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贺雪峰:守住农民体面生活的最后防线

  【核心提示】“基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我认为,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底线思维,而不能高标准和浪漫化。”在贺雪峰看来,农村是农民基本的退路,是农民最后的保障,是他们体面生活的底线。

  

  在数亿农民尚未完全转移出农村前,如何维系“空心村”的生产生活秩序?以怎样的有效策略进行乡村治理?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

  因地制宜解“空心村”难题

  在不同地区,“空心村”呈现出不同样态。贺雪峰告诉记者,中国社会当前处于加速转型期,农村社会关系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且不同地区的变化也不平衡。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考察农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题中之义。

  贺雪峰表示,因人地关系不同,土地产出能力差异也较大,土地回报越少的地区,农民越愿意进城务工经商。

  “如果农民进城失败,还要返回村庄。正是‘空心化’的村庄,为可能进城失败的农民留下了退路,使得他们不至于变为城市贫民。”贺雪峰说,在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进城务工者若难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与收入,他们与农村则仍有紧密的联系。

  而在人地关系较宽松的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较稳定,“空心化”程度也较低,贺雪峰认为,这些地区的农民进城,会将承包地流转给仍然留村务农的中青年农民。留村的中青年农民耕种30—50亩的耕地,每年就可能有3万—5万元的农业纯收入,从而使这些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因此,贺雪峰表示,在实践层面,乡村治理要注重地域差异;在理论层面,要研究不同地区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是怎样展开的,尤其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乡村实践中的过程、机制和后果。

  维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

  “中青年人是农村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村庄中缺少了年轻人,就会缺少生机。”贺雪峰坦言,农村中青年大量离村进城给维系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挑战。

  “总体来讲,当前农村治理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贺雪峰认为,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他们的土地流转给留村务农人员耕种,从而缓解了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格局,提高了留村务农人员的收入,使得农村社会基本秩序得到维系。

  有观点认为,发挥农村社会的主动性,增强农民依靠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推进乡村治理尤其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关键所在。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改革的方向是增强国家维持农村生产生活基本秩序的能力,而不是将农民一股脑撵到城市去。他强调,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土地流转、推动资本下乡,这种做法有将无法体面进城的农民赶入城市之嫌,应当警惕。

  贺雪峰还表示,当前改革的重点不在农村而在城市,不在农业而在工商业。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当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巨大活力,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当前农村改革的方针应该是慎重稳妥,而不是大步快进。

  善用“底线思维”治理乡村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农村“空心化”或难避免。“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农村还会相对落后于城市。”贺雪峰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理念上,首先要承认并面对农村将长期落后于城市的现实,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农村可比城市更加繁荣。即使有个别村庄比城市发达,也是特殊情况,不能普遍化和一般化。

  贺雪峰表示,基于这一现实,下一阶段的农村改革,首先要做的是为目前无法进城的农村人口以及进城失败后可能返乡的农民工提供在农村体面生活的基本条件、基础保障。

  “基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我认为,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底线思维,而不能高标准和浪漫化。”在贺雪峰看来,农村是农民基本的退路,是农民最后的保障,是他们体面生活的底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4-01-17/2460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1-17 关键字:农村空心化  空心村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