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开拓创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学理论体系

摘要:红色文化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但其意义远超出文化学本身。以往研究者由于知识结构等问题,已难适应学科融合发展要求。这就要立足当今中国的现实,以创新思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学理论体系,使党史文化、革命与建设历史文化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融会贯通,实现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华丽转身,以解决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陈谵然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 熊彼特

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德国文学家,历史学家]

用四句话概括:学问要做大学问;说红要说中国红;文化要成系统化,传播要讲真效果。

一、学问要做大学问

——-把握机遇,实现红色文化研究转型升级

学问要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所谓大学问,就是能够宏观把握时代脉博,解决实践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不是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所谓真学问,就是社会实践发展急需的学问,而不是隔靴抓痒或浪费笔墨纸张。

近年来,与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相适应,红色文化已成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一大热点,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远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习近平517讲话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到“真懂真信”不迷方向,“五个面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达到“六性”(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为我们理论创新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巨大的勇气。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及时、鲜明提出:要建立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文化。经过几十年的艰难而曲折的努力,不断抵御和排除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干扰、和来自旧的社会和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袭,一度建立了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正因为这些成果的积累,为我们进一步提升研究层次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完成,而在当前变得十分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境况下,我们在不断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历史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等造成的理想信念迷失、淡漠,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各种不良有色文化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封建迷信、黑色文化(厚黑学)、黄色文化、媚俗文化泛滥成灾。(不相信?尽管宪法中写有四项基本原则,可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讲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之类,可能就有人以为你神经出问题了;人民大会堂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歌曲都争论不休!)

是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集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还是重返极左老路,讲专政、讲斗争,撕裂社会?是我们的人民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设有问题?许多人要不总是一味埋怨人心不古,要不一味怪罪教育出问题了。其实问题的真正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的理论建设不够,理论的表现形态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缺乏抵御不良文化的、又能为大众认同的利器。(重庆的红歌会搞左了、过了,可是举办一些历史革命歌会、健康向上的歌会有何不可?历史歌曲恰恰能够告诉人们: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红色文化,尽管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可是出现几十年了,我们还不能给于科学系统的理论解读!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原因缺乏深刻的研究和认识,对于这种文化形态还不能从内心认同,习惯于过去那种机械、教条的自我欣赏的“孤雁哀鸣”,不能清醒面对、正视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实践发展的现实!一说起红色文化,许多人认为等同于党史文化,而且往往多局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战争的“以暴制暴”文化(斯大林语: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且不说古人有训: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以至有政协委员提出水浒少儿不宜;更重要的是党史文化这种高大上、阳春白雪的精英(高雅)文化,与人民大众所享受的、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8600万党员与14亿人口),尚有不小距离!也不符合人民主体地位,即不符合“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建设原则。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先进分子,怎么能要求每一个普通群众也同样具有共产党人的觉悟水准、道德境界呢(且不论个别党员干部道德水平如何)?

说起党史、革命史研究,建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大别山、韶山、嘉兴、遵义、百色等地研究更是成绩不凡。特别是近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红色旅游兴起、红歌唱响相适应,开始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融合,为党史文化产业化如红色旅游、红色影视业发展提供了史料支撑,也为革命历史文化拓宽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一是大多局限于某一地域革命历史研究,到了精雕细刻(甚至细到虚构)的程度,且未完全走出书斋;二是宏观把握、提升不够,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不够;三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丑化革命历史人物、事件、任意抬高污点人物的“翻案风”的文化现象未及时组织有效、有力的反击,以正视听!(如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扩红,,,凤凰网就有好些不同声音;对洪秀全、曾国藩评价等,从而造成人们历史意识的是非不清的混乱状态。如湘潭就把曾国藩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齐白石并列排放宣传,作为湖南人的骄傲!);还有一个致命原因是学术成为权力的奴婢!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有权就有所谓的“学术”地位。

就红色文化研究而言,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不够不深,如红色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厘清与党史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关系?如何协调历史与现实先进文化的关系?作为一门交叉、融合性的新学问,系统性研究不够,忽视红色文化本质内涵,尤其是忽视文化学、传播学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未能及时、准确的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同样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党史文化、革命与建设历史文化这种高大上的小众、精英、高雅文化向大众的、民族的、通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华丽转身!

清人陈谵然在《迁都建藩议》中曾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出现这种被动状况的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更新)局限、尤其是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脱离实际,与现实生活错位、形成两张皮,成为地道的书斋文化,甚至成为实现一些人“为五斗米折腰”(晋级)的工具;尤其不适应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前主要是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近年来更多的从经济学、政治学角度拓展研究领域,忽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新兴系统学问,尤其是文化学、传播学、管理学、地理学、军事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研究中的地位与应用。

红色文化现象出现多年了,却不能给予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解读,这是我们未尽的责任。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角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时代呼唤着新的能最大程度为民众认同的正能量文化理论体系产生!这就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和有关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系列讲话精神,立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视、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超常的理论勇气和胆识,按照习总书记要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通过理论创新,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主流红色文化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净化和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精神家园。

建构红色文化学理论体系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略)

(一)必要性。具体说,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三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需要;四是净化、营造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需要;五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六是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需要;七是抵御各种有色文化侵袭的需要;八是增强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剂!

(二)可行性。具体说,一是中国有数千年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积淀;二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思想方法论指导;四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丰硕的成果;五是近10年来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兴起;六是十八大以来党风与社会风气整体上得到根本性扭转;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理论与实践供给矛盾,时机成熟。八是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积淀,完全有可能创新发展。也完全有可能创立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习近平理论。

二、说“红”要讲“中国红”

——红色文化学的中国特色

人类文明具有无法割裂的传承性。任何一个新生的社会文化,都是在既往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的积淀中,批判的吸收有益的成分而茁壮成长。只是这种扬弃的标准,取决于执政阶级统治社会的需要。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这个约定俗成的新名词,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如认为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文化、共产主义文化、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老区文化、“.左”的政治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等,这些概括不是泛化就是狭隘化。到底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正解—红色的界定至关重要!

“红色”的政治含义:红色在政治上经常用来象征革命以及左派,社会主义国家用来表示共产主义。马克思最喜爱的颜色;巴黎公社打出的第一面红旗列宁和托洛茨基组建的赤卫队即后来的前苏联红军,之后人们将“红色”视为革命或政治觉悟、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的象征。中国革命之初,“以俄国人为师”,亦有了“红区”(也称“苏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域)、“白区”(国民党政权统治区域)、“赤化”与“白色恐怖”之分。我国从古代农民起义中的“赤眉军”、“红巾军”、“红袄军”、“红灯照”,到中国革命年代的红军、红色政权、红旗,再到建国以后的红领巾、又红又专、一颗红心,还有“文革”时期的红宝书、红袖章、红海洋,再到今天的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经典、红歌会等,红色也象征着革命与进步。

中国人偏爱红色。以三原色中的大红(又称绛色)为主色调衍生出的系列中国红:榴红、枣红、朱砂红、陶土红、铁锈红、樱桃红、胭脂红、绯红和橘红色,意味着富贵吉祥、喜庆平安、福禄康寿、忠诚勇敢、浪漫热烈等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系列中国红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就是:红色不是单一、纯粹的,而是有浓淡程度差异,但都各具价值。如革命传统: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就有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包括维新)、无产阶级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本质上也是一场革命);再如爱国主义:有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有基本群众的爱国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爱中华民族反对外敌侵略的民族精神;参差不齐,有层次性,这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现实生活。单纯的高大上,不接地气,给各色文化留下巨大蔓延空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夺取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说明参加革命、政权的各个阶级、阶层,只要具有红色的要素,就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正能量。当然共产党是先锋队、是领导核心,党史文化是核心,引领其它进步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因此,红色文化,不是纯红是泛红,不仅仅只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有一个层次体系。

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在红色旅游资源选取时候,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即要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历史性。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问题。我们说红色文化说先进文化,用“先进”修饰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问题了。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进步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能够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代表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的标准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有一个程度问题,离不开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文化要讲系统化

——建构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学理论体系

系统学理论告诉我们,1+1大于2,也可能小于2;参与的要素愈多愈和谐,效果愈好。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要防止相互抵消,就要有系统论思想,红色文化的系统化、体系化是必须的,碎片化是不可取的。

(一)红色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红色文化学是一门以近现代红色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管理、地理、社会、心理、新闻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科学。

2、研究内容

着重考察红色文化各个层面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及文化现象和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从中揭示红色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具体内容包括:红色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基本内涵、基本结构、演变规律、环境分析、品牌表现、建设主体、建设工程、国际化、民族化、创新与发展;红色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文字符号与象征、继承与教育、变迁与冲突、文主流与支流等

(二)红色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   红色文化概述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概念、构成与特点

一、红色文化概念

(一)红色含义;(二)文化的含义(概念、要素、价值与作用);(三)红色文化含义;

二、红色文化构成

(一)物质文化;(二)制度文化;(三)行为文化;(四)精神文化;(五)信息文化

三、红色文化的特点

(一)本质特征;(二)形成特点;(三)价值特征

四、红色文化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二)德育价值;(三)文化价值;(四)经济价值;(五)军事价值。

第二节  红色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与学科定位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与任务

三、学科定位

第三节  红色文化研究状况

一、红色文化研究现状

二、红色文化研究趋势

第二章   红色文化生成与历史演进

第一节  红色文化生成的条件

一、红色文化生成的社会因素

二、红色文化生成的文化因素

三、红色文化生成的区域自然因素

第二节  红色文化渊源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列主义

三、革命与建设理论与实践

四、地方优秀文化

第二节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章   红色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

第一节  红色文化内涵

一、近代社会的进步文化

二、现代社会的红色文化

三、当代社会的红色文化

第二节  红色文化表现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1、含义; 2、内容;3、特点。下同)

二、精神文化形态

三、制度文化形态

四、行为文化形态

五、信息文化形态

第四章  红色文化建设

第一节、红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以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把社会效益放在

第一位,凸显思想教育功能。不能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偏废社会效益。红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教育人、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和谐,杜绝黄色、黑色、媚俗等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

原则:(一)以人为本;(二)综合平衡;(即1、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平衡; 2、历史与现实平衡;3、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4、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平衡。)(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四)综合创新的原则。

第二节、红色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第三节红色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环境

第四节、红色文化建设思路与途径

一、基本思路:时间维度上把握;空间延展划分;时空结合构建不同的文化模式。

二、基本步骤:保护是前提;发掘是基础;提升是关键;显现是核心;传承是目的。

三、建设的途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行为文化。

四、建设的内容:比如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就包含:景观文化、展馆文化、书屋文化、广场文化、服务文化、影视文化、节事文化、审美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等

第五节、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政治意义;二、经济意义;三、文化意义;四、社会意义;五、国际意义。

第五章   红色文化传播

第一节、红色文化传播的内涵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原则

1、“三贴近”原则;2、生动性原则;3、受播者方便接受原则;4、层次性原则。

三、传播的特点

1、主体广泛性;2、渠道多元性;3、方向主导性;4、鲜明目的性;5、内容方式创新性。

第二节   传播的途径

一、物质文化传播——大型工程、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文物等

二、精神文化传播——革命历史、精神、事迹,文学艺术作品

三、媒介文化传播

1、报纸文化传播;2、影视文化传播;3、广播文化传播;4、网络文化传播;5、形象文化传播;6、体育文化传播;7、消费文化传播;8、饮食文化传播;9、服饰文化传播;10旅游文化传播.

四、制度文化传播

五、信息文化传播

六、行为文化传播

第三节  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三、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  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价

第六章   红色文化与产业融合

在传播过程中制造社会需求,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产业化。

第一节红色文化与出版业融合

第二节红色文化与教育业融合

第三节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

第四节红色文化与节庆会展业融合

第五节红色文化与餐饮服装服务业融合

第六节红色文化与影视演艺文化融合、、、

第七章、红色文化国际化

第八章 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修订中;产权所有,欢迎合作。)

四、传播要讲真效果

——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体系建设

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形式和载体;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只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红色旅游传播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规律与艺术,也有其局限。所以,红色文化大传播是多渠道的。传播要讲真效果,不能做秀搞形式。离开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只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

红色文化传播是红色文化传播者以红色文化为信息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载体和传播手段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有效到达受播者,并使其内化为受播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以帮助受播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宗旨的文化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是一个人们共享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接受教化的过程。传播与文化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无文化的传播,也不存在无传播的文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大致由人的因素、信息因素、媒介因素、环境因素四方面构成。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信息因素主要指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媒介因素主要指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红色文化的信息载体;环境因素主要指红色文化传播的外部条件和氛围。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体系的构建可以围绕以上四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为了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坚持 “三贴近”原则、生动性原则、方便接受原则、层次性原则。同时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特点即主体的广泛性、渠道的多元性、方向的主导性、鲜明的目的性、内容方式的创新性。特别是要把握创新性的特点,在观念、体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打造品牌、培育客体模式、多元化主题开发、立体化呈现和媒体联动、营造“链式”效应;同时要构建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实现红色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联系,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使红色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为了取得更好传播效果,在当前主要是要努力抑制红色旅游对社会文化的负面效应。一是要防止红色变色。具体讲,如野史冲击正史;不尊重历史事实;戏谑历史拿英雄开涮;借“红色”挥霍享受等问题。二是要克服红色文化受播者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式、生活习俗等原因的影响,导致红色文化受播者产生与传播者预期的相反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的原因包括受播者因素、传播者因素、社会环境等。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面对部分受播者消极的心理定势,传播者应该做好引导,促使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要克服受播者的逆反心理,还要要认真吸取曾经出现的误区。例如,红色文化被简单的等同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刻板,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总是老一套,充满说教,高高在上,主题局限在一定的狭小空间内,有时甚至脱离实际地一味拔高主题,直接导致了脱离时代,极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另外,红色文化在个别地方变成为实现世俗功利需求的工具。这些误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红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没有准确把握所致,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必然出现失误。应力求真实客观地表达历史,而不是故意包装出来用于宣传。同时,红色文化传播还要科学区分受播者的层次性,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受播者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克服红色旅游中的“游程礼仪”负面效应。“游程礼仪”是国外创立的旅游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理论。意思是:游客离开习以为常的工作、生活状态(原始状态)—越过情绪阈限、进入异地异景的体验状态(旅游状态)—回归日常工作生活状态(更新状态)。然而,在特定情况下,这一效应存在其明显的负面效应。通俗说,就是为了保证“正常生活”,人们会下意识淡化曾经的旅途见闻感受,与对待“白日梦”的态度差不多。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与“朝圣”并无本质差别:在被灌输先进思想的过程中会保持一种“神圣”状态,昂扬而充满激情;一旦灌输结束,这种状态也会慢慢消失。学雷锋活动中被人诟病多年的“雷锋叔叔好辛苦,三月里来四月走”现象,就是一个有力佐证。想要维持、扩大原来的教育成果,唯一方法是不断反复刺激并建立反馈机制。如在红色旅游区的连锁、联盟运营中推行积分制度,刺激游客再次选择红区作为下一个旅游目的地。同时可由旅游纪念品、附赠特色红色资源及历史简介、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宣传册,着手“刺激”游客返回常住地之后多次回味。

(作者:百色学院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广西工作委员会主任,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6-08-28/3970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8-29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