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在国家安全中文化安全是重中之重

 导读: 古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告诉我们,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就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失去这个保障,一切都是空谈。而在国家安全内涵里,笔者认为文化安全最重要。

古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告诉我们,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就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失去这个保障,一切都是空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趋势,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又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必须深入了解新时期国家安全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并将其转变为自觉行动。

在国家安全内涵里,笔者认为文化安全最重要。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于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新》一书,在书中提出: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亨廷顿暗示了这种可能:只要文化不同,双方就可能在未来成为敌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武力上先发制人,或用自己的文化彻底压倒、同化对方。早在2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曾说:“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这句话足以说明文化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今天在这里我们再次学习毛泽东同志之语“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由此可见,文化安全的背后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安全的背后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的竞争,文化安全的背后是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走向的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民俗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今背景下已经有些偏颇,笔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政治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二是社会文化,社会风尚、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建设;三是产业文化,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四是学术文化,文化体系、文化战略以及文化思想建设。这四方面融为一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国内背景下,进行文化大开放,并在文化开放中彻底有效地维护文化安全,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人说,既然文化需要安全,那么文化开放会不会加剧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我我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安全又何从谈起呢?当我国的文化全方位裸露在世界面前,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都在全方位、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思想、文化发生交流、交融、交锋,我们的文化禁得起考验吗?分析目前文化安全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外部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仅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均采用“文化软着陆”,利用网络媒体鼓吹西化,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西方文化理念。内部一些知名人士或者所谓意见领袖一面极力抹杀中国文化的合理性、优越性,一面拼命强调外来文化“无可取代、无可超越的先进性”,借机狂销西方文化政制。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铺天盖地,千方百计,遏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时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双面夹击,文化安全,路又在何方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居安思危,时刻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地共同来谋求国家文化的安全。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的这段话,娓娓道来,却意义非凡,向世界展示出我国文化发展的非凡之路,同时也道出了我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也唯有如此,文化安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发扬着我们的文化优点,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吸收着全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全力抵制错误的文化思潮,只有这样文化安全才会真正落地生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6-04-20/3735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峰 更新时间:2016-04-20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