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论争劳动价值论的谬误——马克思是怎么犯错误的

马克思是怎么犯错误的
 
冼岩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又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在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石处的谬误,直接导致了马克思整座理论大厦的倾斜。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大家知道,这一观点解释不了非劳动创造的自然物品的商业价值,更不能解释信息时代各类明星的巨大财富效应。已经有很多人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批驳,但理论论证太繁琐,许多人未必愿意看。其实,有一种简单的论证方式,我称之为“假设排除反证法”,可以很简明地揭示劳动价值论的谬误。
 
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当劳动不存在时,商品价值应该也不存在。前面说了,这种观点解释不了非劳动创造的自然物品的商业价值,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推向极端:假设没有劳动,所有商品都是从天上丢下来的,那么价值存不存在呢?显然,只要商品还需要购买,人们的购买力还是有限的,不同商品就会体现出高低不同的价值。由此可见,所谓商品的价值,其实就是其使用价值,也即其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价值之高低,由社会的需求程度和商品本身的稀缺程度决定,由市场进行综合定价,完成整合,与劳动完全没有关系。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唯一联系在于(这倒是马克思发现的):劳动力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可以通过其使用价值即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和它本身的稀缺程度来确定价值。如此不难理解,在劳动力过剩地区,劳动者报酬低;而在劳动力不足地区,劳动者报酬高。这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与“剥削”无关。
 
马克思之所以将劳动界定为商品的价值源泉,与其时代局限性有关,也与他后面的政治理论建构的需要有关。马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定向思维的结果:由于愤恨万恶的剥削现象,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制度之恶”,于是必须首先证明被剥削者拥有“足够之善”,由是乃有“归价值于劳动”的结论产生。这是古典政治哲学的伦理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执着追寻“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价值”,也与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古典时代追求“终极真理”的喜好有关(虽然马本人否定这一点)。
 
正如人类只有五官,只能感知五类现象一样,人类的思维也只有演绎、归纳两种方式,只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做到极限。显然,归纳法受限于资料,其结论随时可能被新出现的信息不断打破,因此不能成为追求“终极真理”者所喜好的思维方式。剩下的只有演绎法,它要求找出大量现象背后的共性和唯一性。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希腊就有这样的传统,一些哲人将存在归于唯一的普遍性(有人说是“火”,有人说是“原子”,古代中国则有“气”、“道”等说法,名称不同而已)。这种演绎法要求将事物之间万千联系的其中一种,夸张为其它联系的“本质”或“原因”;或者臆想出某种可居于“本质”或“唯一”地位的联系性。越是把这种“本质性”、“唯一性”推到极端,越不容易被证伪,也越易于自圆其说,这就是恩格斯曾经盛赞马克思的“理论的彻底性”。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显然不容易接受一种并非由“内在规定性”而是由“外在评判性”来决定的事物属性。
 
劳动价值论既然不成立,剩余价值论自然也随之坍塌,科学社会主义被剥离了“科学”,只剩下“主义”。但是,马克思理论所针对的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种剥削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此,马克思有一巨大贡献(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不在其自我看重,为政治所用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而在于他沿着“批判资本主义”的方向构筑了一个体系,厘清了许多基本概念),那就是把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都视为商品,从而可以在供求关系中确定其各自价值。如前所述,在劳动力过剩地区,劳动者报酬低;在劳动力不足地区,劳动者报酬高,资本的遭遇也同样如此。只要不存在政治制度的倾斜和特权,不同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就可以平等论价,由市场的供需状况来决定价格,而不存在“剥削”一说。
 
但是,市场体制有一重要特性,那就是它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为赢得竞争,各生产要素之中必须产生一个整合者,由他来整合各种要素的搭配,将效率发挥到极限。为应对竞争,整合者必须拥有专断之权,所以科斯说市场中的经济组织是集权的而非民主的。显然,拥有整合权的参与者处于特殊地位,他的要价能力、谈判地位远远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老板)扮演了此一整合者角色,他们在利益分配中处于最有利地位;反之,另一方即劳动者处于最不利地位。所以,早期的资本主义最野蛮、最血腥、最具有阶级剥削的特征。在中国,这一时期是从1980年代直到现在;在西方,这一时期是包括马克思所处时代在内的前后300年间。所以,马克思才会误以为剥削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于是从所有制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乃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其实,剥削现象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征相重合,只是一种巧合,或者说只是一种阶段性特征。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同时是市场中生产要素的整合者,所以他们拥有了剥削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随着经济规模的庞大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职业经理人逐渐登上舞台,职业企业家开始成为市场中生产要素的整合者。他们占有了最有利的要价位置,“资本家”角色功能开始淡化,谈判地位下降。因此,现代社会才会频繁发生企业亏损,股东赔钱,而管理层尤其是一把手的报酬却一涨再涨的咄咄怪事。
 
可见,阶级剥削、劳资冲突是市场经济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机制下维持配置效率的一个副产品。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市场体制的排斥,具有一种价值本能的正确性。但是,剥削现象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时空上的重合,只是一个巧合,后者并非前者的原因。马克思正是在逻辑上犯了“后此谬误”,搞错了病因,从而开错药方,造成一场波澜壮阔、遍及全球、历时百年的大折腾。
 
思想之伟力,于斯可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829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  争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