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相关思考

《中华魂》2011年第1期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相关思考

李慎明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同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邓小平同志还有不少相关的论述。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邓小平同志一是首先明确肯定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在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讲的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是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一点也不清楚。这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是可以搞得清、讲得清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误解的从根本上就搞不清、讲不清,甚至误认为是完全搞错了,需要改弦易辙,搞什么别的主义。二是要十分重视搞清楚我们的许多经验教训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一条。这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大胆探索,坚持不断创新。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各种力量的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加速;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是真正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世所罕见。
  在此时刻,我们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最基本、最根本的最高层面的战略问题,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大好机遇、应对严峻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关键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自1827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定义有近300种之多。下面,我以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为主线,梳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两大理论基石”。一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恩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1849年马克思在前两年几次演讲的基础上写就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全面、科学的论证,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3}。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2、“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这“两个必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5},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3、“两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6}近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7},“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8},团结组织起来。在夺取政权和夺取政权后,必须坚持和发挥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争取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依据。
  4、“两个彻底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这里讲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桥和船,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这里又同时讲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强调,在这两个决裂中,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序怎样”{10}。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理论依据。
  5、“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这就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直接表现。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
  6、“两个步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4}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暴力革命是“一般规律”的同时,首先总希望和努力通过无产阶级运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夺取政权和改造旧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在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这是我们党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和在夺取、建立政权后尽快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7、“一个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1875年写就、1890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6}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后郑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8、“三个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7}“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宣告的“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和关于国家在人民中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9、“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9}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10、“两个绝大多数人”和最终实现“一个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最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依靠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实现“两个必然”的物质力量和根本动力,为着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工作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始终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时代呼唤和造就了伟大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诞生。历史的必然往往靠偶然开辟道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这一伟大理论最终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偶然的,但最终出现是必然。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组织家。他们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而且是无比坚定、不懈奋斗的实践者和奋斗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
实践与发展、挫折与教训、现状与前景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与发展。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从恩格斯逝世到二战结束这50年来,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代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时代主题由稳定发展转变为战争与革命。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战争而揭开序幕的。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把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一种现实的制度。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战胜了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在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实践。列宁在极其艰苦的革命环境里,研究了大量哲学问题,包括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运用由他丰富和发展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俄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同《资本论》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划时代的宏篇巨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他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和政治特征,揭开了帝国主义本质属性,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多国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先后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胜利。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世界范围内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帝国主义阵营的围剿,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它以苏联为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各成员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协定、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团结合作。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横跨欧亚两洲大陆,疆土连成一片,在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值和人口方面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同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震撼资本主义世界,并且迫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效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某些改革或者改良。
  社会主义在取得骄人的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各种矛盾、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南斯拉夫等开始抛弃单一的发展模式和教条主义,开始思考、探索和改革社会主义在本国的实践形式。在探索过程中,有的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则导致失败,演变为资本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挫折与教训。
  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僭越个人职权,宣布了苏共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这实质上标志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一是这一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灾难。
  (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
  (2)社会领域:分化混乱,人口锐减。
  (3)社会治安领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遥法外。
  (4)国家职能领域:严重退化。
  (5)精神道德领域:社会盛行“丛林法则”。
  (6)国际地位方面:逐渐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俄罗斯的灾难仍未甚至远未结束。
  二是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灾难与低潮。
  三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现状。
  相对于苏东剧变后的低潮而言,现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具体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视。
  一是西方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青睐。
  二是西方左翼及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学说的高度评价。
  三是西方右翼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纷纷反思自己的理论。
  四是一些西方政治家也在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批判新自由主义。
  2、国际金融危机后,广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普遍不满,罢工运动频起。
  3、各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
  4、国外共产党的现状和一定地区、范围内的联合活动。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前景。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
  第三,先进的生产工具历来是积累财富和产生、发展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最新生产工具。
  第四,因特网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极大地推动全球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反抗与斗争由自在转为自为,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因特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可能会使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来工人阶级队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壮大,就必然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壮大。
  恩格斯也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市场的任何扩大都吸收不了过多的产品,因此生活资料和福利资料的丰富本身成了工商业停滞、失业乃至千百万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既然如此,这种制度就是可以被消灭的。”{2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未完待续)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4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69—570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2071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