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郭松民回应主流经济学家薛兆峰:铁道部何必“此地无银三百两”?

铁道部何必“此地无银三百两”?

铁道部运输局运调运价处处长蒋维平日前信誓旦旦地表示:春运票价上浮绝对不是“捞一票”,而不过是想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客流,“削峰填谷”(见1月20日《北京娱乐信报》)。在我看来,这一解释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再次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越抹越黑。

铁道部假定春运涨价可以起到“削峰填谷”作用,是建立在这样一条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那么它的需求就会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当这种商品是非必需品的时候,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把这条原理运用到普通的“黄金周”,比如“五一”、“十一”,倒也不是太离谱。但放到春运,就有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春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个传统,对一个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换言之,这种需求完全是刚性的,它不大可能会因为车票价格的上涨而减少。近年来,年年春运涨价,年年一票难求的现象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铁道部看起来也正是吃准了这一点,觉得如果不借机涨价才是傻瓜。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简直有点像把人们的亲情劫为“人质”,向每一个要回家的游子勒索一笔“春运赎金”。因此,只有财富转移的效应,没有控制需求的效应,实在是很不厚道的。

也许铁道部会辩解说,没有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恰好说明涨价的力度还不够,应该把票价翻两番甚至更高,一直涨到客流量和平时一样才算合适。不过这样一来,在中国贫富差距已经相当大的大背景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肯定是大量的穷人,包括民工、学生、小职员、小商人等回不了家,但对富人以及那些可以用公款报销的人来说,却毫无影响??春节变成了“富人的春节”,铁道部变成了“富人的铁道部”。这会在社会心理中激起什么样的反应?铁道部真得好好掂量掂量!

当然,正如蒋维平处长所列举的那样,在春运期间铁道部的运营成本的确有所增加,但千万不要忘记,在中国,铁道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主体,而是靠纳税人交纳的税赋运转的政府部门;铁路服务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带有很强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春运期间正应该是它的公益性表现得最明显的时候,怎么可以简单地把成本转嫁给那些归心似箭纳税人呢?

铁道部死抱住“价格杠杆”这根稻草不放,其实并不能把自己从千夫所指的窘境解脱出来。如果我们用同情的眼光看,铁道部也许是对市场理论一知半解,是“市场迷信”的受害者;用尖刻一点的眼光看,所谓“削峰填谷”云云,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捞一票”的托词罢了,其效果正好相当于“隔壁王二不曾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915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春运涨价  铁道部何必“此地无银三百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