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日月河:摆脱走向异化的GDP 回归和谐的治国策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至上原则的指导下,走上了一条以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发展之路,本来计量并表征财富的GDP被严重扭曲,以致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被异化了的GDP,也逐渐滑向自己的反面——一条反和谐的不归之路。使GDP回归和谐,设置出和谐GDP系统,以纠正时下沸沸扬扬的GDP崇拜,刻不容缓。唯有和谐GDP,才能成为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经济形态。  

一、GDP与GDP悖论  

1.表征财富的GDP  

GDP是什么?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亦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在GDP数据中,人均GDP反映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而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设置GDP计量系统,为的是方便计量和评估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通过GDP计量系统,我们可以洞见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状况之一斑。  

GDP本来是表征财富的符号。对GDP,如果取之有道,正确对待,无可厚非。  

2.走向失衡的GDP  

然而,在经济至上甚至经济就是一切的年代,一些人错误地把发财致富作为国家的最崇高目标,人们劳动创造并用来表征财富的GDP,一时间成了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GDP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劳动创造物反过来成了宰制人们的对象物。个人、单位组织乃至国家把所有目标简化为发财致富,在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下,在比较效益的幌子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被归结退缩成发家致富的一桩买卖,把自力更生的国策改变成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宝贵的自然资源换取西方国家低端技术的交易。  

GDP崇拜源于这样一种庸俗的逻辑推导: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又可归结为经济落后,经济落后等于GDP落后,所以,只有GDP指标上去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样荒唐的逻辑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解读为以GDP为中心,GDP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通用语言,成了主导一切工作方向的指挥棒。反和谐的GDP不但控制了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主宰了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说,它操控了我们的一切,异化为奴役人们的无情工具。我们的主流话语以GDP马首是瞻,唯GDP而GDP。在工具理性和功利话语的熏染下,GDP滑向了一条反和谐的不归之路。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GDP无可奈何地死了,作为拜物教的GDP可怕地活了。  

二、和谐GDP何以可能?  

作为奴役人们的GDP,如何回归和谐,能否回归和谐,已成了事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构和谐GDP系统。然而,这可能吗?  

1.和谐哲学提供了和谐GDP的理论可能性  

中国哲学说到底是一门和谐哲学。《周易》是中国哲学之源、中国文化之源,或称大道之源、圣人之蕴。在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里,我们发现了阴阳互动、刚柔相济、天地互衬的和谐玄机,以及“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和谐变易机理。一部《周易》,一言以蔽之,不过是三才和谐化生之道。易何以成书?《易》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系辞下》)形象地道出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传》)的万物化生智慧。及至后来,道、墨、法、儒、阴阳、杂、纵横等诸子百家一脉相传,充分运用阴阳和合之理,著书立说,自成一体。然万变不离和谐。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和变易特质。到现代,毛泽东同志秉承和谐之道,集中、西、马之大成,将这种和谐哲学升华并概括为一分为二式的辩证统一。  

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和谐哲学和集中、西、马之大成的毛泽东辩证统一哲学,使和谐GDP理论的提出具备了理论可能。应当说,此种奥妙无穷的和谐哲学是建构和谐GDP理论体系的理论储备。完全可以大胆设想,和谐GDP理论是和谐GDP哲学的别解,是和谐哲学在经济增长领域的自然合理延伸。  

2.和谐实践奠定了和谐GDP的推广可行性  

在功利主义主宰的时代,各种经济学说精彩纷呈,经济学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是,貌似繁荣的经济学背后却都隐含着致命的缺憾:经济学家们专注于经济系统内部的经济性,以经济系统内部的经济性为研究对象,目的不外乎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达到内部经济意义上的低耗高效。至于外部是否经济,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与自然成本,则没有纳入其研究视野之内。由于缺少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支撑,经济学家们专心构筑的精巧的经济学大厦,实际上矗立在流沙之上。在这种危险经济学的诱致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二律背反:经济学建构越精巧,对社会道德的腐蚀性越大,对社会资源的侵蚀越快;对自然索取的力度越大,速度越快。归根结底,这种经济学是失衡的经济学。越来越精美的经济学大厦为人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在满足人们迅速膨胀的物欲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新的物欲,为了进一步满足不断膨胀的物欲,人们越来越倾情于以内部经济性为特征的失衡经济学。有些急于致富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甚至成了所有学问的代名词,一枝独秀。在功利经济学的浪潮冲击下,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黯然失色,纷纷成了“配角”,甚至被打入“冷宫”。一时间,赚钱的技巧倍受青睐,做人的学问无人问津。这种情况,严重失衡了人文生态,使功利化的工业文明雪上加霜。久而久之,这种失衡的经济学以自身的失衡导致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失衡。  

近年来,在回归毛泽东思想、回归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和谐经济实践业已展开。和谐经济实践预示着一种崭新的经济理论——和谐GDP理论即将诞生。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冲动下的GDP理论归根结底是以失衡为特征的经济理论。这一以失衡为特征的经济理论失衡了工业文明社会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最终将工业文明导入了危机四伏的生态陷阱。显然,支持工业文明的种种形态的失衡GDP理论与和谐文明不兼容。只有内涵和谐主旨的和谐GDP理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夯实和谐文明的根基,为和谐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学支持。作为和谐文明时代的主流经济学——和谐GDP理论,必将以鲜明的和谐倡导实现经济学的革命,为经济学自身的和谐再造提供契机。  

三、和谐GDP的和谐三维  

那么,什么是和谐GDP呢?和谐GDP,是指将和谐主线贯穿于GDP生产、消费和分配诸环节以及诸环节之间的经济形态;以和谐GDP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和谐GDP理论。和谐GDP理论不仅倡导经济系统内部的和谐与内部的经济性,而且也关注经济系统外部的和谐与外部经济性,从而有效地克服失衡经济学所带来的内部经济而外部不经济行为。GDP的和谐产出、和谐分配与和谐消费,分别从三方面诠释了和谐GDP的和谐指归,构成了和谐GDP的和谐三维。  

1.产出维度:GDP产出的和谐  

(1)目的的合理性: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和谐。  

一般认为,生产GDP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里甚至包括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非和谐生产只能加速运行,没有适度可言。而为了确保生产的加速度,人们只能借助于科学技术——至于科学技术是否合生态性,则很少被陷入增长狂热的人们关注。最后,生产加速增长就异化为目的本身。为了保证这个危险链条的衔接,人们甚至不惜沉重的代价。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失衡使生产成为没有极限的增长,这使人类陷入空前的困境中。  

GDP和谐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呢?和谐生产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维持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合理需求。人们维持生存的需求是合理的,由于和谐发展是在实现了自我身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协和的基础上而达到万有存在价值最大化的发展型式,因而,人们追求和谐发展的合理性也毋庸置疑,这样,GDP和谐生产致力于满足的需求无疑是经节制了的合理需求。为了满足这些合理需求,就必须高扬科技伦理,着力发展、运用高度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使主宰我们的“黑色技术”转向绿色技术。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技术,但技术不能与自然对抗。在人和自然矛盾非常突出的今天,人们特别要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在开发技术时,必须把解决环境问题也一起考虑进去。可以预见,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不仅使绿色产品得以迅速普及,而且还将促使其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和谐生产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合生态化的科学技术,就是具有鲜明和谐指向的科学技术。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受控于目的,同维持生存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手段,才是有意义的手段。GDP和谐生产的目的不再是生产和为加速生产而追求的速度本身,而是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合理需求,这使拒斥逆生态化的科学技术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目的的合理性,才使和谐生产的生产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处于一定程度的和谐状态。  

(2)速度的适中性:生产速度与生产载体的和谐。  

快就是好吗?任何运行中的物体都有相应的载体。譬如,公路承载着运行中的汽车,铁路承载着运行中的火车。汽车的速度必须考虑公路路况,路基情况也是在确定火车运行速度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与公路路况相匹配的汽车速度和与铁路路基相匹配的火车速度才是最佳速度。如果不考虑道路情况盲目提速,就随时可能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超越承载能力的高速度,是危险的速度。对速度的盲目追求使工业经济险象环生。加速度不再是和谐GDP生产的运行特征,和谐GDP理论彻底摈弃了工业经济的速度情结,转而追求生产速度与生产载体的和谐。那么,什么是和谐GDP的最佳运行速度呢?要明确和谐GDP的最佳运行速度,必须首先搞清楚决定和谐GDP运行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系统本身的性能结构与承载基础。和谐GDP系统的运行速度不仅仅取决于系统自身的和谐程度,而且更取决于系统运行的承载基础。承载和谐GDP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和谐GDP的运行速度既要考虑社会承受力,还要充分考虑自然荷载。既考虑到自身性能又与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相匹配的速度才是和谐GDP的最佳运行速度。只考虑和谐GDP自身结构、功能状况而全然不顾其承载基础的运行速度是失衡的速度,这种速度即使凭借当下的手段能够达到,也是不恰当的速度。这如同完全能够以时速 150公里 行进的汽车事实上运行在限速 100公里 的路面上,我们是将挡位挂在时速 150公里 呢,还是 100公里 ?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只能选择 100公里 的时速!如果不考虑路况硬是将时速提到 150公里 ,那么,危险可能就在前面。时速 150公里 是工业经济的狂热时速,而和谐GDP只能基于承载力而选择 100公里 的恰当时速。和谐GDP的适度看起来保守,实际上是理智的选择。因为,等失衡了以后再去治理,那就要增加成倍的资金投入。所以说和谐GDP的增长速度是“利在当代,功荫后世”的速度。  

(3)空间的均衡性:此地与他地生产的和谐。  

空间布局上的和谐,是和谐GDP生产的基本要求。空间布局上的和谐,包括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之内区域生产的和谐。生产的空间和谐,不等于说均等地分配生产基地,而是要求生产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在工业经济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研发基地有向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其集中度越来越高,而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基地则纷纷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迁移。长此以往,这个世界将变成一边是像清新花园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一边是像嘈杂工地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这与和谐GDP生产所要求的空间均衡性宗旨相悖。和谐GDP生产必须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和谐与互动,彻底纠正在生产上的国别歧视与区际歧视。  

(4)时间的连续性:当代人生产与后世生产的和谐。  

在特定空间内从事的和谐GDP生产,在确定生产速度和生产规模时,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保护和优化后代人从事生产的环境条件,达到当代人生产和后世生产的和谐。为后代人留下一个和谐发展的空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内的自然产出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人,我们无权独占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充分考虑后代人对自然产出的所有权,是和谐GDP生产的历史性进步。在从事生产活动时是否注意保护和优化后世生产的环境条件,确保生产的连续性,是和谐GDP生产与失衡GDP生产的重要区别。  

2.分配维度:GDP分配的和谐  

将GDP进行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谐正义理论指导下的和谐分配,是和谐GDP的保障环节。和谐分配,是和谐正义在分配领域的体现。  

(1)分配的国际与区际和谐:富国与穷国的分配和谐。  

工业文明中国际间在经济上的严重失衡主要源自GDP分配的失衡。目前,在国际间的分配中,没有确立起公正和谐的分配机制。国际社会在总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这种失衡的加剧。一旦失衡超过一定临界点,就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说到底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没有惠及发展中国家,反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鲜明的两极对立格局。由于分配制度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使富国与穷国的鸿沟进一步扩大。在失衡的国际分配中也体现着经济全球化特有的马太效应:它导致南北差距、富国穷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程度;它使美国等作为全球化主角的西方发达国家较之发展中国家享有对全球资源更大的支配权,能够凭借自己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并且还不道德地以邻为壑,企图把本国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等等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充当配角,与发达国家的财富差距日益拉大。许多特别贫困国家游离于全球经济循环之外,只是单方面地向在全球化链条中居于上游的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而自身的造血机制却被上游国家忽视。  

GDP分配的国际和谐,就是要建立起能够平衡富国与穷国经济利益关系的分配制度,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生存需求与和谐发展需求、分配正义等原则分配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产品以及其他服务性产品。在国际间作这样的和谐分配之后,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权利得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生存与和谐发展权也得到尊重。通俗地说,发达国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新鲜血液,发展中国家的造血功能也得到强化。应该说,这是参与分配的国际社会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双赢和谐分配方案。  

(2)分配的人际和谐:公平与效率的和谐。  

当下,穷人和赤贫者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个中原因并不是由于GDP增长不够,而在于没有和谐的分配制度安排。突出的例子就是1943年发生在孟加拉的饥荒,当年粮食生产正常,甚至好于往年。饥荒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一些社会经济群体无法获得他们以前能够获得或有权利获得的食品”。埃塞俄比亚发生的饥荒也表明,饥荒可以在粮食供给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发生,这揭示了饥荒发生的深层分配制度原因:贫困者应有的分配权利被剥夺。近来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更证明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而这个矛盾靠资本主义自身是不能解决的。显然,不改变显失公平的失衡的分配制度,就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权与和谐发展权。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争论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歇过。我认为,效率优先论、公平与效率对等论等都不符合和谐GDP分配的要义。效率优先论会造成、加剧贫富鸿沟,加剧业已存在的失衡;公平与效率对等论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无法实现。GDP和谐分配理论认为,和谐正义的实质是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正义可言,因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公平促效率的原则。既然和谐社会是内涵和谐和以和谐为指向的社会,既然和谐GDP要为和谐社会构筑和谐的经济基础,那么,和谐分配必须首先体现和谐正义,即首先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能够体现大多数人利益的分配杠杆就是公平。因而,强调公平优先是分配正义的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但是,和谐分配倡导的公平优先并不是对效率的否定,或者意图用公平替代效率,相反,在公平优先的大前提下,为了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必须兼顾效率,适当考虑效率,多劳多得。经由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公平促效率的和谐分配后,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实现,少数人的利益也得到适当体现,和谐正义便得以高扬。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公平促效率的和谐分配法则不仅适用于一国之内的人际分配,而且也为世界性的人际分配指出了方向。  

3.消费维度:GDP消费的和谐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消费观,在工业文明中大行其道。畸形消费,使工业文明时代已经失衡的经济雪上加霜,在失衡的工业经济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和谐消费,是和谐GDP系统的终端,也是和谐GDP的指挥棒。没有GDP的和谐消费,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和谐GDP。只有在和谐消费的导引下,GDP才可能运行在和谐的轨道上。因此,和谐消费是和谐GDP的重要环节。  

(1)消费的人文和谐:消费与理性需要的和谐。  

随着如火如荼的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这一主导西方消费社会和自由经济的主流价值观,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从历史上看,消费主义以其解决经济危机时的神奇功效而为各国政府所重视。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经济危机,使各国政府几乎束手无策。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出了政府通过实施宏观稳定政策来干预市场、刺激消费以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案。这一方案在实践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事实上,这种消费主义政策在实践上确实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地和大幅度地提高,因而,消费主义在官方倡导下就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浪潮,直接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形成,成为大众所认可的一种占有主导性、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对二战后美国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做过精彩的描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尽管消费主义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它毕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种种问题的灵丹妙药。随着人类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消费主义本身具有的片面性、局限性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各方面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消费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原本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购买商品;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购买商品已经不是为了真正满足自己必要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出于别的目的,是出于追赶时尚、显示身份、炫耀阔气、满足虚荣等与真正生活需要毫不相关的欲望。这样,人们的消费就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而成了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即成了一种异化消费。  

消费既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人类特有的人文需要。如果把消费完全归结为生理性消费,那就等于抹杀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存在的区别。消费的人文性,是人类消费区别于其他生命存在消费的特质。因此,实现GDP消费的人文和谐,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要的平衡点,是和谐GDP对消费的必然要求。  

(2)消费的自然和谐:欲望与自然承载力的和谐。  

尽管从纯粹经济学角度看,消费主义足以构成促进经济增长的精神动因,然而,从根本上看,由过度消费拉动的GDP增长,根本不顾自然承载力,甚至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与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背道而驰。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传统生产方式也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变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造成高消耗、高破坏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从生产传统耐用商品的经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为一种生产“用过即扔”产品的经济,许多传统的耐用商品已被短期寿命的商品甚至一次性商品所取代。  

消费行为不仅要实现人文和谐,而且要达到自然和谐。实现消费的自然和谐,就是使无底的欲望回到自然承载力的现实基础上,而不是无视承载我们的发展基础放纵无边的欲望。与自然承载力相匹配的消费就是和谐的、恰当的消费,否则,超越自然承载力的消费则是失衡的、不恰当的消费。现实中,我们必须以自然基础作为欲望实现程度的尺度。如果不顾自然承载力而强行掀翻欲望与自然承载力和谐的天平,那么,欲望终将异化为大自然的“杀手”。能否实现GDP消费的自然和谐,已经在客观上成了衡量我们的消费是否伦理的标志。  

(3)消费的代内和谐:人群间消费的和谐。  

和谐GDP,在消费方面就必须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代内和谐。GDP和谐消费视野下的代内和谐并不是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平均,而是承认在拥有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前提下的合理差距。通俗地讲,消费的代内和谐应作这样的理解:发达国家和富人有权利越来越富,“出有车,食有鱼”,住广厦,食美味——当然,即使再富有,也要坚守克勤克俭的美德;发展中国家和穷人也有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天赋权利——至少享有维持基本生存与和谐发展的权利,衣可蔽体,食能果腹,居有定所,并能受到基本的教育。《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中对贫困的界定是:收入低、消费低,教育、医疗、卫生、人类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少。世界银行划定的穷人贫困线标准是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赤贫的贫困线为每年人均275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穷人就是消费水平低于基本的消费标准的人;赤贫则是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人。穷人和赤贫者的收入都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这里界定的贫困实际上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生理)的贫困,是“基于必需的人体热量吸收的食品”,侧重于从人的基本生理或者生物需要出发,确定最低的生存要求,譬如热量、蛋白质、水与糖等指标。这样,我们可将发展中国家和穷人维持生物学意义上的基本生存与和谐发展的权利理解为每天至少1美元。如果说今天我们大谈全面脱贫还有点奢望的话,那么,使每一个地球人无一例外地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脱贫,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毕竟生活在同一时间段的共同家园中,消费的失衡对失衡的两极都不是幸福的事情;而消费的和谐对和谐的诸方面必定是双赢的选择。这样一个基本的消费代内和谐目标,应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最后,如果我们把GDP和谐产出、和谐分配、和谐消费各个环节加以串联与并联,就会建构起一个宏观循环圆融的大和谐经济格局。完整的和谐GDP系统,总是由若干相互联结的和谐经济过程组成。正是若干个和谐经济过程的交叉互动,构成了和谐GDP大循环。无限循环的和谐GDP过程,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循环经济。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多级利用、高效率产出、公平分配及适度消费,形成和谐经济循环。这样的循环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和谐方向。  

四、走向和谐的GDP: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经济形态  

唯有和谐GDP,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主流GDP理论。这种蕴涵和谐理念的GDP理论必然能够以其鲜明的和谐倡导,为未来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学支持,托起社会主义的太阳。  

1.和谐心态:有利于心和的GDP  

和谐GDP致力于营造的第一层次和谐,是和谐心态。这是微观层次的和谐。  

和谐GDP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上的和谐指向,必然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心态:GDP的和谐生产,必然能够将人们一颗追逐GDP疯狂增长的欲望之心回归和谐,收敛那颗失衡的心,将人们从被GDP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GDP的和谐分配,必然能够将人们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裂解心态下解放出来;GDP的和谐消费,必然能够有效地约束人们已经放纵了的欲望,以和谐之心去消费GDP。  

2.和谐世态:有利于人和的GDP  

和谐GDP致力于营造的第二层次和谐,是和谐世态。这是中观层次的和谐。  

曾几何时,失衡的GDP理论鼓吹快生产、高消费,并通过引导体现时尚之类的符号消费直接引导虚假需求的出现,从而人为制造出持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生产——消费”循环。这种循环从纯粹经济学角度看也许是一种良性循环,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导致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而且是直接造成现代社会出现消费异化进而引起或加剧其他各种异化现象的一个基本生长点。不顾社会系统的相应发展只求GDP系统的单边独进,最终使失衡GDP异化为为害社会的垃圾。和谐GDP将和谐视野拓展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互为对象性存在,一方的和谐发展总是以另一方的和谐发展为条件,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只有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才能为经济系统的和谐运行提供中观环境。  

和谐GDP系统不是孤立的,总是运行在一定的环境中。和谐的社会系统,就是和谐GDP和谐运行的必要社会条件。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有机相联。当这些社会要素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时,该社会就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状态中。如果这种和谐和依赖的关系被打破,内部冲突和纷争频仍,则这个社会便会陷入危机和灾难之中。要确保和谐GDP系统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运行,必须使GDP系统与社会系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只有GDP系统与社会系统实现动态和谐,才能使经济活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最大化。和谐GDP理论的宽广社会视野要求我们,任何经济活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最大化,使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时变成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是否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是评判GDP系统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  

3.和谐生态:有利于天和的GDP  

和谐GDP系统致力于营造的最高层次的和谐,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和谐GDP在将和谐视野由经济系统拓展到社会系统之后,还必须将和谐视野继续向更高的境界——自然系统延伸。大自然不仅是化生人类之母,还是承载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基础。如果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是以毁坏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所谓“发展”我们宁可不要。假如没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社会←→自然”和谐思想重塑,重新的再造经济结构和企业体制,只是狭义的注重资源效率,恐怕反而对环境带来更大的灾害。因为节省资源意味着利用错误的生产过程、错误的原料、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规模和使用错误的手段而造成大量错误的GDP。只有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才能为GDP系统的和谐运行提供和谐的宏观基础,使“GDP”向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延展。只有GDP系统与自然系统实现动态和谐,才能使经济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生态效益,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用最少的资源并留下最少的废物,进而实现最大的和谐发展目标,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生态效率。和谐GDP的宽广自然视野要求我们,任何经济活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要考虑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使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同时变成实现生态效益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致力于追求GDP的狂热,使GDP走向异化。失衡的GDP在使自身走向异化的同时,也失衡了心态、世态和生态。回归和谐,刻不容缓。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匀速旋转的陀螺,而和谐GDP便是保持这个旋转中的陀螺匀速转动的重要力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2085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和谐发展  GDP悖论  和谐GDP  和谐三维  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