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陈学明:今天,为何还要读《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篇幅不大,译成中文只有25000多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它的问世标志着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从此世界的面貌将得以彻底改变,意味着苦难的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可以获得新生了。毫无疑问,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实现民族解放,也离不开《共产党宣言》的指引——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这样说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也正是在这一年,陶铸的夫人曾志在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和请教学习问题时,毛泽东对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1975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专程走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跟前,问是否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他想再看一眼。

  邓小平是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的。正是由于受到了《共产党宣言》的熏陶,他选择了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从20世纪上半叶一路走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实现《共产党宣言》的崇高理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共产党宣言》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当下的人们经常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在于: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和可能,把实现民族振兴与实现《共产党宣言》的理想结合在一起?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人民,是不是还要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一“遇到问题”就去阅读《共产党宣言》、把《共产党宣言》视为自己的“入门老师”、一直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时还渴望“看一眼”《共产党宣言》的首版中译本?

  我的看法是,事实上,当下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为了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了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进行《共产党宣言》的启蒙教育不可止息。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先进的中国人,只有像当年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那样如饥如渴地从《共产党宣言》中接受真理的熏陶,用《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才能真正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

  “两个必然”是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绝对目标是经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释放出来的。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即便在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绩时,我们仍然要珍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守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共产党宣言》论证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而当今中国人民仍然有必要以《共产党宣言》为思想武器,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一切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在一起,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以把《共产党宣言》所全面论证的这一理论,简称为“两个必然”。“两个必然”理论也可规范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或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两个必然”是共产主义信念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由于“两个必然”为资本主义社会下了“死亡判决书”,所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把《共产党宣言》视为洪水猛兽,对之抱恨终天;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则从中获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树立了“两个必然”的坚定信念,从而义无反顾地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一定不能放弃马克思为人类所指引的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目前所做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符合的事,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方向,而不是将它们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要我们胸中有了《共产党宣言》,我们就会自觉地领悟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不能超越这一“初级阶段”,把将来要干的事放到现在来做;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初级阶段”,而要把现在所做的一切视为进入更高阶级的必要准备。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还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念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这30多年的历程清楚地表明,即便在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绩时,我们仍然要珍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守。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绝对目标是经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释放出来的。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只要我们牢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轻易去否定《共产党宣言》在当今中国的意义。

  实现“两个决裂”需要一个过程

  共产党人实现“两个决裂”决不会一蹴而就,决不会无视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取代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会离开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谈论消灭私有制和消灭传统观念

  其次,《共产党宣言》为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当今中国人民仍然需要从这些理论中获取启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比如,《共产党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是“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体地说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的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定的正确性。曾经一度,正是因为我们背离了《共产党宣言》中这一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洞见,从而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明明需要建立的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误认为需要建立的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好在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真正明确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们也逐渐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点,正是要把当今中国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如果能借助于《共产党宣言》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定位对今天的中国发展而言是何等重要。

  又如,《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还把实现两个“彻底决裂”视为贯穿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的历史使命。换言之,实现两个“彻底决裂”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作为共产党人,最终实现“两个决裂”是坚定不移的;另一方面,也必须知道共产党人实现“两个决裂”决不会一蹴而就,决不会无视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取代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会离开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谈论消灭私有制和消灭传统观念。当我们这样来认识和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决裂”的思想时,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和观念问题上的一系列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不言而喻了。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当然要带领中国人民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符合的事情;但在注重与这一历史阶段相符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同时,还要时时刻刻把他们更长远的、整体的利益装在胸中,决不能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割裂开来

  第三,《共产党宣言》就如何建设共产党揭示了许多原则。当今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当继续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由于没有自身的生产资料,往往被无政府的竞争所分散,除了组织起来,没有别的武器。因此,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自己的政党,并将之贯穿于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在革命的某一个时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了无产阶级组织起自身的政党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产党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这一党建原则,今天我们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也必须像当年实现民族解放时那样,充分展现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回答说,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重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党建思想,对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大有益处。中国共产党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可能正在于是否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之外,是否还存在着自己的“特殊利益”。铲除党内腐败分子为何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欢迎,恐怕原因也在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确实特别需要重温上述党建原则,认真地审视自己。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下述告诫牢记在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背后的党建思想,对今天而言依然有着巨大的启迪。它提示当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当然要带领中国人民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符合的事情;但在注重与这一历史阶段相符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同时,还要时时刻刻把他们更长远的、整体的利益装在胸中,决不能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割裂开来。

  中国将创建一种新的文明样态

  《共产党宣言》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向人类指明了一个前进的目标,也告诉了人类究竟应当走向何处

  再则,《共产党宣言》展望了人类的未来。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以《共产党宣言》所展望的未来为蓝图,创建一种新的人的存在方式,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

  许多有识之士都指出,人类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活下去了,必须换一种活法。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不是如何进一步增加GDP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发展方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仅归结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乃至第一大经济体,显然是肤浅的。

  我们现在经常谈论所谓“中国模式”。如果说它真的是一种模式,其实质不就应该是出现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吗?在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背后,必然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新的文明样态。问题在于,如何创建?创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导引,那么这种理论究竟在哪里?现存的就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的《共产党宣言》。

  原先人们总把《共产党宣言》只是视为批判资本主义、宣布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著作。实际上《共产党宣言》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向人类指明了一个前进的目标,也告诉了人类究竟应当走向何处。具体地说,其中有两点可以给今天中国人创建新的生活方式以启示:

  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及人究竟如何生活、如何发展时,总把重心放在“全面”二字上。不管他们从什么样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具有无限丰富性的总体的人。换言之,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我们今天所创建的新生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应当全面地发展自己,而不是只从某一方面,如仅仅从满足物质需求的方面片面地发展自己。

  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对人的未来存在模式的总体设计。我们由此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人必须充分地享受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有“联合体”才能实现。换言之,我们可以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内涵来规范人的自由。一方面,我们不能使联合体吞没个人的自由。联合体的基点是自由的、现实的个人。另一方面,我们要让个人的自由融入到联合体之中,让个人的自由通过联合体来实现。

  1998年5月中旬,全世界1500多位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和研究者云集法国巴黎,参加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大会组委会主任、法共政治局委员、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弗•拉扎尔夫人在致开幕词时动情地说道:“《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我们为什么不使历史重新沸腾起来呢?”拉扎尔夫人的意思是,《共产党宣言》在150年前曾经是使整个世界沸腾起来的“碳”,而150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发表于16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当今是否还有着现实意义,是不是如拉扎尔夫人所说的那样:仍然是“碳”而不是“冰”。这是我们面对这一著作时要思索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5-01-20/2984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20 关键字:哲学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