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推动妇女参政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一大历史功绩就是启发、帮助各个时期妇女参与政治,推动妇女解放。作为指导妇女参政的基础理论,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探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男女政治参与不平等现象,并对消除这一不平等现象提出了解决途径,这对于今天推动妇女参政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一大历史功绩就是启发、帮助各个时期妇女参与政治,推动妇女解放。作为指导妇女参政的基础理论,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探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男女政治参与不平等现象,并对消除这一不平等现象提出了解决途径,这对于今天推动妇女参政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阐明妇女参政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妇女的社会地位既包括妇女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包括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妇女成了我们社会生产的积极参加者,因而妇女必须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被纳入政治生活。在论述妇女解放的条件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这里的“公共的劳动”除了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性劳动,还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非生产性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就必然要包括政治活动。恩格斯指出:“当我们取得政权时,一定要使妇女不仅参加选举,而且被选为代表,发表演说”。恩格斯把参政看作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妇女能够自由参政,她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解放。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妇女个人发展需要来看,妇女参政都是十分必要的。今天,尽管妇女已经可以平等参与政治生活,但我们对于妇女的历史作用和妇女参政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许多妇女自身也没有充分认识参政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正是不断推动妇女参政的基础理论。

提出推动妇女参政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历史原因、阐述妇女解放途径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间接回答了如何推动妇女参政。一方面,妇女要参政就必须脱离单纯的家务劳动。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变革与男女平等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者蔡特金指出:妇女要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这是她们获得经济独力,进而获得政治上平等权利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前推动妇女参政,首先要保证妇女能够普遍参与社会劳动,即获得家务劳动以外的社会劳动机会。这就要求保证男女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妇女普遍拥有与男性相同的参与能力;在就业时必须排除对妇女的歧视,使妇女普遍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就业机会。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提高妇女参政水平。另一方面,要正视男女生理差异,制定适宜的妇女参政政策。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生理存在差异,男女之间绝对的平等却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此作了分析。也就是说,对妇女真正的社会平等实际上需要在某些时候采取不平等的方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推动妇女参政时,必须正视男女之间确实存在着的生理差异,制定适宜的参政政策。

分析妇女远离政治生活的原因

妇女远离政治生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通过分析妇女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对此进行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由于长期被限制在私人劳动领域即家务劳动中,在社会生产中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因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产生了对家庭和男性的依附,这导致妇女在公共事务中地位低下,无法形成独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从而远离政治生活。因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妇女在平等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而言家务劳动仍然主要由妇女承担,家庭内部公正的分工尚未实现。妇女承担过多的家务劳动必然会减少参与社会事务的时间和精力,对高级别的社会参与即政治参与更显得力不从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于妇女远离政治生活原因的分析,为当前如何推动妇女参政提供了理论借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6-06-29/3869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6-30 关键字:哲学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