二战前后西方经济危机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压低工人工资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发展。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韩德强,《竞争经济学》附录,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http://www.wyzxsx.com/xuezhe/handeqiang/ShowClass2.asp?ClassID=12),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价格下跌。为了抢占其他国家作为殖民地来扩大市场,不惜大打出手,在18、19世纪欧洲发生多次战争,二十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经济。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自私的资本家为了利润不断减小工人工资,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后来凯恩斯提出了应对之策。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据凯恩斯理论,实施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提高消费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美国经济危机。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理论,不断提高工人工资,使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也没有发生过战前那种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战后六十多年发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破灭(金融危机)或石油价格快速增加(石油危机)。危机反而导致日用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区别在于战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高,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平稳。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以后,早期的发展与普遍集体化,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消费能力相关,后期的停滞则与压制人们的消费有关。我国历史情况与此类似。据统计,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0年的二十八年之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产值增加了二十一倍,其中工业固定资产增加了二十六倍;然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二十八年之间只提高了一倍。这样大的反差当然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趋势越发明显。改革之初,分田到户,将集体财产分给农民个人,提高了消费能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用于消费,高收入者收入增加用于储蓄和投资)。此后,工资占GDP比例不断血癌机,今天,我们的工资仅占GDP11%,已经降低到历史最低点,远远低于西方,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实践遭遇挫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改革前三十年,我们处在准战争状态,经济发展受到很多条件抑制,但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走在正确的路线上,发展速度较快。等西方封锁消失,国人与西方交往,发现我们还处在差距很大的落后状态,我们就放弃了原先相当正确的发展路线,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误导下,逐渐走入了歧路。如何走出目前经济发展的困境,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西方大部头的经济学理论不过是资本家欺骗人的工具。笔者的经济分析,是从与世隔绝的家庭经济发展出发,基本依据仅有四条:第一:人是自私的,所以要独立自主;第二,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所以一切金融手段都是骗人财富的赌场,第三:必须保证生产和消费同步增长和平衡;第四:技术和管理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来源。笔者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发展我国经济的七原则,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案(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18)。

西方国家自身发展实际上遵从的是笔者所说的独立自主原则,例如,美国的玉米酒精成本比巴西甘蔗酒精高得多,但美国仍然政府通过补贴发展自己的玉米酒精,计划到2030年达到汽车燃料30%。历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德国还处在落后的农业国时,就建立了独立自主发展,进行贸易保护的落后国家经济学。独立自主发展我国经济是唯一正确的路线。

西方历史上也频繁遭遇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战以后,西方国家认识到,并采取不断增加工资的手段解决了问题,这是二战以后西方得以避免经常性的经济危机,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袁大权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困低工资(中国经济学对话)。南开大学柳欣教授在《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一书中,以详实数据相信论证了我国有效需求短缺导致经济发展受困。很多主流经济学家也认识到此问题,但受困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

重新反思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路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压低劳动者工资的发展路线,在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使生产和消费向平衡靠拢,这是必须遵守的经济发展内在的基本规律。美国最近又要发生虚拟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只是资本家之间财富的转移,只是导致一小部分人破产,并不危及美国大众,对美国自身实力影响不大。美国国内对人的基本需求方面的供应仍然被保护得很好。但是通过这个危机,其他国家投身美国金融市场的外汇财富就大部消失了。在笔者看来,这个危机的目的是针对中国的,通过危机,使我国的出口下降,失业增加,使国内不安定因素剧增,国内频繁披露的问题也与此相关,这些问题实际是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  

我十分同意柳欣教授对我国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高度评价,认为我们在打破了低收入瓶颈之后,必须高速发展。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如新的劳动法等,但是,还有很多方面,如引进外资、股市、楼市炒作等,还在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帝国主义还不甘心它们的失败,通过他们在国内的极少数代理人,在制造种种困难,将其加到我们的正确努力上来,力图终止我们的正确行动,让我们回到被西方经济学家误导的路线上来。笔者在这里也呼吁政府官员和资本家阶层,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是同时有利资本家的对策,可从以下模型系统中得到证明,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改变压低工人工资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唯一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工资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高,是A岛工人工资2倍。假设单位时间内,两岛工人的劳动和消费相同(B岛工人存钱准备买电视),一段时间以后,两岛老百姓在解决了自身需求之外,还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如果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发展;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同时经济得到了发展。  

   

总结: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利用这个理论指导国家发展,需要对应交换国家能公平对待,这只有在盟国之间,才有可能。我们在国际贸易时,难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获得超额利润,在发展新产业时,我们通过比较优势产业积累的货币财富换不来我们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发展经济,必须走独立自主路线。西方发达国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西方国家误导我们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目的是让我们永远处于落后。在此多事之秋,我们应擦亮眼睛,识破阴谋,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对付西方的进攻。我们有强大的实力,只要我们敢于使用这个实力,胜利最终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转载: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三点质疑

崔秀红,《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 4期 26-29页  

http://www.shec.gov.cn/sjzx/content.jsp?n_info_id=1087003  

[摘要]现代比较优势是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各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对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质疑,强调是技术水平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掩盖了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垄断的存在,从而不能有效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贸易剩余的分割问题。  

  (世经评论?北京)现代比较优势是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各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对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质疑,强调是技术水平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掩盖了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垄断的存在,从而不能有效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贸易剩余的分割问题。并指出现代比较优势所宣扬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一、导言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源自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后经过H-O模型、H-O-S模型、HOV模型、特定要素模型以及动态比较优势模型等理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理论的形式无论如何演进,其核心思想始终都是各国应该依照本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而且,该理论试图指出各国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国际分工的格局,进而指出一国的专业化生产的方向。从其意识形态和政策含义上看,比较优势理论倡导的是竞争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批判和指责,总体而言,这些批评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包括其假设、基本概念以及结论。二是对其所倡导的一国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批判。本文的质疑则主要针对于现代比较优势的结论--要素禀赋论所主导下的分工和贸易格局并揭露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比较优势的来源是技术还是资源禀赋?  

  组织或者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生产、进行分工是毋庸置疑的,一位鞋匠不大可能同时制鞋又开发软件,他肯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对他说来是擅长的,也是比较成本低的工作,并以此来换取其他人制造的产品。每个人做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分工和专业化这一点甚至不需加以论证。但问题在于,这种分工是如何决定的,个人、组织或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什么?在李嘉图看来,比较优势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则来自于技术和机器的差异。(李嘉图,1962)但在新古典理论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则是由于按机会成本计算的资本劳动比或土地劳动比的不同,按照这样的分析,李嘉图所说的比较利益说就转化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所阐述的要素禀赋论,即比较优势的来源也就在于贸易国所拥有的要素禀赋的不同,由此,才形成了按要素禀赋进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评判比较优势的标准是资本-劳动比,即A国资本劳动比如果高于B国,则A国属于资本富裕,B国属于劳动富裕,A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这一结论实质上是建立在新古典的理论框架之上的,那么资本和资本-劳动比的概念就成了其理论阐述的前提。而正是这个资本和资本-劳动比的概念,历来存在着诸多的争议。斯拉法的价格理论曾尖锐的指出,不同质的资本是无法加总和计算的,而且要素的边际成本也是无法计量的(斯拉法,1960)。因此,不同质的资本是无法比较的。此外,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关键的假设是技术条件不变,那么其所比较的生产要素必须是同质的,即资本一定是与土地、劳动一样的生产要素。然而,资本和土地是不同的,“它不是一种自然禀赋,而是一种劳动生产的产品,资本品的生产只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资本品的生产也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在资本品是生产的产品的条件下,实际上只存在着一种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本归根结底是劳动与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下结合的产物,它实际上是一种中间品,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它的计算和加总都成为难题,这一点在著名的“剑桥之争”中就反复的被新古典理论的批评者所提及,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不同质的资本用实物单位或价值单位来加总以得到资本总量和资本劳动比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资本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水平,所以用资本和劳动比来衡量要素丰裕程度显然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沿着这样地思路,我国学者柳欣指出,所谓的资本稀缺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缺乏资本,而是在于不能掌握生产资本的技术。用资本和资本劳动比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并决定其比较优势,一方面忽视了资本本身就是劳动产品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掩盖了资本后面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壁垒。用资本劳动比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造成了一种假象,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而非技术水平的差异,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应来自于其要素禀赋。  

  然而,正如我们上面分析所得,不同的资本劳动比的背后是技术的差异。资本富裕的国家是由于掌握了生产资本的技术,从而可以用同样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品,而资本缺乏的国家则是由于不能掌握生产资本的技术,从而不得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国的比较优势的来源不在于要素禀赋,而在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正如钱德勒所说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自然资源,如劳动力和管理技能,所能获得的资本,甚至是国内市场的规模。国家的财富在过去几百年中是建立在组织和技术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生产技术的创新或改良之上的。”而迈克尔?波特更是直言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所宣扬的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在他看来,“今天以廉价劳动看好的国家,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国家取代。由于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异军突起,同样也让以传统资源见长的国家一夕之间失去了竞争力。谁能想像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能成为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所起的作用已经日益减少,因为这些要素本身并不代表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创新”才是提升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为一国创造竞争优势。  

  在强调技术是一国比较优势的来源时,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他强调比较成本低是来源于劳动生产率较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技术水平的提升、管理的改进,而非来自于所拥有的要素资源。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庸俗化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形式将比较优势的来源归结为要素禀赋,实际上掩盖的是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技术水平的差距。  

  三、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模式的解释是完善的么?  

  根据要素禀赋的观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世界贸易应该按照各国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即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换取劳动富裕的国家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在现实中,各国的贸易模式真的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的么,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用经验数据来对此进行验证,结果却并不完全支持比较优势的结论。最早利用经验数据来验证比较优势理论的是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他在1954年运用美国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贸易数据首次进行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相关的经验研究。他计算出每百万元出口产品和每百万元进口替代品中劳动和资本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即要素含量),然后对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进行比较。其结果是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出口产品,而当时美国是全球资本最为丰裕的国家。根据HO定理。在贸易中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得出的结果与这一结论相反,这便是著名的“里昂惕夫悖论”。此后,建元正弘和市村信一、巴拉华、罗斯坎普对日本、印度、联邦德国的贸易结构进行了考察,鲍德温、布兰森和琼兹对跨产业贸易进行了考察,结果证明里昂惕夫悖论确实是存在的。而在另一方面,面对经验研究对HO结论的质疑,比较优势理论的支持者们也试图去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或是引进人力资本这一影响因素,或是在研究方法上对里昂惕夫的经验分析予以修正,从而为HO的结论辩护。然而,他们的结果也并不能完全消除里昂惕夫悖论的存在。这不得不让比较优势的支持者觉得气馁,正如鲍恩所说:“HO模型表现很糟糕,但是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要找到统计意义上和它差不多或者比它更好的假说并不难,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根据这样的替代性假说所估计的参数并不令人满意。”  

  尽管争论仍然在继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比较优势理论所解释的贸易模式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切实的证明。现实中的贸易模式远比比较优势理论的论断要更加复杂。正如迈克尔?波特用战后资本奇缺的韩国建立了大量出口导向的钢铁、汽车、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例子来说明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而究其原因,正如我们所说,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资本以及资本劳动比的计算和衡量在现实中存在障碍,而且这一理论也忽视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导致该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苍白无力。  

  四、按现代比较优势进行的贸易真的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了么?  

  比较优势理论带给人们最美好的场景莫过于萨缪尔森所说的:“相对有利规律不仅规定了专业化的形式和贸易的方向,而且还告诉人们:贸易和它所造成的世界总产量的增加。将使贸易国双方都得到好处,将使实际工资(或者更加具体地说,生产要素的全部收益)得到提高。”然而,现实显然与理论描述有着较大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却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贸易条件恶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的事实。因此,国外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家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依据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希腊经济学家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理论。伊曼纽尔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分析并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指出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不平等交换和价值转移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伊曼纽尔看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所进行的国际交换。实际上是富国剥削穷国的途径。这一理论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认为比较优势会造成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不平衡发展的是中心一外围论和依附论,它的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天生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这一体系从它诞生起就被分为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宗主国和殖民地、中心国和外围国两个不同的层次,最上层是主要生产高利润、高技术、高工资的多样产品的中心国,最下层是主要生产低利润、低技术、低工资且种类不多产品的外围国,这两类国家的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虽然不平等交换和依附论中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它深刻地揭示了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对贸易剩余的分割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说分工和贸易的结果是增加了社会总福利,但贸易剩余的分割则是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按照这种解释,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剩余的分割中处于不利位置是由于其谈判能力不强所造成的,而非受到支配和剥削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较强的谈判力量呢?原因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形和现代比较优势所描述的例子并非完全相同,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如中国和美国,都生产飞机和服装,各个国家专业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那一种产品形成有效率的分工。交换使两个国家福利增进。然而,现实是。由于技术垄断和壁垒,两个国家并不一定都能生产出两种产品,即假设美国可以生产飞机和服装,而中国由于不掌握生产飞机的技术,只能生产服装,这样形成了美国在生产飞机上的垄断地位,而中国生产服装的技术并不是专有的,一方面受到其他生产服装的国家的竞争,另一方面受到美国生产服装的能力的压力,致使中国服装的售价只能按照竞争市场的价格出售,而美国由于在生产飞机上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在贸易条件中飞机的售价上就可以获得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贸易的结果是使得缺乏技术,只能生产竞争性产品的国家缺乏谈判能力,在贸易剩余的分割中处于不利位置。从而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而这个体系运作的原理就是发达国家垄断技术、知识产权,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平等交换,对不发达国家进行剥削。  

  五、结论:透视现代比较优势背后的意识形态  

  在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优势源自于各国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而且这些禀赋似乎是天生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这种言论就把国家之间技术的差异和垄断完全掩盖了。而实际上,正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垄断,才使得技术落后的国家不得不选择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种选择使得该国无法获得技术进步,不能获得资本的积累。同样技术的垄断决定了贸易条件和收入分配,使得该国在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从而导致与拥有进步技术的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那么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要用要素禀赋的差异来掩盖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垄断和差异,它到底在宣扬什么,在为谁的利益服务,这就涉及到了比较优势背后的贸易政策和意识形态问题。继斯密和李嘉图之后,比较优势理论无论经过了形式上怎样的变换和完善,其论证仍然是自由贸易原则,由于这是符合资产阶级扩大市场的要求和利益的,因此该理论才能成为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在现实中,倡导自由贸易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宣传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自己却在逐步加大技术壁垒,增强其垄断力量,对许多产业的进出口予以限制和保护。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再一次表明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只是发达国家用以掠夺不发达国家的工具。  

  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各国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其目的正如李斯特所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攀高时所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靠着保护政策、技术的垄断从而获得领先地位的国家,现在却反过来劝说那些后进国家要实行自由贸易,按照比较优势法则去发展经济。实际上无非是想“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其目的就是想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在要素禀赋论中,技术是外生给定的,各国的最优选择是选择与本国要素禀赋格局相一致的产业布局,尽管比较优势的动态化从理论上向人们阐述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可能性。但在实际上,这一点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技术的获得,如果技术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发展中国家在积累中就可以获得产业的升级,但是正如国家利益的存在,使得发展中国家不能够与发达国家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比较优势所扮演的角色,它不过是想维持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永远保持落后而已。西方学者(Hoogvelt,1982)曾这样描述过殖民政策下的国际分工,“在古典的和自由派的经济学者看来,侵略性的殖民政策是创建完善的国际分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国际分工中,地球的每一部分、每一国家都专门从事它所擅长的东西,从而实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所预期的利益。”虽然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形式上要更加完善,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它的实质,即推行按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原则,也并没有改变其推行比较优势战略,从而使现有的发达国家继续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并可以更加隐蔽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目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62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比较优势  工资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