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朱永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少年时孤苦贫穷,后来任中书侍郎,502年(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做官经历宋、齐、梁三代。少年时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传说是因为他在梦中归还给郭璞五色笔,此后作诗,就没有佳句了,世称“江郎才尽”。他的诗善于刻画模拟,小赋遣词精工,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今有《江文通集》传世。[2]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开篇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间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的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尾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的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2]百科名片
《别赋》是一篇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

作品名称:别赋   创作年代:南朝梁   作者:江淹   作品体裁:赋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别赋》文意配图
[1]黯然销魂者(1),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2),复燕宋兮千里(3)。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4)。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5),櫂容与而讵前(6),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7),横玉柱而沾轼(8)。居人愁卧,怳若有亡(9)。日下壁而沉彩(10),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11)。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12)。知离梦之踯躅(13),意别魂之飞扬(14)。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15):   至若龙马银鞍(16),朱轩绣轴(17),帐饮东都(18),送客金谷(19)。琴羽张兮箫鼓陈(20),燕赵歌兮伤美人(21);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22)。惊驷马之仰秣(23),耸渊鱼之赤鳞(24)。造分手而衔涕(25),感寂漠而伤神(26)。   乃有剑客惭恩(27),少年报士(28),韩国赵厕(29),吴宫燕市(30),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31),抆血相视(32)。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33),非买价于泉里(34)。金石震而色变(35),骨肉悲而心死(36)。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37)。辽水无极(38),雁山参云(39)。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40),露下地而腾文(41),镜朱尘之照烂(42),袭青气之烟煴(43)。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44)。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45)。视乔木兮故里(46),决北梁兮永辞(47)。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48),惟尊酒兮叙悲(49)。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50)。   又若君居淄右(51),妾家河阳(52)。同琼佩之晨照(53),共金炉之夕香(54),君结绶兮千里(55),惜瑶草之徒芳(56)。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57)。春宫閟此青苔色(58),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59),冬釭凝兮夜何长(60)!织锦曲兮泣已尽,迥文诗兮影独伤(61)。   傥有华阴上士(62),服食还山(63)。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64)。守丹灶而不顾(65),炼金鼎而方坚(66),驾鹤上汉,骖鸾腾天(67)。蹔游万里,少别千年(68)。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69)。   下有芍药之诗(70),佳人之歌(71)。桑中卫女,上宫陈娥(72)。春草碧色,春水渌波(73),送君南浦(74),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75),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76),别理千名(77),有别必怨,有怨必盈(78),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79)。虽渊云之墨妙(80),严乐之笔精(81),金闺之诸彦(82),兰台之群英(83),赋有凌云之称(84),辩有雕龙之声(85),讵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出自《文选》。)[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黯然:心神沮丧,形容惨戚之状。销魂,即丧魂落魄。   (2)秦吴:古国名。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吴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绝国:相隔极远的邦国。   (3)燕宋:古国名。燕国在今河北一带,宋国在今河南一带。   (4)蹔:同“暂”。   (5)逶迟:徘徊不行的样子。   (6)櫂(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   容与:缓慢荡漾不前的样子。   讵前:滞留不前。此处化用屈原《九章·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句意。   (7)掩:覆盖。   觞(shāng):酒杯。   御:进用。   (8)横:横持;阁置。   玉柱:琴瑟上的系弦之木,这里指琴。   沾:同“沾”。   轼:成前的横木。   (9)怳(huǎng):丧神失意的样子。   (10)沈彩:日光西沉。沈,同“沉”。   (11)楸(qiū):落叶乔木。枝干端直,高达三十米,古人多植于道旁。   离:即“罹”,遭受。   (12)曾楹(yíng):高高的楼房。曾,同“层”。楹,屋前的柱子,此指房屋。   揜(yǎn):同“掩”。   锦幕:锦织的帐幕。二句写行子一去,居人徘徊旧屋的感受。   (13)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14)意:同“臆”,料想。   飞扬:飞散而无着落。   (15)万族:不同的种类。   (16)龙马:据《周礼·夏官·廋人》载,马八尺以上称“龙马”。   (17)朱轩:贵者所乘之车。   绣轴:绘有彩饰的车轴。此指车驾之华贵。   (18)帐饮:古人设帷帐于郊外以饯行。   东都:指东都门,长安城门名。《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   (19)金谷:晋代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所造金谷园。史载石崇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送者倾都,曾帐饮于金谷园。   (20)羽:五音之一,声最细切,宜于表现悲戚之情。琴羽,指琴中弹奏出羽声。   张:调弦。   (21)燕赵:《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22)上春:即初春。   (23)驷马:古时四匹马拉的车驾称驷,马称驷马。   仰秣(mò):抬起头吃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原形容琴声美妙动听,此处反其意。   (24)耸:因惊动而跃起。   鳞:指渊中之鱼。语出《韩诗外传》:“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   (25)造:等到。   衔涕:含泪。   (26)寂漠:即“寂寞”。   (27)惭恩:自惭于未报主人知遇之恩。   (28)报士:心怀报恩之念的侠士。   (29)韩国: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   赵厕:指战国初期,豫让因自己的主人智氏为赵襄子所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30)吴宫: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   燕市: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高渐离为了替荆轲报仇,又一次入秦谋杀秦王事。   (31)沥泣:洒泪哭泣。   (32)抆(wěn):擦拭。抆血,指眼泪流尽后又继续流血。   (33)衔感:怀恩感遇。衔,怀。   (34)买价:指以生命换取金钱。   泉里:黄泉。   (35)金石震:钟、磬等乐器齐鸣。原本出自《燕丹太子》:“荆轲与武阳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鼓钟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36)“骨肉”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剖腹毁容自杀,以免牵连他人。韩国当政者将他暴尸于市,悬赏千金。他的姐姐聂嫈说:“妄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于是宣扬弟弟的义举,伏尸而哭,最后在尸身旁边自杀。骨肉,指死者亲人。   (37)负羽:挟带弓箭。   (38)辽水:辽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流经营口入海。   (39)雁山:雁门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   (40)耀景:闪射光芒。   (41)腾文:指露水在阳光下反射出绚烂的色彩。   (42)镜:照。   朱尘:红色的尘霭。   照烂:鲜明绚烂之色。   (43)袭:扑入。   青气:春天草木上腾起的烟霭。   烟煴(yīn yūn):同“氤氲”。云气笼罩弥漫的样子。   (44)爱子:爱人,指征夫。   (45)讵:岂有。   (46)乔木:高大的树木。王充《论衡·佚文》:“睹乔木,知旧都。”   (47)“决北”句:语出《楚辞·九怀》。   (48)班:铺设。   荆:树枝条。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声子,“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来人们就以“班荆道故”来比喻亲旧惜别的悲痛。   (49)尊:同“樽”,酒器。   (50)湄:水边。   (51)淄右:淄水西面。在今山东境内。   (52)河阳:黄河北岸。   (53)琼佩:琼玉之类的佩饰。   (54)二句回忆昔日朝夕共处的爱情生活。   (55)绶:系官印的丝带。结绶,指出仕做官。   (56)瑶草:仙山中的芳草。这里比喻闺中少妇。   徒芳:比喻虚度青春。   (57)晦:昏暗不明。   流黄:黄色丝绢,这里指黄绢做成的帷幕。这一句指为免伤情,不敢卷起帷幕远望。   (58)春宫:指闺房。   閟(bì):关闭。   (59)簟(diàn):竹席。   (60)釭(gāng):灯。以上四句写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   (61)“织锦”二句: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载:“前秦苻坚时,窦滔镇襄阳,携宠姬赵阳台之任,断妻苏惠音问。蕙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曰《璇玑图》以寄滔。”一说窦韬身处沙漠,妻子苏惠就织锦为回文诗寄赠给他(《晋书·列女传》)。以上写游宦别离和闺中思妇的恋念。   (62)傥(tǎng):同“倘”。   华阴: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南。   上士:道士;求仙的人。   (63)服食:道家以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   还山:即成仙。一作“还仙”。   (64)寂:进入微妙之境。   传:至,最高境界。   (65)丹灶:炼丹炉。   不顾:指不顾问尘俗之事。   (66)炼金鼎:在金鼎里炼丹。   (67)骖(cān):三匹马驾车称“骖”。   鸾: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68)少别:小别。   (69)谢:告辞,告别。以上写学道炼丹者的离别。   (70)下:下土。与“上士”相对。   芍药之诗:语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71)佳人之歌:指李延年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72)桑中:卫国地名。   上宫:陈国地名。   卫女、陈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73)渌(lù)波:清澈的水波。   (74)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75)珪(guī):一种洁白晶莹的圆形美玉。   (76)别方:别离的双方。   (77)名:种类。   (78)盈:充盈。   (79)折、惊:均言创痛之深。   (80)渊:即王褒,字子渊。   云:即扬雄,字子云。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81)严:严安。   乐:徐乐。二人为汉代著名文学家。   (82)金闺:原指汉代长安金马门。后来为汉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识之士以备汉武帝诏询的地方。   彦:有学识才干的人。   (83)兰台:汉代朝廷中藏书和讨论学术的地方。   (84)凌云: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汉武帝赞誉为“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85)雕龙: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写文章,善于闳辩。所以齐人称颂为“雕龙奭”。[2]
作品译文恨赋
百科名片
《恨赋》,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作。《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全赋排章选句、哀恨绵绵,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概括了人世间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不愧为通贯古今之天下第一“恨赋”。全赋语言清新、用词考究,艺术价值较高。

目录

文章原文
词义解释
翻译
作品分析总评
试望平原
秦始皇
赵王迁
李陵
王昭君
冯衍
嵇康
孽子坠心
结论
艺术成就普遍情感
难抒之感
题材与风格
集评选录
作者资料文章原文
词义解释
翻译
作品分析 总评
试望平原
秦始皇
赵王迁
李陵
王昭君
冯衍
嵇康
孽子坠心
结论
艺术成就 普遍情感
难抒之感
题材与风格
集评选录
作者资料
展开 编辑本段文章原文
  试望平原,蔓草萦①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②鼍③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④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⑤文史。 赍⑥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⑦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晹⑧ 。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⑨起,血下沽衿⑩。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编辑本段词义解释
  ①萦(yíng):缠绕。   ②鼋(yuán):鳖 。   ③鼍(tuó):一种鳄。   ④溘(kè):忽然。   ⑤跌宕(dàng):沉湎。   ⑥赍(jī):怀抱,带。   ⑦醪(láo):酒。   ⑧旸(yáng):光明。   ⑨汩(yù):迅疾。   ⑩衿(jīn):衣襟。作品分析
总评
  《恨赋》篇幅不长,全文总共405字,其名为“恨赋”,顾名思义,就是着重渲染这一“恨”字,文章通过对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历史人物各自不同的恨的描写,来说明人人有恨,恨各不同的普遍现象。赋作共10段,分为三个部分。
试望平原
  第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赋作第一段: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个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  秦始皇
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yuán,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赵王迁
  第二个是赵王迁:“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赵王迁
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称王。六年后,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李陵
  第三个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后,郁闷如狂,孤独心惭,无从发泄和排解。但是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  李陵 电影版
,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无话可说,遗憾终身!这是李陵名辱身死却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裂帛系书”,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化用苏武的故事来说明李陵欲报汉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从,被徙至北海无人处放羊,苏武执汉节、饮冰雪、吃草籽,坚持19年。昭帝年间,常惠教汉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足系帛书,书上说苏武在某泽中,单于才放了苏武,使其得以归汉。
王昭君
  第四个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这段意思是,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离王宫逐渐远去,一路将要经过关隘山峦,行程遥远,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明妃心中虽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终死在异域。这是王昭君远居塞外,愁死他乡之恨!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就有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闭月、贵妃羞花之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属湖北)人。晋朝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冯衍
  第五个是冯衍:“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jī)志没地,长怀无已。”这段的意思是,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关上门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儿。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徒然死去,饮恨不止。冯衍,《后汉书》中有传,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冯衍之恨,就是心怀壮志,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之恨!
嵇康
  最后一个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夕阳,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劣质的酒,弹普通的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书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有《琴赋》等。“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恨,是为世道黑暗,清流难容之恨。
孽子坠心
  接下来两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两段的意思是,还有那些孤立无助的远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泪担心,惶惶终日。以及贬谪流迁、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这种种人,一旦听见风声迅猛而起,便滴泣为血,沾满衣襟。他们尝尽辛酸,最终还是落得个饮恨吞声,消散湮灭的结果。边关众人,平时虽然车骑繁多以致黄尘漫天,亦或歌乐四起,舞乐喧天,最终还是一死,尸骨埋于九泉之下”。
结论
  写到这里,作者不再一一列举单独的个体,而是类列了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个体而及大众,举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却人人饮恨的结果。最后再把前面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得出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赋作最后一部分的结论。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普遍情感
  江淹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恨赋》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恨赋》主要写的是人生命短暂、饮恨而终的感慨;赋作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心愿不能实现的现实性以及对此至死不悟的悲哀。在写作手法上,江淹运用其高超的概括能力,通过列举多个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来进行典型性概括,其目的是要通过典型表现一般。虽然赋作中列举的各个人物的苦衷各不相同,但最终却还是通过他们表达出了一种人们的普遍情感,这也是人们赞颂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难抒之感
  《恨赋》让人颇有愁闷难抒之感。这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辞隽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气氛,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所以长久以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止。但是虽然如此,读者也应该看到,《恨赋》全篇充满消极情绪,甚至颇有些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并不可取,应该加以批判。江淹这个人,通过读他的作品,以及从史书上读他的传记,他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智慧,也具有出众的文学才华。然而在文学上帮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却是《恨赋》、《别赋》这样具有悲愤苍凉之气的作品,大概不仅仅是因为他早年仕途不顺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该是他心理悲观所造成的。而之所以说他心理悲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江淹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由门阀士族掌权的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和他并称的鲍照,很多诗篇就是讽刺当时的门阀制度的。而江淹出身寒微,13岁丧父,靠砍柴养母为生,出身的低微,加上幼年的不幸,该是造成他心理悲观的重要原因。心理悲观加仕途坎坷,才造就了这一篇传世佳作。今天人们有幸再读这篇作品,除了作者,还应该感谢那些把它保存下来的人,因为一篇不朽的文学佳作的得来,是多么不容易!
题材与风格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各竞新巧。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
编辑本段集评选录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草宿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唐李白《拟恨赋》)   文通托此自雪,若悲惋凄怆之态,当于《恨赋》见之。(宋楼昉《崇古文诀》巻七,评江淹《诣建平王上书》)   昔江文通为《恨赋》,备尽古今之情致。予谓恨既有之,喜亦宜然。因拟之而作《喜赋》焉。(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一《喜赋》序)   江淹《恨赋》曰:“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功未毕。方驾鼋鼍以为梁,廵海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杨(慎)论皆抄文通语也。此其少作,自宜付之一炬,而乃享以千金,亦不自见之患乎?但江赋载《文选》中,憙事小史,輙能讽诵。胡氏(应麟)不知何也。《纪年》曰:周穆王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列子》曰:穆王驾八骏之乗,乃西观日所入。《三齐略记》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看日出。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輙鞭之皆流血。”夫穆王叱鼋而秦帝驱石;穆王车辙穷于蒙汜,而秦帝马迹向于扶桑,似不可同。江赋云尔者,盖得意疾书,忽成佳语。陆机所谓“随手之变,难以辞逮”者。抑其借穆王之事以喻秦皇,雄心四据,百鬼惊奔。而用修袭之,固非妙制。广搜博采,元瑞恐未得与于斯文。故不觉其言之过。(明周婴巵林卷八)   予少读江淹、李白所作《恨赋》,爱其为辞,而怪所为恨多闺情阁怨,其大者不过兴亡之恒运、成败之常事而已。是何感扵情?亦奚以恨为哉?中岁以来更渉世故,记忆旧闻。忠臣孝子,竒勋盛事:或方值几㑹,遽成摧毁;失之毫厘而终身旷世不可复得,至令人吞声搤腕而不能已。圣贤不言恨,然情在天下而不为私,亦天理人事之相感激。虽以为“恨”,可也。乃效江李体,反其为情以写抑郁,而卒归于正。知我罪我,皆有所不避云。(明李东阳《懐麓堂集》巻二十一《拟恨赋》)   江淹作《恨赋》,李白拟之。余因作《恨诗》:世事年来与愿违,春深无语对花飞。曹王座上空陈伎,襄子桥边但请衣。镜里颜销恩宠薄,床头金尽结交稀。出师未报阴山捷,身没沙场竟不归。(明皇甫汸《皇甫司勲集》巻二十九)   昔江文通作《恨赋》,凄恻动人。但如秦帝穷奢极欲,沙丘告终,无所恨;李陵降北,生堕家声,亦无足恨也。惟是古今治少乱多,覆辙相迹,余推其恨而广之,非独吊古生怆,亦以志鉴诫之意尔。(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巻十六《广恨赋》)   锦瑟年华西逝波,寻思往事奈君何。若为乞得江郎笔,应较文通恨赋多。(清王士祯《精华録》巻六)   尝读江文通《恨赋》,而莫喻其意。夫文通之恨,尠矣!奚以赋为!乃予读之则戚戚然,若有创于其心者。于是遂祖袭其制,作《吊古赋》云。(明黄宗羲编《明文海》巻二十叶良佩《吊古赋》序)   江文通《恨赋》。文通之赋,自为杰作绝思。若必拘限声调,以为异于屈宋,何以异于三百篇也?“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注:“心”当云“危”;“涕”当云“坠”,江氏爱奇,故互文以见义。按此可标举以为对法(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   不如《别赋》远甚。其赋别也,分别门类,摹其情与事,而不实指其人,故言简而该,味深而永。《恨赋》何不自循其例也?古来恨事如勾践忘文种之功,夫差拒伍胥之谏,荆轲不逞志于秦王,范增竟见疑于项羽,此皆恨之大者,概置勿论,挂漏之讥,固难免矣。且所谓恨者,此人宜获吉而反受其殃,事应有成而竟遭其败,衔冤抱恨,为天下古今所共惜。非揣摩一己之私,遂其欲则忻忻,不遂其欲则怏怏也。秦王无道,固宜早亡,何恨之有?若赵王受虏、敬通见黜、中散被诛,自周秦两汉以迄于齐,类此者不胜枚举焉。李陵之恨,不能写得淋漓剀切。明妃以毛延寿颠倒真容,遂致绝宠君王、失身塞外,痛心疾首,其恨全属于斯,今只言“陇雁”云云,凡出塞者人人如此,即乌孙公主、蔡文姬,何尝不领兹凄楚?(清陶元藻《泊鸥山房集》《书江淹恨赋后》)   许梿总评云:“通篇奇峭有韵,语法俱自千锤百炼中来,然却无痕迹。至分段叙事,慷慨激昂,读之英雄雪涕。”   江郎恨、别两赋并称。写恨如蚕死蜡灰,无还境矣,故不录。录《别赋》。行者居者,别时别后,八面凄其。(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明)孙纩曰:“古意全失,然探奇搜细,曲有状物之妙,固是一时绝技。”“借古事喻情,固自痛快。此亦是文通创作。”(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   江文通《恨赋》:“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本当云“坠涕”、“危心”,江氏爱奇,故互文以见义(本李善说)。杜少陵《秋兴》诗:“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乃颠倒其语,便自不平。(近代李详《媿生丛录》卷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上)——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朱永嘉二O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上午我去龙华殡仪馆参加李华兴的告别仪式。记得他于一九五六年九月考入复旦大学的调干生,此前是小学教员,做过一些机关的文书工作。六一年秋季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专业是中国近代史。他们那个班级我曾给他们上过基础课。他任教后与我往来不多。文革时那些事,早已是时过境迁,大家早已不放在心上了。我最后一次见到他,记得是在王零同志追悼会上,也是在龙华殡仪馆。他见到我时,主动笑着走过来与我握手,步子不稳。去年他中过风,起行已不方便,有一些蹒跚。如今他走得很突然,询问其亲属。得知他是与夫人一起买菜回家,上楼梯时,发病,从楼梯上倒下,后脑勺着地,顷刻而亡,终年七十九。他一九三三年出生,小我两岁。这几天我的儿女亲家庄柳才突然去世,故旧们迅即离去,更使我觉得生死只是悠忽之间,感慨系之。

这次已是我今年第二次去龙华殡仪馆告别逝者,在那种场合,去送别的都是老人。大家难免引起对生与死的感叹。我曾听到兄弟谈起,他苏州去年人口普查时,苏州市在籍的户口数是六百万,其中六十岁以上的有一百二十万,七十岁以上的只有六十万,八十岁以上的只有十八万了,九十岁以上的只有一万九千了,百岁以上的只有三百人了。这里七十以上能跨越八十岁的不到三分之一,八十以上能跨越九十的只有十分之一了,八十以后再向前迈,就很艰难了。到了那个年龄段,生死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地拷问每一个人,特别是当重病在身时,越会感觉到生离死别难言之情,即便是伟人也不例外。

记得一九七四年毛泽东是在三月间重病以后, 四月四日他与外交部工作人员谈话时,讲到他自己“一个月发两次烧,要恢复很困难”,那时他说话也很不清楚。也许那时他已感到自己不会再长久于人世了。所以在五月上旬,他通过姚文元要我们组织人员标点注释江淹的二篇代表作《别赋》与《恨赋》,这是围绕生离死别的两篇抒情作品,那时只感到毛泽东同志的心情太低沉了,我还体会不到过了八十的老人得病以后的那种心情。现在自己到了那个年龄段,今年也八十一了。前些日子胸闷心痛,出冷汗,走不动路。做CT,医院检查的结论RCA,冠状动脉全程多发钙化斑及少量软斑,管腔轻中度狭窄,LAD冠状近段多发钙化斑及软斑,致管腔中重度狭窄。医生建议造影,装支架。我祖父八十三这个病去世,我叔父八十八岁这个病去世的,现在再体会毛那时的心情,这个感受就大不相同了。那时离开他去世只相差两年半,他已经预感到与这世界离别的时刻越来越临近了,他很难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之起伏波澜。处于他那个地位,他还顾虑因此而引起政局的变动,故只能借古人的作品来浇自己的块垒。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读这两篇赋的情景,我们自己现在的身心感受也会更加深切,对这位老人更增加一份尊敬和同情。

江淹是南朝跨宋、齐、梁三代的文学家。《梁书》与《南史》都有他的传,早年他在刘宋时曾追随宗室建平王刘景素,后因事受牵连下狱,他曾在狱中上书云:“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此也。”。刘景素览书,即日出之,举为主簿。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后从萧衍。即梁武帝,官至吏部尚书。史称“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典故,由他而来。留有《江文通集》,集中《别赋》与《恨赋》都是江淹的代表作,皆为他早年仕途很不得志时的作品,命运的低谷反而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高峰。

我们先说《别赋》,它是以各种人物离别之悲情来表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主题。全文在第一段的首句便点了题,末句则云:“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意谓同是别情,但各种人物离别的景况却千差万别。由此而叙说六种类型各有不同的人物离别时之情景,他用典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刺客如聂政、豫让、专诸、荆轲、赵厕他们与亲人离别时那种“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的告别场景。他写了被征发赴边从征的战士与家人告别时,父兄对子弟送别的那种“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他写了在他乡游子们局促相遇时思念家乡的那种情景,如伍子胥与声子那样在异国相遇时,倾诉对离别祖国和家乡的遗恨,“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便是游子回望与故乡诀别时那种心情,而“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则是送别者每当秋日,亲人们便是怀着怨恨远望前方遥远的山曲,看着离人沿着长河慢慢远去的足印,“讵相见期”,那还有相见之期。他还写了夫妇离别之情,情人离别后思念之情,写了修道者驾鹤仙归时,尚且“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还免不了对世人的依依惜别。在《别赋》中打动毛泽东的也许是此赋中最后一段文字,其云: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大意是从来分别的状况各有不同,分别的理由也各种各样。有分别,必有怨恨。有怨恨必有所表示。想到这种种离别的情景,怎能不使人心意惊夺,神情恐骇,骨折心惊。虽然有王褒(渊,指王褒,字渊)、杨雄(云,指杨雄,字子云)那样奥妙的辞赋,严安、徐乐(都是汉武帝身边有名的文人)那样生辉的妙笔,即使如当年汉代长安金马门外诸才俊,兰台那里学识渊博的名士,即使他们写作的文章有凌云之气,辩论起来如雕龙那样有声有色。然而又有谁能描摹那即使是暂别的那种深情厚意,何况是表达那永别时的各种悲情呢?

在《别赋》的这一段文字中,根据毛泽东那时的心情,最被他看中的也许是“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这一句。为什么呢?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留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在行将告别自己亲手缔造的共和国和广大人民之际,他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达当时自己情感世界对生离死别的无限惆怅,他不能直接说出其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更害怕因此引起国内政治上的波澜,所以他只能这样细腻而又曲曲折折地流露隐藏在自己心底深处的那种“意夺神骇,心折骨惊”且又难以言表、极其复杂的对世人的眷恋。(待续)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中)——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朱永嘉(2011-04-10 09:41:59)转载标签: 杂谈  
江淹的《恨赋》则是说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人物,临到离开这个世界时,莫不有“饮恨而吞声”的悲哀。这一篇赋比《别赋》更触动毛泽东在死这个问题上的感情波澜。

《恨赋》的第一段: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意谓作者远望平原上的墓地,蔓草缠绕着枯骨,合抱的大树收敛着人们的魂魄。人们到了这一步田地,还有什么天道可以议论呢?如我这样本是含恨之人,看到这片墓地,难免心惊不已,想到自古以来的逝者,哪一个不是含恨而死的啊!

《恨赋》罗列了六类不同人物,如何在临终时饮恨吞声。江淹首先讲了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如何饮恨吞声而去世的。其云: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鼋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江淹这一段所描述秦始皇之遗恨,受到毛泽东特别青睐。我们这篇注文上送不久,毛泽东对我们的注文提出他的意见来了。先说一下我们的注文。全文第一句是讲秦始皇用武力削平天下,使关东之诸侯都到长安去朝见,他促使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第二句是讲统一以后的情状。他能以华山为城,紫渊为池,有远大的宏图,但是用武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还在。对“雄图既溢”,这个“溢”,我们的注文:“满溢,指秦始皇的雄图宏大。”毛泽东在批注上说:“‘雄图既溢’这句话是对的。‘溢’是‘过了’”(《西厢记》:“泪添九曲黄河溢。”)这对我们的注释作了补充。对原文中“武力未毕”这句,我们在注文中说:“指秦始皇尚未完成驱逐匈奴等事业。”毛泽东认为原文有误。他在批示中说:“‘武力未毕’这句不对。疑存有误字。未毕疑是已毕之误。不然,雄图完了,怎么又说‘武力未毕’呢?”我们注释时,一般不会去想到原文有误。他这样怀疑原文有笔误而改一字,还是对的,否则“雄图即溢,武力未毕”的自相矛盾之处,难以自圆其说。我们把匈奴的事联系上去,有一点牵强。另一句,“巡海右以送日”,我们的注文是“海右,海西。秦始皇曾巡游海西,途中病死。送日,送太阳至日入处。”他在批示上说:“‘送日’宜解作‘遣日’。(是无聊啊)不是‘夸父追日’。”毛泽东以“遣日”解“送日”也有道理。《史记·秦始皇本纪》系此事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O年)“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並海西。”那时秦始皇是在东边靠海的地方,也是观日出的地方。那时秦始皇在海边派人去射鱼,当然是无聊排遣日子的活动。毛泽东的这些批注,曾印成文件《毛主席对几条注文的意见》,正式下达给我们。这个文件也正式印证了我们标点注释的这八十六篇古文,是为毛主席阅读需要而做的。一九九三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印行《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时,便已正式公开了。我这里只引用了他对《恨赋》注文的意见。他对《枯树赋》注文的意见,我将会在他文中论述。当时我们接到这下达的文件时,思想负担还是很重的。而且对古文的注释便更加诚惶诚恐了,唯恐再有所闪失。其实这一段的末句“一旦断魂,宫车晚出”是指秦始皇去世以后的事。“宫车晚出”,还是另有历史故事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其结果导致二世而亡,这才是江淹说秦始皇“伏恨而死”的本意。在当时这个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把秦始皇“一旦断魂,宫车晚出”这个典故说穿,如果说穿了不知将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联想呢?我们那时的注文,只是说:“宫车晚出,借以指皇帝死亡,《史记·范睢传》注引韦昭说:‘凡初崩为“晏驾”者,臣子之心,尤谓宫车当驾而晚出。’”是引古人的说法作注。

秦始皇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晚出宫车”之恨以后,接着讲的是则亡国的君主之“伏恨而死”,其云: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赵王名迁,是赵国最后一个国王。秦始皇灭赵,将赵王迁安置于房陵,即今湖北的房县,对比亡国前后的生活,他早晚心神都难以安宁。举杯消愁,仍是悲情填满胸腔。千秋万岁以后,他的怨恨也不会消尽。作为君主,胜者若比秦始皇,败者若比赵王迁,都是伏恨而死,但怨恨也各自不同。

江淹在《恨赋》中还举了李陵与王昭君这两位不同类型死在匈奴的汉人是如何饮恨吞声而死的。关于李陵其云: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这里讲的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悲剧。李陵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的孙子,世代为将。他带兵讨伐匈奴,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说他“名辱身冤”。名辱是指并不是李陵作战不努力,而是由于孤军深入,被围逼而降。汉武帝获悉李陵降于匈奴,“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汉书·李陵传》)。身冤是指后来“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所以李陵感到冤屈。到了汉昭帝时,霍光再次派人去匈奴,劝李陵回来,“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故李陵只能“拔剑击柱,吊影惭魂”了。与李陵对比的是苏武,他是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护送匈奴使者回匈奴,而被单于扣留在匈奴的。他坚贞不屈,拒绝了匈奴单于种种迫降的手段。《汉书·苏武传》称:“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故“情往上郡,心留雁门”。上郡、雁门都是汉的边地。故这两句都是表示苏武对汉地的怀念。“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指苏武被扣以后,让南归的飞雁系书信至朝廷,表示自己在匈奴誓死报答朝廷的厚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指苏武被拘留时,李陵到贝加尔湖边去劝他投降。《汉书·苏武传》有这么一段李陵劝降的话:“子卿(苏武的字)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所谓“朝露溘至”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指人的一生,不过如朝露那样短暂而已。“握手何言”指苏武归汉时,据托名李陵《与苏武》诗,言李陵曾“握手”相送,那时李陵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诗见《昭明文选》云:“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握手当是指“执手”,诗极尽凄怆怨恨之意。)江淹《恨赋》这一段的确非常精彩。它告诉后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如何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坚持民族大义还是为人的第一要义,苏武在匈奴含辛茹苦十多年,保持了做一个汉人应有的节操,李陵虽有冤屈,但毕竟屈节于人。所以他只能“吊影惭魂”了,这一段文字对今天那许多逃亡在海外的朋友仍有警示作用。李陵还是有一点良心的,可不能学“李绪”,后来李陵“使人刺杀绪”以泄愤。

接着这一节江淹便讲起明妃,也就是王昭君出塞,终于他乡的怨恨。其云: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后汉元帝把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西晋时改成明妃。她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居湖北)人,字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元帝以她嫁单于。《汉书·元帝纪》系此事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其云“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从当时看,王昭君出嫁单于还是汉庭与匈奴和亲的一件大事。《汉书·匈奴传》亦有类似的记载,传说元帝命其远嫁匈奴时,始见其美。她的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流行的题材。江淹在这里的创作便是以有关王昭君和亲的传说为题材的。意谓当明妃离汉庭远去时,她仰天太息。在她离去的途中,汉宫慢慢远去,一路上关陵与高山没有尽头,暴风忽然而起,太阳也被黄沙尘暴所遮蔽,陇西的大雁也难以在空中飞翔,北面的云也黯然失色,遥望汉庭的君王,再也没有相会的日期。自己最终只能终老于异城。在这一点上她的含恨而死,又与李陵不同。(待续)
江淹在《恨赋》中还讲到东汉的冯衍,在光武帝时曾被罢职放归田里,而含恨终身,其云: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敬通是冯衍的字,言其抵罪而被罢官而归乡里,闭门拒客,却扫是指拒客的意思,只对着家中的妻儿。古代把大夫的妻子称孺人。不再跻身于公卿,纵心于文史,虽有大的志向,却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直到死,只能长怀悲恨,至死也只能饮恨吞声。这是士大夫终身不得志而伏恨而死。

江淹在《恨赋》中讲到稽康之死,其云: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稽康字叔夜,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家于稽山之侧,因以命氏。史称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简宽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晋书·稽康传》)故江淹以中散称稽康,史称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著有《养生论》,实际上是讲为人的准则,他说:“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他是以道,而不以利害论是非。故他主张“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他是一个以身殉道者。实际上他对司马懿对齐王曹芳发动的这场趁“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的宫廷政变不满。那时的齐王曹芳不满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啊!对于这场极不义的宫廷政变,嵇康作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更有切肤之痛,,而在司马氏高压之下,又难以言说。江淹称其“神气激扬”其所指便是这一点,史称:“(王)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王戎亦是魏晋间竹林七贤之一,琅琊临沂人,魏晋之间的大族。他讲到与稽康相处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这是由于稽康那个时代,正是魏晋递嬗之际,他讲真话要犯忌,故不好说,而假话与违心之话又不愿说,只能不表示任何好恶,并非无好恶,实际上他嫉恶如仇。同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司马昭为其子求婚于阮籍,籍一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不是他没有是非好恶,而是他没有办法去说。政权名义上是魏,实际上在司马昭手上。钟会也去看稽康,那时稽康以打铁为生,对于钟会“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奉司马氏之命来侦缉稽康的政治态度,钟会感觉到稽康不会屈服,于是建议司马昭杀稽康,罪状是捏造稽康与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有联系。所以把稽康杀于京师洛阳之东市。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就刑时,史称:“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稽康传》)而这一曲《广陵散》的来历,史称:“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同上)故江淹题之以“浊醪夕引,素琴晨张”。前半句是讲稽康学《广陵散》的过程,后半句是讲稽康在刑场上神态自若地重弹《广陵散》一曲。而“秋日萧索,浮云无光”是讲稽康受刑那一天,气氛悲哀,郁结未申而死,“入修夜之不旸”,修夜,指长夜,意谓死亡。不旸,指永不见天日,谓稽康死后埋葬在地下,永不见天明了。整个这一段是彰扬稽康宁死不屈的精神,激扬其高尚的为人之气节。

江淹归纳了这六类不同的抱恨而死的典型,都各有特色。下面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失意落魄者,一类是富贵显赫者,都很难逃脱面临死亡的命运,关于落魄失意者,其云: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见汨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

前半句是讲被君父抛弃的孤臣孽子,他们的处境是危涕坠心,迁客海上若苏武在北海牧羊,流落边境若异类,都是不得意的人。此人,是指这些人,“但闻悲风汨起”谓听到风声便使悲意迅速从心中涌起。“血下沾衿”,指因悲伤而泣血沾湿衣襟。“亦复含酸茹叹”,也只能含酸泪把悲叹储藏在胸中。“销落湮沈”指最终也只能散落淹没于尘土之中,亦即抱恨而亡。

关于那些富贵显赫者的终结,其云: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币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意谓那些富贵显赫于当时者,尽管他们生时,门前骑迹重叠,车辆不绝,使得周围黄沙四起,乐队的音乐,女伎的歌声四起,这些一时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持久。最终的结局都不可能逃脱“烟断火绝”,葬骨于黄泉,说到底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瞬息即逝。

《恨赋》的末端是对生死的感叹。其云: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能是这样了。正如自然的往复循环,春草衰老时自有秋风来摧残它。到了秋风乱吹的季节,往后就又是春草丝生的时刻。季节和气候总是那么往而复始的变化。富贵人家穿的绮罗绸缎,住的堂屋和园林也都有消失的时候,弹奏琴瑟的人也会死亡的啊!包括富贵人家的坟墓也有被削平的时候。“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自古以来,所有的人都免不了死亡的结局。然所有人在去世以后,都只能“饮恨而吞声”,再也发不出你要通过自己言语表达的思想了。这最后一句也许是毛泽东感触最深的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身后事表述自己的意向了,不论你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一点也是毛想得最透彻了。身后事的演化,对他而言,只有天知道了。他无法预测,也很难干预的了。

我们今天重读《别赋》和《恨赋》,对每个人而言,死亡与永别都是无奈,是无法避免的事。对身后事的安排,即使如秦始皇那样,也做不到尽如人意。记得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比,不仅是指他死的方式,而是指他生前如何为人,是为生者树立什么榜样。司马迁还说过“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里的“死”。不仅仅是指如何死,而是指生者如何是为人行事的客观事实。尽管后人论述有种种不同,但其事实已定格,任何人不能改变。故江淹的《别赋》与《恨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活着如何为人是可以选择的,在《恨赋》中,值得我们景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武,一个是稽康,他们活着光明磊落,特别是苏武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饶,嵇康那慷慨激昂就刑时,那种神气激扬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他只活了四十岁,最珍贵的是他能以道,而不是以利害论是非。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要有那样一种精神,才能真正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各民族之林,才能不愧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毛泽东读江淹的《恨赋》与《别赋》所要留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朽的精神。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关键是在如何生的问题上,不是贪生怕死的生。(完)
江淹在《恨赋》中还讲到东汉的冯衍,在光武帝时曾被罢职放归田里,而含恨终身,其云: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敬通是冯衍的字,言其抵罪而被罢官而归乡里,闭门拒客,却扫是指拒客的意思,只对着家中的妻儿。古代把大夫的妻子称孺人。不再跻身于公卿,纵心于文史,虽有大的志向,却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直到死,只能长怀悲恨,至死也只能饮恨吞声。这是士大夫终身不得志而伏恨而死。

江淹在《恨赋》中讲到稽康之死,其云: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稽康字叔夜,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家于稽山之侧,因以命氏。史称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简宽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晋书·稽康传》)故江淹以中散称稽康,史称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著有《养生论》,实际上是讲为人的准则,他说:“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他是以道,而不以利害论是非。故他主张“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他是一个以身殉道者。实际上他对司马懿对齐王曹芳发动的这场趁“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的宫廷政变不满。那时的齐王曹芳不满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啊!对于这场极不义的宫廷政变,嵇康作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更有切肤之痛,,而在司马氏高压之下,又难以言说。江淹称其“神气激扬”其所指便是这一点,史称:“(王)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王戎亦是魏晋间竹林七贤之一,琅琊临沂人,魏晋之间的大族。他讲到与稽康相处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这是由于稽康那个时代,正是魏晋递嬗之际,他讲真话要犯忌,故不好说,而假话与违心之话又不愿说,只能不表示任何好恶,并非无好恶,实际上他嫉恶如仇。同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司马昭为其子求婚于阮籍,籍一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不是他没有是非好恶,而是他没有办法去说。政权名义上是魏,实际上在司马昭手上。钟会也去看稽康,那时稽康以打铁为生,对于钟会“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奉司马氏之命来侦缉稽康的政治态度,钟会感觉到稽康不会屈服,于是建议司马昭杀稽康,罪状是捏造稽康与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有联系。所以把稽康杀于京师洛阳之东市。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就刑时,史称:“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稽康传》)而这一曲《广陵散》的来历,史称:“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同上)故江淹题之以“浊醪夕引,素琴晨张”。前半句是讲稽康学《广陵散》的过程,后半句是讲稽康在刑场上神态自若地重弹《广陵散》一曲。而“秋日萧索,浮云无光”是讲稽康受刑那一天,气氛悲哀,郁结未申而死,“入修夜之不旸”,修夜,指长夜,意谓死亡。不旸,指永不见天日,谓稽康死后埋葬在地下,永不见天明了。整个这一段是彰扬稽康宁死不屈的精神,激扬其高尚的为人之气节。

江淹归纳了这六类不同的抱恨而死的典型,都各有特色。下面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失意落魄者,一类是富贵显赫者,都很难逃脱面临死亡的命运,关于落魄失意者,其云: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见汨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

前半句是讲被君父抛弃的孤臣孽子,他们的处境是危涕坠心,迁客海上若苏武在北海牧羊,流落边境若异类,都是不得意的人。此人,是指这些人,“但闻悲风汨起”谓听到风声便使悲意迅速从心中涌起。“血下沾衿”,指因悲伤而泣血沾湿衣襟。“亦复含酸茹叹”,也只能含酸泪把悲叹储藏在胸中。“销落湮沈”指最终也只能散落淹没于尘土之中,亦即抱恨而亡。

关于那些富贵显赫者的终结,其云: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币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意谓那些富贵显赫于当时者,尽管他们生时,门前骑迹重叠,车辆不绝,使得周围黄沙四起,乐队的音乐,女伎的歌声四起,这些一时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持久。最终的结局都不可能逃脱“烟断火绝”,葬骨于黄泉,说到底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瞬息即逝。

《恨赋》的末端是对生死的感叹。其云: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能是这样了。正如自然的往复循环,春草衰老时自有秋风来摧残它。到了秋风乱吹的季节,往后就又是春草丝生的时刻。季节和气候总是那么往而复始的变化。富贵人家穿的绮罗绸缎,住的堂屋和园林也都有消失的时候,弹奏琴瑟的人也会死亡的啊!包括富贵人家的坟墓也有被削平的时候。“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自古以来,所有的人都免不了死亡的结局。然所有人在去世以后,都只能“饮恨而吞声”,再也发不出你要通过自己言语表达的思想了。这最后一句也许是毛泽东感触最深的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身后事表述自己的意向了,不论你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一点也是毛想得最透彻了。身后事的演化,对他而言,只有天知道了。他无法预测,也很难干预的了。

我们今天重读《别赋》和《恨赋》,对每个人而言,死亡与永别都是无奈,是无法避免的事。对身后事的安排,即使如秦始皇那样,也做不到尽如人意。记得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比,不仅是指他死的方式,而是指他生前如何为人,是为生者树立什么榜样。司马迁还说过“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里的“死”。不仅仅是指如何死,而是指生者如何是为人行事的客观事实。尽管后人论述有种种不同,但其事实已定格,任何人不能改变。故江淹的《别赋》与《恨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活着如何为人是可以选择的,在《恨赋》中,值得我们景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武,一个是稽康,他们活着光明磊落,特别是苏武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饶,嵇康那慷慨激昂就刑时,那种神气激扬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他只活了四十岁,最珍贵的是他能以道,而不是以利害论是非。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要有那样一种精神,才能真正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各民族之林,才能不愧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毛泽东读江淹的《恨赋》与《别赋》所要留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朽的精神。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关键是在如何生的问题上,不是贪生怕死的生。(完)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币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意谓那些富贵显赫于当时者,尽管他们生时,门前骑迹重叠,车辆不绝,使得周围黄沙四起,乐队的音乐,女伎的歌声四起,这些一时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持久。最终的结局都不可能逃脱“烟断火绝”,葬骨于黄泉,说到底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瞬息即逝。

《恨赋》的末端是对生死的感叹。其云: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能是这样了。正如自然的往复循环,春草衰老时自有秋风来摧残它。到了秋风乱吹的季节,往后就又是春草丝生的时刻。季节和气候总是那么往而复始的变化。富贵人家穿的绮罗绸缎,住的堂屋和园林也都有消失的时候,弹奏琴瑟的人也会死亡的啊!包括富贵人家的坟墓也有被削平的时候。“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自古以来,所有的人都免不了死亡的结局。然所有人在去世以后,都只能“饮恨而吞声”,再也发不出你要通过自己言语表达的思想了。这最后一句也许是毛泽东感触最深的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身后事表述自己的意向了,不论你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一点也是毛想得最透彻了。身后事的演化,对他而言,只有天知道了。他无法预测,也很难干预的了。

我们今天重读《别赋》和《恨赋》,对每个人而言,死亡与永别都是无奈,是无法避免的事。对身后事的安排,即使如秦始皇那样,也做不到尽如人意。记得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比,不仅是指他死的方式,而是指他生前如何为人,是为生者树立什么榜样。司马迁还说过“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里的“死”。不仅仅是指如何死,而是指生者如何是为人行事的客观事实。尽管后人论述有种种不同,但其事实已定格,任何人不能改变。故江淹的《别赋》与《恨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活着如何为人是可以选择的,在《恨赋》中,值得我们景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武,一个是稽康,他们活着光明磊落,特别是苏武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饶,嵇康那慷慨激昂就刑时,那种神气激扬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他只活了四十岁,最珍贵的是他能以道,而不是以利害论是非。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要有那样一种精神,才能真正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各民族之林,才能不愧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毛泽东读江淹的《恨赋》与《别赋》所要留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朽的精神。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关键是在如何生的问题上,不是贪生怕死的生。(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3-05-02/648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毛泽东  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