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莫其康:郑板桥的亲民思想--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

郑板桥的亲民思想

——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

莫其康

首发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

  郑板桥(1693—1766)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享誉海内外。在中国书画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艺术家能像板桥这样广为人知,影响历久不衰。

  今年11月22日是郑板桥诞辰32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诗家艺人在人们心中大多已淡忘,而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人民群众却情有独钟,家喻户晓,这一优胜劣汰的记念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郑板桥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获得历史的优待,是因为他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仅表现在书画艺术方面,还表现在诗词文翰方面,更表现在政绩、政声及人品与作品的交相辉映。阮元在《题板桥先生行吟图》中说:“板桥先生出宰潍县,爱民有政迹。余督学时,潍之士犹感道之不衰。片纸只字,皆珍若圭璧,固知此君非徒以文翰名世也。”今天人们仍传颂着板桥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和亲民爱民的故事佳话。他的亲民思想至今不朽,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蕴涵板桥亲民思想脍炙人口的,当数他的经典诗句,不仅得到了越来越多板桥爱好者的喜爱,也获得了领导者的青睐。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讲话撰文中多次引用板桥诗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其中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实践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没有感情是不行的。我们讲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说到底就是一个感情问题。(陈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论述》, 2013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还借用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再次强调了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吴波:《中国道路论述透露的政治信号》,《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江泽民同志在任时也经常引用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论<江泽民文选>的重大意义》,2006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亦引用板桥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来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古风今韵》——江泽民引用古诗文赏读,孙业礼 王春发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温家宝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均引用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汪龙麟 何长江主编,中国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引述可以看出,板桥的经典诗句特别是其中蕴涵的亲民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葆有鲜活的生命力。

  不惟此也,板桥的亲民思想还散见于他的书札、词曲以及书法、绘画、题跋等多种载体中,反映在他日常的善行义举和作品的的字里行间。在清代的史乘和典籍中,对于郑板桥亲民的感人事迹有着详细的记述。今天每当我们研读这些历史记载时,深深被这位乡先贤“德艺双辉”的人格魅力和“怒不同人”的人生观念所感染,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他的亲民思想,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民。《板桥家书》之开篇就大声疾呼“王侯将相岂有种乎!”郑板桥非常尊重平民,尤其是农民。他在《家书》中讲:“愚兄平生最重农夫”“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同时肯定工人、商人的社会作用,认为“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在居家处世中,郑板桥一直奉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尤其对佣人和贫苦亲邻。《板桥家书》第一封就说,“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哪怕是臧获、婢妾、舆台、皂隶等卑贱之人,都不应鄙视。他们也有富贵的可能,这是天道。他“检家中的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郑板桥认为,这样做“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其尊民重民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忧民。郑板桥在范县、朝城县和潍县12年的宦海生涯,集中体现了他思民忧民的高尚情怀。板桥一生写了不少诗,忧民爱民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逃荒行》写了大灾之年潍县哀鸿遍野的惨景:“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还家行》展现的则是一幕人间悲剧:“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思归行》中则一连三问,揭示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吏治腐败、发灾难财的罪恶弊端:“何以未赈前,不能为周防?何以既赈后,不能使乐康?何以方赈时,冒滥兼遗忘?”翻开《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小唱》,其忧国忧民情怀充溢字里行间,足可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

  安民。板桥在县官任上,一直奉行抚民安民。他的《喝道》诗:“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写的就是尽量去除扰民的排场,“喝道”、“排衙”能免则免。经常到乡下“借问民苦疾”,甚至不坐轿子,深入民众,深入田头,乃至上司下来,找不到坐衙的“醒板桥”,却找到田陇上的“睡板桥”:“几回大府来相问,垄上闲眠看耦耕。”郑板桥办案始终坚持 “右窭子而左富商”,即尽力保护穷人,斥责富人。在潍县任上,板桥努力革除弊政,切实护民安民。为了保护小商贩利益,免受小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中间剥削和经纪人的欺行霸市,他特颁布了“永禁烟行经纪”,亲自写了碑文并勒石告众“永革其弊”,“如有再敢妄充私牙与禀求作经纪者,执碑文鸣官重责重罚不贷。”今所搜集到板桥的问案判词中判示“不准”之列的,有42条之多,其“不准”内容多为借故生讼、撒赖图利。从判词中可以反映出板桥以情安民、呵护平民弱者的可贵品质。

  济民。板桥做官后并没有“乌纱略戴心情变”,仍是时时不忘怜贫惜苦、扶危济困。刚拿到薪俸不久,就捎钱回家,并交代弟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其余邻里乡党,相賙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他还关照家人:“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其在潍县任上,面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在放赈救灾的同时,带头把自己的俸薪、养廉银捐出来救济灾民,活人无数。板桥的这种善行义举,直到老年仍是如此。《清史列传·文苑传·郑燮传》记载,在扬州卖画时“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其泽民济民之情令人感佩。

  慰民。板桥有句名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的书画和诗歌创作都抱有一个宗旨—为天下之劳人。郑板桥时代,居于正宗地位的绘画题材是山水,其代表人物有四王、吴、恽。他们的绘画技法虽有其成就,但服务对象主要是宫廷。板桥一反潮流,另辟蹊径,以画兰竹石为主。他以兰竹托志,表现劳人情趣。他在《恬然自适》一文中谈到:“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离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板桥创作题材多取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关乎民间痛痒的劳人生活,其创作中的形象、语言和意境多为劳人所喜闻乐见。他在潍县所题《风竹图》诗,更以萧萧竹声比作民间疾苦声,托志兰竹,告慰劳人之情得到了高度升华。文艺创作为劳苦大众服务,这是近代进步作家才具有的思想,而清初的郑板桥即首举文艺创作慰劳人之大旗,并为之创作了许多精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重民、忧民、安民、济民、慰民,构成了郑板桥亲民思想的主要方面,其灵魂和精髓是爱民。爱民的人,才会被人爱、被人祀,这是天道。郑板桥生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景仰,“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潍县人民建生祠血食不断;在其家乡兴化和他为官的潍县、范县,当代均建有郑板桥纪念馆。板桥的“三绝”作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激赏,他的亲民思想更给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板桥的德行和功业流芳百世,这是“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物无可比拟的。

  板桥亲民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与其深受古代大儒爱民思想的熏陶、早年贫寒家境的磨难和宦海坎坷生涯的历炼密不可分。板桥的亲民思想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和文化遗存。《尚书》有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爱无差等” 、“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板桥影响很大。对其直接影响的当算北宋重要思想家、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板桥在家书《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中说:“张横渠《西铭》一篇,巍然接《六经》而作,呜呼休哉!”《西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心思想就是以民为本,为民立道。在板桥看来,张横渠的“民胞物与”思想,与“六经”一脉相承,“刻刻寻讨贯串,一刻离不得”。 板桥十分重视《西铭》,他是以《西铭》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他说:“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他十分赞同那种“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的人生观。板桥对宋代天圣元年在兴化任县令“泽民”政绩卓著的先贤范仲淹亦十分景仰,他的经典绝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蕴涵的亲民思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一脉相承的。正是这些先贤爱民重民思想的复合熏陶,为其提供了受益不尽的源头活水,铸就了郑板桥亲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总有两面性,郑板桥也并非完人,他亦有不被人知的另面人生。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后期的郑板桥,他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头巾气、道学气、尘俗气、玩世态度等一般传统文人的儒、道错杂思想”,都率真地表现出来。平心而论,他是一位忠君爱民的清官,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地位,他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景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给予他足够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当今有的人一味追求低级趣味,肆意丑化郑板桥;有人偏偏“标新立异”,蓄意贬低郑板桥。这都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绝不能用今天的是非标准去衡量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郑板桥,去苛责那个时代颓废萎靡的社会习气;更不能自我炒作,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效应。乡先贤郑板桥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景仰,是其主流人品、官品、作品的综合魅力。作为同乡后学,我们备感荣耀和自豪,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如此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作为人民公仆的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在经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心灵洗礼,更应该与群众同甘共苦,关注群众中的“一枝一叶”,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今天的人民勤务员应该做得比郑板桥更好!

  (作者简介:莫其康,1949年生,男,江苏兴化人,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员,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泰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兴化市历史学会会长,兴化市委研究室原主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3-11-10/2361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1-10 关键字:郑板桥  亲民思想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