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小岗村的勇士们为什么能够存在

小岗村的勇士们为什么能够存在

云淡水暖




人民网首页的《图书连载》专栏曾经挂了一个书目《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前言中尊作者凌志军先生是“‘中国政论著作’第一人”,还有一系列头衔:畅销书作家,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法学硕士云云。本巨著的宗旨是描述人民公社“失败历史”的,本书的前言介绍“万里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也表态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

根据书中“真实充实”的材料介绍:

【在1978年12月,只有十八户农家,一百一十口人。…他们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基层的一个集体,叫作生产队,共同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二十年人民公社,他的小岗减少了半数人口、半数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个人每年产出的粮食则由五百公斤减至五十公斤。…直到1979年底,也即对于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绪已在中国大部地区公开弥漫起来的时候,小岗的上级凤阳县委才敢于公布这本账目: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比他们自己挣的钱多出十分之一。…】

其一、根据“真实充实”的“材料”计算,小岗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平均每人4.7亩耕地,平均每户28亩地,远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

其二、根据“真实充实”的“材料”计算,小岗村平均每年生产粮食14250斤,按照400亩耕地种粮食计算,从1966年到1978年12年中,平均每亩单产35.6斤。如果按全部耕地都种粮食计算,每亩单产只有20几斤。这个种植水平,连康熙年间西藏的粮食单产都达不到(每亩百十斤),可以说,能否收回种子都成问题。

其三、根据“真实充实”的“材料”, 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小岗村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

那么情况就比较清楚了,就是小岗村的农民们基本不种地,或者说种地只撒种子不管理,有多少收多少。不够吃就靠救济粮,如果没有救济粮呢?后果不堪设想。

再进一步思考,救济粮、救济金要有个来处,小岗村一亩地只打20来斤粮食,显然不够自己吃,全年有一大半时间要吃别处生产的粮食。如果大家都像小岗村一样,不满意集体化就不种地,一亩地都只打20来斤粮食,那么谁来为小岗村供应救济粮呢?显然,是别的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上交的公粮转变为救济粮供应了小岗村。

还有,别的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努力生产粮食,生产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供应了城市工厂的工人,城市的工厂个人们生产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品,国家有了财政收入,才有可能给小岗村的农民发救济粮。

总而言之,无论小岗村的农民是不愿意种地,还是不会种地,粮食总是要吃的,钱总是要花的。靠别的人民公社的辛勤积累,才有了小岗村180余口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才有了后来“冒着杀头的危险摁下血手印”的壮举。

所以,从历史的逻辑上讲,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小岗村的勇士们。不是靠别的人民公社养着,这个小村庄早不在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731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小岗村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