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邋遢道人:给郭兴邦网友提一点建议

给郭兴邦网友提一点建议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贫道写了个帖子评郭兴邦网友一个帖子(附后),当时以为郭网友是个八零后,语言有所不敬。因为贫道注意到郭网友在叙述集体经济时期的很多事情基本不照趟。最近才知道,郭网友是个比贫道年纪还略大点的老乡(河南人),在这里表示道歉。  

   

贫道注意到郭网友关于围绕小岗村写了几十篇文章,都是赞扬小岗村承包制的。翻了几篇,发现一些问题。贫道没学经济,也经常评论经济问题,因此与郭网友经历很接近,应该在研究这方面问题上有共鸣点,于是在这里提醒一下,或者叫交流“研究心得”。  

   

首先,贫道注意到,郭网友虽然写了几十篇评论小岗村道路的文章,但是没有到过小岗村,而且没有读过足以评价小岗村的,别人关于小岗村的研究和报道材料。郭网友凡是说到改革前的小岗村,依据大都是自己在农村生活的感受和经验来写的,没有引述小岗村的历史事实。这种研究成果就很难有说服力,一手资料没有,二手资料也没有,怎么写?如果是贫道,即使不能到小岗村亲自了解情况,起码要读很多关于小岗村改革前后的大量资料。否则,贫道是不敢写的。这里就劝郭网友一句:一手资料没有,二手资料却很容易获得,有了百度和谷歌,这些资料一大堆。读完了再写,一定会比现在写得好。  

   

其次,贫道注意到,郭网友很少对别人质疑小岗村经验进行反驳,几十篇文章都是自说自话,硬着头皮写。这样的文章,也很难让人读下去。因为小岗村有些问题是难以回避的。最简单的就是数学提到的:小岗村并不是集体经济下中国农村的一般情况。如果集体经济就意味着坚持不懈地吃二十年返销粮,那么返销粮从哪里来的?同时,小岗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与他们在集体经济时的粮食产量之间问题也很大。要么数字不准确,要么小岗村基本算不上合格的农民。当然,其他很著名的疑问到处都是。但郭网友对此从来不做解释,像小岗村人一样坚持不懈地写评论,就有些问题。虽然立论与驳论写法不同,但别人已经提出的疑问如果视而不见,避而不答,会让人读不下去的。  

   

第三,贫道注意到郭网友关于改革前农村情况写得有些与事实和逻辑有出入。对联产承包后农村的变化写得也不准确。贫道虽然只当过三年插队知青,但毕竟经历过集体经济时期的农村生活,评郭网友那篇帖子里就发行郭网友的历史叙述有些不准确。尤其是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也只看到表面。如果郭网友真的是农民,应该知道只凭干劲儿对打粮食多少的作用非常有限。“焕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中国人解决了吃饱问题”与“人又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一个意思,都是人的干劲儿能多打很多粮食。无非是一心为私比一心为公更厉害而已。  

   

中国人均粮食在联产承包前的1979年就从1949年的208公斤,1958年的30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那几年,并没有明显的飞跃,属于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一次增长曲线的延续。1969到1979年人均粮食年增长率是2.68%,1979到1989年年均增长率是0.63%。到现在,中国人均粮食无非400公斤左右,比七十年代末高不了多少,其中个别年份还低于1979年。因此,单纯用个人经历或者极端例子来说事儿,有时候会做出错误判断的。  

   

中国粮食产量从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是个持续的高速增长期。原因与集体经济关系更大点,与小农制关系不大。粮食要多打,八字宪法那八个字显然是关键(不知道郭网友对贫道这个说法是否有异议)。  

   

土:中国耕地面积从集体化的1957年的16.77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20.69亿亩,加上学大寨本身就是小流域治理和盐碱地治理。土的改变显然是集体经济的成果。  

   

水:建国到七十年代末总计新建84000座水库中,1949-1957年总计建设1079座。1958-1965年新建45410座,1965-1976年新建37923座。集体经济时期新建水库占改革前新建水库的98%。  

   

肥:化肥对增产的作用恐怕郭网友有体会。到文革后期,几乎各县都建立了小化肥厂,10年间产量增长70%。一直到几座大化肥投产后的1978年,小化肥还能占到全部化肥产量的40%。尼克松访华后第二年,我国就进口化肥大型成套设备8套。1978年中美建交接后着引进13套大型化肥设备。这些设备先后在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先后建成投产。同时,中国在文革后期也开始进口化肥。  

   

种:郭网友可能不清楚,小麦、水稻的良种培育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尤其是良种推广最有力的时期截止到1986年农村三站企业化的时期。  

   

没有土、水、肥、种的条件变化,干劲儿的作用微乎其微。当然,揠苗助长也是个办法。  

   

最后一点,感觉郭网友还是缺少点历史感和全局观。也就是没有注意到什么事情都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六七十年代是从四五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条件落后,人口增长又快(死亡率降低是关键),最主要的是化肥和良种这个时期都没有,因此人均粮食并不可能很快提高。解放初期人均208公斤粮食,到集体经济结束时340公斤粮食,成绩就不错了。实际上全世界粮食问题也是良种、化肥大面积推广后才有解决可能的。中国的人均粮食增长曲线几乎与世界数字重合。1950年世界人均粮食250公斤,中国208公斤,1980年世界351公斤,增长40.4%;中国340公斤,增长63.5%。改革前中国粮食问题解决情况比全球平均水平还是好的。  

   

这里还提醒一下郭网友,如果在网上查查,会发现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以色列的农村基本接近集体经济,法国和北欧国家集体经济成分也很重。可以说,人均耕地比较少的国家,三农问题解决好的,基本都有集体经济,或者叫合作经济成分。  

   

有了历史感,有了全局观,一些事情才能看清楚。  

   

贫道觉得,真正有知识的是工农。郭兴邦网友能够努力研究农村问题,贫道很感动。贫道不是农民,也做过些研究工作,这里根据自己经验提醒一下郭网友:  

   

研究要有科学态度,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六亲不认,不管别人怎么吹捧你,怎么贬低你,都不在乎。贫道这样推测,郭网友之所以能够被媒体说成是“农民经济学家”,更多的是说的观点符合潮流,符合主流的意见。因此,要把握一下自己。  

   

是时候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802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集体经济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