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村集体组织建设不能成真空

  【核心提示】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最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变迁趋势与本土要素之间不断产生交融与冲突,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组织体系的转型尤其值得关注。

  

  一直以来,乡村基层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国家与广大基层民众之间的核心环节,基层组织的变迁与国家治理格局的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村集体成为基层组织体系的核心,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村集体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最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变迁趋势与本土要素之间不断产生交融与冲突,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组织体系的转型尤其值得关注。

  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基层组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变路径不一而足,呈现出极强的地方特色,为我们思考中国城镇化模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观察视角。概括而言,传统的村集体组织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以下五种大的演变模式。

  一是威权型。这类村级组织延续了集体时代的权威,能够比较有效地应对市场、民众以及国家的各方面诉求和压力,维系自身的统合能力,让村集体组织继续在新时期主导村庄的发展,并且还有可能利用城镇化的机遇扩大自身掌控的资源,强化村集体权威,形成一种以威权型集体适应甚至驾驭城镇化进程的模式。在苏南地区有这样的村集体,以乡镇企业时代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多领域投资,开展大规模经营,以集体创造利润,以利润巩固集体。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华西村并非个案,苏南地区有不少村庄延续着集体主义的基本模式,集体组织保留着对村庄经济、社会、行政多方面的主导力。

  二是合作型。有一类村组织,在地方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代表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统合资源,积聚效益。但是,这类村组织并非超越民众的威权型集体,而是村庄民众以成员身份入股合作形成的组织架构。这种模式让传统的村集体“公司化”,村民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应对城镇化的巨变。比如,广东部分地区的村集体在村庄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自身已经变成了股份公司,村民的土地、身份权都入股,让村集体公司化经营,村集体给村民按股份分红。这在很多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常见现象,创造出了一种乡土化的合作公司。

  三是分化型。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的村集体组织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出现了分化,部分权力和责任由城市社区组织分担。传统的村集体涵盖村落治理的各个层面,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纠纷调解、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都融汇到集体组织的运作中。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村集体保留着经济功能,掌管着集体资源,也负责纠纷调解等社会性事务,但不承担行政管理类的职责,原有的统合型集体分化为功能相对单一的组织形态。

  四是过渡型。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村集体组织在一定时期存在,但之后趋于消失,可以称之为过渡型模式。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村集体需要处理一些村庄遗留问题,所以集体得以短时期存续。比如,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的村庄原有的集体资产没有完全分配,而城市的街道、社区又不能接手集体性的资产,所以,村集体还需要存在。另外,征地拆迁、房屋分配等问题往往会在村庄内部制造大量的矛盾纠纷,这些问题的处理都需要原有的集体组织出面,这让过渡型的集体组织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存在。

  五是解体型。很大一部分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集体组织完全趋于消失,被新的组织架构所取代。在这类村庄中,集体组织已经不具有影响力,村民融入了城市社区政权的管理网络,在组织层面完成了转型。在实践中,村集体的解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发的,很多村庄城镇化以后经过几年的时间,村民基本适应了新的管理体系,对原有集体组织的信任和依赖转向了城市街道与社区;另一种是强制的,某些地方在仓促完成硬件城镇化之后,就取消了村集体,给当地的基层治理造成不少问题。

  可以看出,城镇化在中国并非单一的进程,村庄自身的特色也在影响着城镇化的演变路径。在组织层面,一些村庄原有的集体组织在城镇化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引导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另一些村庄则因为组织功能失当,造成村庄城镇化转型困难重重,其中,有两类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情况是基层组织重叠,原有的村集体继续存在,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影响力,但同时又因为城镇化的压力,政府部门由上至下设立了许多新的组织系统。比如,某些村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系统没有被取消,同时又有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监事会、议事会、理事会等多重组织体系,各个组织间的职责分工未予明确,造成老百姓有无所适从之感。这种过度拥挤的组织架构在今天新型城镇化的地区极为常见,既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也容易造成功能冲突、无人负责、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种情况是组织真空,某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突然停止村集体组织的运作,让新成立的城市社区组织取而代之,但是新的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需要长时期的磨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结果是一些社区组织管理规模过大,同时,又不了解当地居民的人口、经济、习俗等真实信息,无法有效地发挥职能;而居民也不适应仓促形成的社区行政方式,对社区不信任,很难融入城镇化的管理模式,在组织层面找不到归属感。由此,虽然有基层组织,但是其效能并未发挥,出现了组织真空,国家与基层社会的连接缺位,变成“悬浮”状态。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转型过程,如果没有基层组织的良好运作,将极容易出现公共服务缺失、社会矛盾积聚等严重问题。所以,无论是组织重叠,还是组织真空,都将会对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今天不少快速向城镇转型的地区,基层社会组织问题造成的隐忧已经开始彰显,需要政府、学界与社会的关注。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4-06-03/2612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6-03 关键字:村集体组织建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