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邋遢道人:看不懂有些人为什么折腾小岗村

看不懂有些人为什么折腾小岗村  

   

沈浩走了,丁俊来了,都是省级财政厅的处级干部,也就是县团级干部。而且中央宣传部门和各个媒体还大张旗鼓地宣传,赞扬这件事。这让贫道想不通,一点也想不通。  

   

小岗村对“改革开放事业”意味着什么?本来应该是小岗村的实践证明“前30年的农村经济政策是失败的,农村经济体制是错误的。”证明“恢复小农经济体制是正确的,小农经济能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如果小岗村的经验没有这个意义,那么小岗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典型。如果小岗村的实践是自从实现分田到户后虽然短时产出有增长,但很快停滞下来,收入水平与城市和其他未采用分田到户经济体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组织化程度越来越差,那就恰好是否定“前30年的农村经济政策是失败的,农村经济体制是错误的。恢复小农经济体制是正确的,小农经济能解决中国农村问题”这个推断。  

   

这是贫道第一个想不通的问题。就算我是主管意识形态的,如果要证明自己的正确,一定会找一个能够充分说明自己正确的典型。这些典型简直太多了,不胜枚举。虽然从统计角度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比城镇居民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距离都拉大了,而且是越来越大。或者从总体上说,农村组织化程度急剧下降,基本恢复到一盘散沙的局面,农村教育、公共事务、医疗等水平大幅下降,但是找到几个比城市还富裕的村,几个组织化程度很高,社会生活很优越的村,还是不困难的。我一定不会找小岗村,因为小岗村简直太不争气了。几乎是小农经济的反面典型,是最集中体现小农经济弱点的社区,甚至在同样采用小农经济体制的众多村子中,也是比较差的一个。因此,贫道用小岗村做典型,不是自我否定吗?不是给对手提供炮弹吗?不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光吗?贫道不会这么傻。  

   

有人会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开始时的典型,是小岗村的“血手印”促成了在全国清除农村集体经济运动,现在就算不好,也只能通过搞好才说得过去。这不是现在有关部门傻,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照样让贫道想不通。就算开始是典型,但现在这样搞,只能证明小岗村当时村民去按血手印分田到户是非常特殊状况,并不具备普遍性,以小岗村的“血淋淋”挑起分田到户是忽悠了全国人民。原因很简单:小岗村今天的突出问题并不仅仅是依然贫穷,而是极度缺少组织化程度。分田到户的农村多了,虽然多数也不富裕,面临的问题与小岗村一样,但很多村还是有组织的,公益事业还是能搞一些的。贫道前年到下乡的村子,虽然组织化程度已经大幅降低,但该干的事还是能干的(见贫道《回知青点看看》),集体的事情还是有人出头的。根据报道我们知道,小岗村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村的农户极度缺少合作精神,凡事只要牵涉几户之间的事情就搞不好,谁也不信谁,一个县团级干部充当领导照样不行——累死也解决不了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村的农户与多数农村是有特殊性的——极度缺少合作能力的人恰好凑在一起了。那么这就恰好证明了一点:当年不是集体经济体制问题,而是小岗村村民个人问题,是这群人太难以组织。顶多说明当年实行集体经济不该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对小岗村这样的村子应该有点变通,比如搞真正的包产到户(不是现在的取消集体经济,分田到户)。并不能证明集体经济不适合全国其他农村。因为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多的村子竟然连续十几年吃返销粮,正说明其他农村集体经济搞得很好,足以养活这些“狗闻逑”(贫道下乡村子的话,意思是各顾各)而已。因此,现在越是下大力气扶持小岗村,越证明当年以小岗村忽悠起来的所谓农村改革是有问题的,有大问题的。这已经不是脸上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拆前面领导台,挖前任领导根的问题。因此,越纠缠小岗村,越是有主动否定改革开放的嫌疑,傻子才这么做!不,不仅是傻,而且是坏,心眼坏。  

   

有人会说那怎么办?简单的很,让小岗村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从热点中消失。各种报道,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信息都不透露,像没了小岗村一样。同时,也也不去攻击南街村、华西村等集体经济,因为惹了这些就容易让左派关注小岗村。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学习沈浩,沈浩走了再派个丁俊,自己主动制造热点,一个都不能少。这不是有意使坏么?  

   

因此,贫道想不通他们折腾小岗村究竟是为了什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791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小岗村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