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粟裕秘书谈粟裕:淮海战役中,鲜为人知的若干历史细节

粟裕秘书鞠开,在回顾淮海战役的纪念文章中写道:“按照粟裕的话说,演变为南线决战的重要条件,是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不敢下这个决心打淮海战役的。”

鞠开,江苏泰兴人,1945年5月加入共产党,7月参加新四军,1948年7月调粟裕身边担任秘书。鞠开作为粟裕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历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

以下内容,部分取自新四军老战士、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秘书鞠开同志2009年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的回忆文章——

2009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淮海战役是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其胜利轰动了全世界。

作为粟裕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我有幸跟随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全过程,对淮海战役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现谈如下几个问题,以示纪念。

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辽沈战役是举行淮海战役的决心

正值淮海战役即将举行之际,辽沈战役于1948年11月2日胜利结束了,辽沈战役给了华野打淮海的决心!

按照粟裕的话说,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不敢下这个决心打淮海战役的。

背景一:豫东战役的极限用兵,是淮海战役的战术预演

在豫东战役之前,在中原战场上敌我双方处于拉锯状态。我兵力分散时,敌则集中进犯;我兵力集中时,敌则后退;敌我兵力相当时,敌则与我纠缠。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发展战略进攻,三支大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军区、豫皖苏军区部队)在一起行动,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为此,粟裕发动了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连续作战整整20天,攻克开封、歼灭区寿年、打残黄百韬、重创邱清泉,以伤亡3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华中地区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我军的手中了。

背景二:济南战役的破城攻坚,给了粟裕打淮海战役的必胜信心

由于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军手中,于是便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济南战役,歼敌10万多,拔掉了连接华东和华北之间的钉子。解放区扩大了,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支援战争。

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了粟裕打淮海战役的信心。

而东野辽沈战役的胜利,则给了华野打赢淮海战役的决心!

关于淮海战役的筹划过程

粟裕就是根据上述历史背景,在济南战役胜利刚刚三天后,便向主席发去电报建议打淮海的。

“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之国军,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这就是粟裕最初拟定的较小规模之淮海战役,史称“小淮海”。

粟裕说他“考虑的时间比较长了,在豫东战役之前就考虑了,前后有三个多月”。

在济南战役巷战还在进行的时候,1948年9月24号早晨7时,他就将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起草好了,用“即刻到”的等级,交给我们立即送机要科发出,并说主席的回电要是来了,哪怕他睡觉,也要把他叫起来。

主席的答复也很快,第二天的下午回电就来了,我当即把电报呈送给粟裕首长。

他看得很认真,重要的地方还圈圈点点。看完电报后,只听他说:“这下好办了,主席同意我们举行淮海战役,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组织、如何执行的问题了。”

主席的回电,在粟裕建议打淮海的基础上,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

粟裕将回电批给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诸首长传阅。

刘伯承和小平同志也在第二天发电报给粟裕,同意举行淮海战役,以表示对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的支持。

此时的饶漱石已经回到华东,在其参与下,遵照主席来电指示精神,集体制定了“放弃先打两淮,改为首先打黄(黄百韬)”。

饶漱石强调:

为确保歼灭黄百韬,由他亲自负责组织实施策反在贾汪、台儿庄运河地区的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何基沣、张克侠所部。如该部能够顺利实施前线起义,则能为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创造出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先打黄百韬,就此定论!

先打黄百韬,首先就要包围他,为断其退路,谭震林在饶漱石的领导下,策动第3绥靖区之敌举行了军史上著名的“贾汪起义”,占住了地盘,谭震林率领山东兵团彻底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

关于淮海战役的指挥权问题

粟裕从淮海战场的全局出发,他在电报中主动向主席提议: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主席对粟裕的这个建议很重视,经过考虑研究后,很快做出了答复。

粟裕的建议是1948年10月31日提出的,11月1日主席就回电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粟裕看到回电后非常高兴,他说:“这下好了,两个野战军从战略协同走到战役协同了”。

他还说:“两个野战军在一起协同作战,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战局必有很大的改观。”

粟裕认为从组织上明确了统一指挥问题,这是演变为取得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演变为南线决战的一个重要条件。

他还说:“演变为南线决战的第二个重要条件,是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们是不敢下这个决心的。”

有的同志问我,粟裕首长给主席发电报,怎么只提陈、邓而没有提刘(伯承)呢?

我后来才知道,刘伯承当时率两个纵队在豫西作战,吸引敌人向桐柏山区增兵,以减轻陈、邓这边的压力,没有和陈、邓在一起。

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问题

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一经提出,使主席想到成立一个什么样领导机构的问题。

主席经过半个月的考虑,并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研究后,于1948年11月16日决定成立总前委: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为总前委委员,刘、陈、邓为常委,邓为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并通知刘、陈、邓,要他们三人一同到粟裕的住地——安徽肖县的蔡凹,开一次总前委会议。

他们是16日下午到的,第二天就在粟裕住处研究了作战计划和渡江作战的问题。会议开完后,他们还在粟裕住地大门口的石榴树旁合影留念。

18日,刘、陈二人去中央开会,邓返回二野去了。

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问题

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以前所有的战役方针不一样,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是边打边完善的。

粟裕原来设想的淮海战役规模比较小,计划用苏北兵团加上一个纵队,攻占两淮(淮阴、淮安),收复宝应、高邮,得手以后,再考虑攻占海州、连云港。

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这就叫“小淮海”。

主席看到他的这个建议后,同意举行淮海战役,但主席说:

“不要先打两淮,收复宝应、高邮了,还是先打黄百韬兵团。”

实践看来,主席要粟裕先打黄百韬的这着棋,点到蒋介石的中枢神经上去了,也点到徐州刘峙集团中枢神经上去了。

一打黄百韬,情况发生了变化,不是小淮海而是演变为大淮海了。

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孙元良兵团、黄维兵团都来增援了,总兵力不是几万、十几万,而是80余万。

不仅如此,蒋介石准备派宋希濂兵团来增援,还准备从台湾、广西、甘肃抽调部队组成新的兵团来增援,准备在淮海地区和我们干一场。

面对敌人的频繁调动,粟裕按照主席确定的作战命令,就是要把黄百韬兵团包围起来,加以消灭。

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在国民党军里属于中上等,打他应该说是一个大仗、硬仗,这样大规模的仗,解放战争以来,我军还没有打过。

黄百韬警惕性很高,发现我们要隔断他和徐州援敌的联系,为了逃脱被歼灭的命运,千方百计要向东援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靠拢,而邱、李兵团就是要来增援黄百韬兵团,救黄百韬命的。

担任阻击任务的,是华野十纵宋时轮司令员、刘培善政委统一指挥的七纵、十纵、十一纵。

以上3个纵队阻击邱、李兵团东援,打得英勇顽强,没有让邱清泉兵团向东前进一步,受到粟司令员的表扬。

邱清泉看到黄百韬保不住了,不仅不向东增援,反而向西后退了。

蒋介石派他的儿子蒋纬国率战车旅增援黄百韬,也没有挽救黄百韬被歼灭的命运。

与此同时,黄维兵团已经被二野围住了,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则被阻在蚌埠以北过不来。如果让这几个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靠拢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砣砣,问题就大了。

由于我军阻援的部队打得好,给消灭黄百韬兵团以足够的时间。

黄百韬兵团被包围以后,我们没有将野战运动之敌和阵地驻防之敌严格区分开来,开始几天进攻并不顺利。

粟裕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召集纵队首长开会进行研究,决定部队从野战运动很快转为近迫作业,将堑壕、交通壕挖到靠近敌人村落附近,距离敌前沿阵地50米至30米处,逐个争夺敌人的火力点及所占村庄。

在选择攻击村落时,采取先打弱敌再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方法。

采用这种新的战术、技术很奏效,用了8天时间,于11月22日彻底将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2万人,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在碾庄圩,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次胜利同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将军在贾汪、台儿庄两地战场起义,为我军让开通道和切断黄百韬向徐州的退路,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两位将军功不可没。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打谁?怎么打?直到11月24日才最终确定

黄百韬兵团被消灭后,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究竟打谁,怎么打,一时还定不下来。

经过上下左右反复研究,到了1948年的11月24日经主席同意,才将打黄维的问题确定下来。

粟裕认为,如果说打黄百韬是胜利的基础,那么打黄维则是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黄维兵团战斗力很强,是一块硬骨头,啃掉了他就等于啃掉了蒋介石在淮海战场的主心骨。

粟裕说:他一生中有过三次紧张,最紧张的还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

他除了派陈士榘先后率领4个纵队和特纵主力,配合中野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外,还要全神贯注地指挥担任阻击、钳制任务的部队作战,以保证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顺利完成。

为了消灭黄维兵团,他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血压也高起来了,还得了美尼尔斯综合症。

由于华野积极地配合中野作战,黄维兵团12万人在1948年12月15日被我军全部消灭。

黄百韬兵团被消灭后,徐州的刘峙集团就慌了,军心动摇,惊恐万状。

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刘峙集团更加恐慌。就在黄维兵团被我们包围的过程中,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杜聿明,率30万人马,于1948年12月1日拂晓撤离徐州向西南方向突围。

粟裕得悉这个消息后,用11个纵队多层、多路,尾追、拦腰追、超越追,终于把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紧紧地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地区,使之成为瓮中之鳖。

这场大决战历经65个昼夜,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国内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在同一个战场,以少打多,与多路敌人作战,情况复杂,瞬息万变、兵力几乎用到极限,这在解放战争史上是唯一的一例。

淮海战役是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淮大地上,在主席、中央军委、总前委领导和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史无前例的大决战。

此役一共消灭徐州剿总的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55.5万余人。

5个兵团司令中,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当场击毙,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束手就擒,只有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侥幸逃脱。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中将、第18军军长杨伯涛少将等几十名将官被俘,缴获的武器、弹药不计其数。

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一个精辟的概括:

“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举行的,他所统帅的华东野战军共歼敌44万余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他充当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的角色。

——所以,主席说过: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应该记第一功!

关于粟裕为什么不写淮海战役文章的问题

《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后,好多同志看到后,说他的回忆录写得好,写得实事求是,是一部粟裕兵书,充满了军事辩证法。

也有一些同志看到书中没有写淮海战役,认为是一种缺陷和遗憾。

粟裕在世的时候,不少的同志建议他写一篇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

粟裕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淮海战役是他向主席建议举行的,又是他从头至尾参加指挥的,他掌握了淮海战役的全部情况,他完全够资格,有条件写淮海战役的文章。

但他多次对夫人楚青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

我的理解是:

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他对社会上有人在作报告、在拍电影、电视剧、或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或抹杀了,他有想法。

事隔28年,楚青在整理粟裕的遗物时,从一小本子里发现他写的一首词《沁园春·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

战局过坳,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百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

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这首词的发现,说明了一个问题,淮海战役,粟裕还是有话要说的,他把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都浓缩到这首词里面去了。

2007年《粟裕战争回忆录》再版的时候,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将楚青同志整理的《粟裕谈淮海战役》作为附录收进去了,大家看后反映很好。

加上粟裕的遗作《沁园春·淮海战役》,更是弥补了他没有写淮海战役文章的不足。

粟裕一生中打了很多漂亮的大胜仗,而淮海战役则是他指挥的前无古人的一次伟大战役,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

补充——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起到的作用

关于淮海战役,史料只讲五大前委,对饶漱石却避而不谈。但是,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饶漱石是最不应该被忽略掉的。

1942年少奇同志离开新四军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建国,整个华东局,包括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一号首长一直都是饶漱石。

但是,饶漱石在华东政治工作以及军事战场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却一直被后人有意无意的“屏蔽”掉了……

当时的华东局,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讲到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才干,无人能及其项背,更遑论其威信和魄力,更是无人能与其比肩。

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史料只要提及华野,就都只有“陈粟”这一个概念,却不知道领导指挥包括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整个华东局的一号首长,就是此节重点要讲的饶漱石。

淮海战役从最初开始酝酿,就与华东局一号首长饶漱石密不可分,饶漱石虽不在总前委名单里,但他却担负着最为重要的工作: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饶漱石统筹着整个淮海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后勤所需要的所有支持。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但动员这么多的支前群众、小推车里装着的粮食和弹药,以及伤员和俘虏的转运工作,是谁在负责统筹?

没错,正是饶漱石。

淮海战役从最初开始酝酿,粟裕首先就是与直接上司饶漱石进行汇报和商讨。

因为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实际在华野的时间极少,淮海战役时陈毅根本就不在华野而是在中野,且饶漱石是华东局一号首长,位置在陈毅之上。

在获得饶漱石的支持后,粟裕向中央提出了打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这就是粟裕最初拟定的较小规模之淮海战役。

此后,粟裕多次和饶漱石共商大计,遵照主席提出的“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共同制定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之打黄计划(黄百韬)。

淮海战役期间,饶漱石是整个淮海战役后勤工作的统筹领导者,粟裕是淮海战役华野部队的前敌指挥者。

确保淮海战役胜利的所有后勤支持体系,包括人民群众推上淮海的小推车,包括战役过程中华东局与中原局、华野与中野的后勤统筹协调工作等等,饶漱石全都参与其中。

领导策动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何基沣中将、张克侠中将率所部三个半师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运河前线起义,为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创造出有利条件,为淮海战役揭开胜利的序幕,这就是饶漱石坐帐中军,运筹帷幄的神来之笔!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3-10-03/8418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0-04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