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汉字为何有超强生命力?

汉字为何有超强生命力?

王贵元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为什么有如此超强的生命力?其核心是因为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己。表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字形的构造来显示字义,单字的形体以及汉字整体的形体体系怎样创制?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因此,剖析汉字构形系统及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思想。

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

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个体发展是仅关注一个个汉字的发展,这时考虑的只有一种关系,即单字形体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群组发展是在重视单字形体个体发展的同时,关注单字形体群体的协同发展,着力于字形群体的系统化和类别化,以及对字形表现对象进行分类,这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秩序的思想。

1000.jpg

汉字构形初期是典型的字形表示物象时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完全以物象为依据,包括由哪些构件组成、构件的组合方式等全由物象决定,属于仅注重字形个体与物象之间关系的个体发展阶段。随着汉字构形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形体本身的系统化成为构形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因为构形的系统化可以使汉字的识读和书写更加便利、有效,减少识读和书写的难度。系统化的重要方式是对整个汉字群体进行归类分组,其重要表现就是部首的产生。

1000 (1).jpg

部首实际上是建立汉字个体字形之间的关系、对汉字个体字形进行归类分组,同时也对单字个体字义进行归类分组,所以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群组发展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部首分为两种:一种是汉字构形系统本有的部首,一种是检字法的部首。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建立的,《说文解字》依据“字例之条”,以540个部首统摄9353字,就是部首分类职能的最好展示,它表明的是9000多个汉字依据形体构成可分为540类,每类有一个部首作类别标志。

就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而言,《说文》有过说明,《说文·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这说明了部首并不只是形体问题,也是字义问题,因此《说文》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后代部首排检法的部首目的是为了查检方便,所以往往在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基础上进行人为归并,所以其部分部首是只管形体的相同而不考虑构意的。

1000 (2).jpg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依据我们的研究,汉字的群组发展开始于西周中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已开始关注单字形体间的关系。西周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是汉字构形群组关系的大发展时期。如从“金”旁的字商代和西周早期没有,西周中期出现了錫、鑄、锺等13字,西周晚期新出现13字,春秋时期新出现31字,战国时期新出现25字。“金”旁作为构件,构字功能为金属,是表类别意义的类义构件。像这样类义构件的成批量出现是汉字群组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

另外,西周中期还出现了增加义符和声符的现象。如“蜀”原本是大头虫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义符“虫”;“裘”原本是毛在外的皮衣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音符“又”。增加义符即增加了类别标志,把原字归了类。增加声符则使原构件转为义符,也有了类别标志。

从独体发展到组合发展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叙》中的这段文字说明: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这表明汉字构形在独体字发展到一定数量后便不再走独体发展的道路,而是以现有的独体字形为构件,采用相互组合的方式产生新字。造字方式的这种改变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合作机制的思想。

后期用“字”来表示汉字,与“字”的本义有关。《说文·子部》:“字,乳也。”《说文·乙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所以“字”最初是生子的意思。男女结合才能孕育下一代,两个独体字结合才会产生新的合体字,因此就用“字”表示汉字后期的造字方法,也用来指称汉字。用“字”表示汉字有重大寓意,它表明的是组合造字已成为主流,即会意、形声已成为汉字构字的主要发展方向。就现有文献看,用“字”指称汉字最早出现在秦初的琅琊台刻石,其文曰“同书文字”,这个“文字”是“文”和“字”的意思,即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名称的出现一般晚于观念的出现,所以,至少在战国时期汉字的造字方法已经是组合造字为主了。

组合构字的构形结构多是有层次的。如“骑”字,其构成起始于“口”与“丁”的组合,其后是“大”与“可”的组合,再其后是“马”与“奇”的组合。“骑”的构形过程经过三次组合而完成,形成等级性的三层结构形式。组合构形的结构包括形体和功能两个方面,“骑”字形体上是“马”与“奇”的组合,功能是“马”表义、“奇”表音的音义组合。由此可以看出,形体层次的升级是形体成分不断增加的过程,形体各层间是包容关系,处于各层的构字成分都可出现在单字形体中,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个单字形体,但构字成分的数量并未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构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与形体层次间的关系相反,功能层次间的关系是生成关系。所谓生成是指功能的组合不是组合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出一个内涵远远超出原组合成分的新的功能。如“休”字,从人从木,在形体层次上是“木”与“人”相加之和;而在功能层次上,“人”“木”与“息止”却没有必然联系。功能层次间的生成关系所形成的功能组合的特点是:新功能一经产生,旧功能即刻消失,虽然有时旧功能也会部分地保留在新功能中,但由于总体关系的不相同,并不能影响新功能的新生性。形体层次的包容关系,能够展示每个成员的存在,而功能层次的生成关系,相当于1加1大于2,如此构形,能够发挥成员及组织结构的最大能量,在有限成员及简单结构的前提下,创造了新成员无限发展的可能。

多途探索与结构平衡

汉字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的构形依据是物象,今文字的构形依据是词的音和义,从古文字发展为今文字是汉字构形的体系性发展。

1000 (3).jpg

图一(左) 图二(右)

多途探索指汉字构形在打破旧的篆文体系建立新的隶楷体系的过程中,同一原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处于寻求最佳新形式的探索过程中。多途探索贯穿于战国晚期隶变开始到现代汉字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但其主导时期是隶变开始到字形中篆体成分彻底消失时期。篆体成分的完全消失表明新的构形体系已基本形成。多途探索可细分为笔画、构件和结构三个方面,以笔画为例,今文字对篆体的(见图一)就进行过多途改造(图一)。构件方面,今文字对篆体构件(见图二)也进行过多途改造(图二)。

结构平衡指汉字构形系统进行的新标准下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新构形系统内部的调整。结构平衡贯穿于整个汉字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但主导时期是在改造篆文体系的过程基本完成后。结构平衡中充分利用了此前的多种探索结果,哪种结果合适就用哪种结果。这种构形发展本质上体现的是系统性创新探索与自我调节的思想。

结构平衡可分为单字结构平衡、词汇结构平衡和字系结构平衡三个方面。单字结构平衡指单字形体在完善过程中对构件功能、形体尺寸、形体美观、形体稳定感等进行调整,如西汉马王堆帛书“巍”字的构件“山”,或在字形正中下部,或在字形右下部,处于探索中,到敦煌遗书时,字形结构已平衡为从“委”从“嵬”一种。

词汇结构平衡指依据词汇系统的需要而调整字形。汉语词汇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前期主要通过字形的发展来实现,如“陳”字的右旁“東”篆体下部弯笔隶变时或改造成一撇一捺,或改造成一横,本是同一字形的不同写法形体,功能没有区别。后受词汇结构的驱动,使“陣”独立成字,分担“陳”的部分职能,产生了新的词。

字系结构平衡指字与字之间的区别性调整,如早期“弋”字形体下部有一圆点,圆点是表示物象的篆文构形系统的典型特征,是必然要改造的,随着汉字系统对字形中圆点的改造,圆点改为一横,结果是与“戈”字形体偶同,字系结构只好再次调整“弋”字形体为“弋”,去掉一横,以与“戈”区别。

(作者:王贵元,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0-11-08/6595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11-09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