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送别》伴邹妈妈远行

《送别》伴邹妈妈远行

                苏铁山

  2004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授衔的开国元勋许光达大将的夫人,93岁
高龄的邹靖华同志安安静静地走了。

  邹妈妈走得静极了。20日晚8时,当我们匆匆赶往邹妈妈家吊丧时,没有看到
穿棱的车辆和人流;没有看到疏导交通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没有看到层层堆积
的花圈、花篮。在邹妈妈住的陈旧的多户连体住宅静静的院落中,我们没有看到明
亮的灯光。邹妈妈的近邻、院中带孩子玩耍的妇女甚至不知道邹妈妈走了。

  门开着,家中只有儿孙和一对前来凭吊的挚友。家中没有设灵堂,儿子和挚友
送的五六个花圈、花篮就放在邹妈妈的床上和床边。一张遗像放在床头,邹妈妈的
眼神依然慈祥。

  邹妈妈唯一的儿子简述了母亲的遗嘱:我走了不要搞什么仪式,那样会麻烦,
打扰很多人。老人来了,他们会伤感,那会影响他们的身体,搞仪式,公家要花很
多钱,那些花圈都很贵,花的是公家的钱,人民的钱。你们要清清白白地做人,要
为人民做事。我留下2万多块钱,1万块钱交党费,剩下的钱在老许(许光达大将)
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给他出书。

  “母亲走了,我们按照她的遗嘱,没有麻烦部队组织和她的单位,没有通知亲
友。只是请妈妈所在的党组织派两个同志来为她送行。大院的几个老工人听到消息
后来了,他们站在母亲的床前流泪,他们说母亲生前经常和他们聊天打招呼,在母
亲这里,他们可以随便拿烟抽、喝茶、聊家常。”

  我静静地听着,环视着陈旧、拥挤的房舍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简陋的家具,感
受着老共产人的精神和追求,思考着革命先辈之所以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原因。

  5月21日早8时,不是在八宝山的大告别室,而是在三O一医院地下太平间旁
那间小小的告别室,邹妈妈的儿孙、亲友和晚辈们送邹妈妈上路。没有治丧办公室,
没有哀乐,没有高级领导,没有警卫,没有明星,没有大腕,没有记者,没有人流
如潮。只有一曲《送别》在深情地吟唱:“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出生入死闹革命……”只有不足10个花圈、花篮,只有一些老革命家的亲属子女和
老战友、老工人等几十个亲友的送行。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的话儿说不完……”儿孙们在邹妈妈遗体前最后的告
别辞动人心弦,《送别》哀婉的曲调夺人心魄,如此简单的送别,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热泪是无法控制的。

  儿孙们抬起灵柩,在场的青年军官们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把肩送上去。这不正
是对邹妈妈革命精神的自觉继承吗?

  灵柩已抬出室外,还有老同志闻讯后在子女的搀扶下匆匆赶来,他们坚持要送
邹妈妈上路——战友的情谊啊。“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这是为共和国十名大将之一、赫赫威名的许光达将军夫人的送别啊。如此简朴,
如此克己,如此低调,如此自敛,处处想着他人、国家、人民。——这是怎样的一
种精神?这不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观的
生动体现吗?!共产党人就是靠这样一种精神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才取得了革命斗
争的胜利。共产党人只有保持这样一种精神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1798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送别》伴邹妈妈远行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