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老田:中国的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作者:老田

目前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主要局限于“学费负担”和“机会公平”方面,基本上
是针对教育产业化之后高学费现象,所形成的一股“撞击――反应式”的反思视
野:一个方面是垄断性的教育体系通过高收费去加大汲取社会资源的力度,同时
就剥夺了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机会。当然这是反思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固然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体系的部分严重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把人们的眼光引
导到这个方面,那明显是冲淡并掩盖了社会对教育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特别需
要反思的问题是:以单一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的主要评价指标和抄袭西方的
大学文科教育内容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这些重大课题甚少为人们所提及。

教育体系总是要在社会系统中间,充当一种个人地位提升的主渠道作用。在个人
层面上,往往通过长期的教育过程,去改善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分配地位,就正如
一首儿歌所唱的“不受欺负,不受饥荒。” 因此奠定升学率在教育中间的评价地
位,高分和进入一所名校,常常是学习努力的直接目标,这是个人向上流动的关
键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升学率近似等于个人在社会阶梯中间向上流动的通过率
;由于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中间的官员,都希望用最简单、最整齐划一的方式去考
核下属学校和教师,因此在办学目标上,常常简单地去迎合人们受教育的一般指
望,简单地迎合个人改善自身处境的微观努力;特别是各个学校都处在竞争的社
会环境中间,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和高学费的可能,对于升学率也不能不格外热心
,这样升学率和学校能够竞争到的资源数量目标也是高度一致的,结果在教育体
系的评价目标中间,升学率的中心地位就格外突出。

出于节约考核成本和客观性方面的考虑,迄今为止,人们往往不愿意认真设想“
书面考试”之外的个人素质考核方式。毛泽东时代使用“政治考评”结合“群众
推荐”的考核方式,在应用中间曾经引发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唯
一的“例外实践”路径后来被迅速废止,这样书面考试几乎就成为唯一的对人考
核方式。这样通过升学率和个人未来隐含联系,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和个人,共
同创造了一种只注重升学率和考数成绩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个评价目标体系的危
害,儿童和少年因此失去了成长的空间,人人都在谈论,至今就没有人去设想加
以改进。

一个社会总是要有某种向上流动的考核标准和门槛,用升学率和书面考试方式来
选拔人的方式,在结合了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强化之后,变得极端畸形和变味。
一个学校要追求高升学率,这是学校在竞争环境中间出类拔萃的地位,从而可以
借此争取更高的收费标准,为了达到此一目标就需要加大对老师的管理力度,老
师 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这样就成功地把教学大纲中间的目标丢到一
边了,改而以学生的最后答题能力上升为唯一教学目标,为此必须强化学生的练
习和习题数量,从根本上让学生更加适应试卷而不是大纲要求。由于这样的努力
过程不是在一个学校里进行的,而是全社会都在同一的努力中间,提高升学率的
共同努力结果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竞争的基础上去增强答题能力,教学目标和
大量的资源投入就这样地变了味,不再针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成为鼓
噪乏味的事情,习题成了永远没有穷尽的负担,学习不再集中在应该掌握的知识
点,而转移到“特级教师们”总结出来的答题诀窍上,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变得
毫无价值,重要的是考数分数。最后所有的学生都要额外多花几倍的时间去做习
题,唯一的教学成果是高考录取分数线能够上升若干。

许多人都抱怨现在的小学生的负担就太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这不是哪
一个学校和哪一个教师的问题,而是今天社会的选拔机制出了总体性的纰漏。许
多人说,鸦片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最终要根本改变高考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选
拔和流动制度。让小学生能够有一个宽松的童年,让他们有一个能够留下美好回
味的人生初级阶段,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有点时间和精力去发展
,让社会的多样化色彩跟着人们的自然成长过程丰富起来,而不是通过僵化死板
的考试去扼杀人们的自由发展空间,把所有人都培养和眼界狭隘、刻板、整齐划
一的考试机器。

教育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重要阶段,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
要什么样的合格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秩序,这些都应该内在于教育体系中间
去,不应该作为考试目标之外可有可无的目标。换言之,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中间
,除了学生的考试和答题能力之外,几乎无法兼容个人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和合
理知识素养的目标,除了考试能力就是答题能力,考试和答题凌驾于一切人生培
养和个体社会化目标之上了,这才是教育制度的根本问题所在。

那个著名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说法,其实是很典型的对中国教育
“胸中无数”的废话。除了把眼光盯着欧美之外,中国未来的发展定位如何,需
要的人才素质又是什么,完全是一片茫然,因此某高官说出“清华大学管理学院
要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的奇谈,就毫不奇怪了。这些人最终完全不知道中国未
来会在什么地方定位,也不知道中国现实需要什么样的人了,只剩下一个茫茫然
的想法:也许学习跟美国人一样的东西总归不会错罢。

从中国的人均资源水平出发,中国未来的发展肯定是达不到欧美那样的富裕发达
程度的,因此中国的工业技术体系特别是消费品工业生产的水平,必然要受到资
源水平的限制而低于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中国永远有“后发优势”处在一个永
远的学习者地位上,消费品生产技术中国只需要保持一个学习能力就可以了,因
此在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庞大工业体系中间,中国的技术教育定位应该是很清楚
的。中国需要进行创新的技术领域,将局限在少数具有战略和安全价值的领域,
这些特殊领域的技术积累所需要的人数将是非常稀少的,可以在常规教育的基础
之上,另行设置选拔机制,换言之,面向最新技术的教育不应该作为教育体系的
一般目标,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将需要面向中国的未来发展要求。今天从小学初
中高中大学的教育内容,按照这样的目标去审视,明显是过于“好高骛远”,过
于不切实际,对学生个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是资
源的巨大浪费和滥用。

由于中国人均资源不足,社会分配关系的相对紧张状况将长期无法缓解到欧美那
样的程度,因此中国社会将需要更少的竞争和更多的合作,否则将导致更高程度
的恶性竞争和难以接受的“他人即地狱”人际环境。与中国社会分配关系长期紧
张相适应,在社会道德风尚养成中间,在教育体系中间设置的“个体社会化”目
标上,当然要刻意避免推销制造“霍布斯丛林”的竞争法则,要更多地确立和倡
导合作与和谐,显然,从西方引进了教材内容中间,所高扬的竞争至上主义,恰
恰是破坏中国所需要的社会建设目标的,这就注定了抄袭西方的教学内容,无法
在中国社会中间起到很正面的教育意义。

具体来说,抄袭西方的教材和教法,仅仅有利于减少教授们的精力投入,而无助
于达成社会需要的育人目标。中国近些年大学教育的迅速扩张过程,在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主观意愿和嗜好与西方高度一致”的社会化个人,利
用高学费汲取到的大量社会资源,在中国凭空造就了一种“进口风尚”。这种教
育成果,只能是社会正常发展的一种负担,而不是成就。而对受教育的个人来说
,不仅无法帮助他很好地适应和顺利地融入社会,而是在受了大学教育之后,恰
恰感到这个社会处处与自己更加格格不入,就像某北大学生获得的强烈感受那样
:“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

个人网页:xuezhe/laotian
二○○五年一月十四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x/2013-05-02/1079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中国的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