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温铁军:教育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新农村建设,我国教育界责无旁贷;

  ●解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

  ●要把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岁末年初,中国有两件大事不仅举国瞩目,而且在世界上也广受关注。

  其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其二是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和随后公布的1号文件,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中之重予以特殊强调。这两件大事的提出,使得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明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要求社会广泛参与。因此,我国的教育界当然责无旁贷。

  众所周知,一方面,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使得我国农村中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近年来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解决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艰巨任务。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重要论断,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的。同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的意见比较突出,”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紧研究解决。其中,上学难被排在第一位。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都明确要求把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农村基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两会”期间郑重承诺,要在2007年之前基本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近年来,教育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做了调整,把过去片面强调的“创办国际一流大学”的提法改变为“人民满意,国际一流”。同时,明确指示各地高校要让难以缴足高额学费的贫困家庭子女可以先入学,还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教育的投入力度,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就学实行与城市居民子女的同等待遇,配合有关部门对各地教育乱收费和教育经费跑冒滴漏的问题予以查处等等。

  我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在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人才这四种要素长期以来流出农村。其中,现行的应试教育不仅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痼疾难改,而且还是农村人才净流出的主渠道。因此,能够体现“城市支持农村”这个指导思想的新农村建设,就包含有要求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要求城市过剩人力资本回流农村的内容,这些都还有待于通过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很多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鲜经验和先进人物。例如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山西前元庄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本优势,通过村校结合带动当地农村发展;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和志愿者无偿为农民提供培训、推进全国3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党员白雅丽主动休学一年,到贫困山区帮助农民发展专业协会等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值得各地教育单位和主管部门借鉴。

  推进教育创新,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决心。只要能够主动结合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调整对教育界提出要求,把各地教育单位和农村基层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为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有可能使我国教育正面应对挑战,把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上的作用,进一步更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进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修改那些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制度与评价标准,那么,服务于我国的发展需求、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经验的创新型教育事业,就能够真正成为体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典范,最终实现“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1286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教育  农村建设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