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温铁军:危机面前中国能‘幸免于难’的原因

温铁军:危机面前中国能‘幸免于难’的原因

2008年11月17日 来源:搜狐财经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IFF)第五届全球年会于2008年11月14-1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动荡: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重建国际金融体系新秩序。搜狐财经作为策略支持网站从现场发回如下精彩报道:


温铁军:非常感谢会议主持人安排我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我们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看一下我们要讨论的农村金融的背景,我们知道出现了一个导向是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资金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或者说资金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这个流动是单一流向的,这个流动一方面规律性的导致发达国家或城市地区的流动性过剩,另外一方面则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的流动性不足。所以我说这个世界的不平衡就是流动性过剩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城市,而流动性不足则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因此就会出现差别过大,也因为差别过大而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的收入上不去,消费上不去,因为也就压抑了资金在这些地区。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或者资源向发达国家出口,换回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或者发达国家的外汇,再把外汇投资到发达国家这样形成一个主流的流动趋向,于是导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包括城市一定会出现流动性过剩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严重流动性不足。这一点是普遍现象,我们说真正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是这样的。规律性的现象一旦形成有没有可能改变?目前看还找不到改变的方式。过去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因为这次华尔街发生金融海啸而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所谓的当代国际经济秩序是既定的,很难被改变的,于是人们寄希望于转轨。其实大家可以看到,货币的流向是当代资本主义时代关键的变量。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资金,用英文简单的语法可以解释More and More越多向发达国家出口,越多换得外汇,越多向发达国家投资,于是发达国家一般贸易项目的赤字一定会导致发达国家的资本项目盈余,这是一个More and More的现象,发达国家大量吃进资金,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中地区流动性不足。发达国家相对有增长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有增长,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增长甚至下降,全球人均GDP的比值是在一个下行的区间。4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它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背后有一个规律,规律是不可逆的。大家可以看到因为全球的经济特别是全球人均GDP是一个下降趋势,同时反过来导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是在下降的。因为制造业下降于是导致它的制造业公司只能从资本市场获利才能弥补制造业的利润率下降甚至下降的负值这样一个客观现象,于是导致资本市场高起,大家做资本市场的题材,以资本市场的高额获利补足制造业的亏损,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曲线是制造业的收益率下降曲线,资本市场收益率上升的曲线,这两者正好是可以抵补的。

  为什么中国是优等生,每次发生危机的时候,中国似乎总是擦肩而过。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中国没事,大家归结于中国市场不开放,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是对外开放的,这是中国经验,错了!中国老能幸免于难,在于中国是特殊的政府公司化和公司主义的路径,单一体制下政府是不能破产的,不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经济规律,你进入当你不行的时候退出,但是政府只有进入没有退出,尽管中国存在60年的长周期,但是不存在我们一般意义的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直接打击,因为经济主体是政府。高增长、高投资、高负债是相关的,高负债对于一般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主体公司一定会是必然的,中国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政府,因此可以通过出让土地划转危机,每次经济高增长都带来一轮高的圈地运动,我们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有三次高增长。这三次其实都导致农村出现的问题,中国三次圈地运动,每次经济高增长带来高GDP,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来讲,有规律性的表现为中国可以幸免遇难,这是一个特殊的体制,而不是一般的学术界所讲的中国金融监管问题或者中国的资本控制,这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当我们要商业化的金融来为农村提供普惠制的服务时,普遍服务于小农经济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太可能,因为商业金融一旦成为商业金融,特别是完成市场化改革以后,它就变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一定异化于一般产业资本的,最没有流动性的领域农业就没有可能得到商业金融资本的服务。我们讲的普遍服务或者普惠制的服务,这个职能交给商业银行是不合适的。这里面有两个重要机制性的原因,一个就是小农经济的信用特征,一个就是小额金融在农村提供信用的约束条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无论任何意识形态,任何体制,只要面对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都难以提供普惠服务,原因在于交易费用过高,当交易达到一定量就无法进行。中国小农户有两亿四千万,这是非常大的量,商业金融来为分散的小农户提供信用服务,这个是交易费用过大问题,而不是商业资金是否愿意的问题。即使商业金融有非常好的善意也做不到,交易费用太大。小额信用应该说这是目前商业金融愿意讨论并且愿意适应的一种方式,但是商业金融的小额信贷同样存在一个交易成本问题,交易费用问题。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小额信贷服务于弱势人民群体的覆盖面取决于这个小额信贷项目的交易成本转移的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国际组织、NGO、大学、研究机构,这些都可以把真实成本预先支付掉,比如我是大学我来操作小额信贷,我的工资、研究经费、办公室等等全都被预先付掉,不是用这个小额信贷实际开支支付我的成本,支付我的运作,如果完全做成一个银行模式来运作,内部的机制问题也就是说交易费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小额信用的覆盖面取决于交易费用的转化能力,也因此造成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非正规金融或者是高利贷,高利率的钱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普遍。

  中国的问题,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与农村信贷约束并存,我们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农村金融信贷约束,这本身是符合规律的。我从来没有对商业金融批评,商业金融的做法是符合市场化的要求,并不是说商业金融做得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把它内部的机制问题搞清楚。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也说同期导致城乡差别拉大,尽管人们生活相对增长。接下来看的主要问题除了商业金融的交易费用过大之外还有另外一方面的特点借贷主体小农本身,小农信用需求的四大特点,这一点我们早在90年代末期的研究中就已经提炼出来,在2000年已经发表了文章,讲小农信用的四大特点,它很难和商业金融的金融行为相吻合。这四大特点,第一额度小,第二周期长,第三风险大,第四收益低,因此让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小农提供零售服务都遇到交易成本问题,尤其是没有抵押品。有人说,农地没有私有化所以不能抵押,其实只要到日韩包括中国台湾去看一看,它的农地都是私有化都是可以自由抵押的,同样不被商业金融所接受,因为可回收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抵押失败把土地回收,对于金融来说不可操作。

  除了四个信用特征是商业金融自身难以克服之外,其它机制性的问题就是约束条件,这五个 约束条件一个叫做隐性信用约束,而中国的大银行国有银行的隐性信用起到很大节约成本的作用。第二,公司治理约束,追求利润还是追求普惠制服务。第三,成本约束。第四,信息约束。第五,规模约束。后三个其实都讲的是成本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个约束也可以归纳为三个约束。因此适合中国农村金融普惠制服务的方式主要按照这次刚刚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当中提到通过发展合作社,由合作社来办合作社的内部金融,用这种方式化解掉四个特点和五个约束的机制性问题,但是这需要组织创新。现在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合作金融经验,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各地推进整村推进合作发展基金,整村推进等于把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费用分散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然后把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中增加一个社区金融,这就很好地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四个特征和五个约束的机制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直接在社区内部办农民的信用合作社,在社区范围内在村的范围内也可以同样起到降低交易费用、节约审贷成本的作用。在综合性的合作社内部来办一个信用考核,这种方式嫁接外部的商业金融,或者由外部的大型商业金融机构提供窗口服务,结合社区性的合作社综合性开展业务,嫁接一块内部的合作社金融,这样最低交易成本解决小额农户信用需求问题。大体上实验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希望把这些实验形式跟大家所讨论,和小额金融结合到一起,使得我们最难解决的机制性问题,也就是说小农信用需求的特点和商业金融不对应,五个约束条件无法解决,把这些机制性的问题弱化在综合性的合作建设与小额信贷嫁接这两者吻合到一起,这样使问题更好解决。

  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1290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农业  金融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