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两只破旧木药箱54年见证岳池县两位赤脚医生一辈子的坚守

两只破旧木药箱54年见证两位赤脚医生一辈子的坚守

——记岳池县赤脚医生秦天兵、胡再辉

1965626日,毛主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全民医疗创举“6.26指示”,实施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的医疗合作社,医疗合作社的医生是医学世家、知识青年、有一定医护能力的人培训后的“赤脚医生”,是没有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没固定工资,许多人要赤着脚,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1968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赤脚医生”这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走向了全国。直至200411日实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赤脚医生的历史才结束。赤脚医生治疗农村常见病,为产妇接生,降低婴儿死亡率,根除传染疾病,解决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70101日,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平镇水口村(大队)成立医疗合作社,1948年出生的秦天兵,1951年出生的胡再辉,响应“6.26指示”号召,服从村党支部安排学医,成为村医疗合作社“赤脚医生”。54年来,不离不弃,相助相守;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不分白天黑夜,风里来雨里去,一如既往战斗在农村的医疗一线,是本村医疗合作社成立后到今天54年来唯一的医生,全国罕见。

一、党支部培养医疗合作社固定永久牌医生的决策是关键。

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启平,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6.26指示”精神:医疗为人民群众大多数人服务,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挑选赤脚医生时的标准:必须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终身献给村医疗事业;必须是本村的、是结了婚的、必须是男人,确保培养的赤脚医生不外嫁、不外流、成为本村永久牌固定医生,这是本村医疗合作社成立后54年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关键保障。

二、就职于1元钱的医疗合作社。

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人均投1元成立大队合作医疗站,享受看病除了每次交5分钱的挂号费之外,药、医全部免费的福利。19705月,秦天兵、胡再辉俩初中毕业后,大队书记杨启平慧眼识珠,挑选他们参加岳池县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三个月培训,秦天兵、胡再辉两人没有医学知识基础,刻苦钻研,以优秀成绩结业。22岁的秦天兵,19岁的胡再辉,在大队医疗合作站担任赤脚医生。

三、买来药再学,边学边实践:解决专业技术知识难关。

秦天兵、胡再辉说:“我们当时对医药一无所知,三个月培训又很短,当时很多药,我们没有见过,药买来后,按照说明边学边做,不懂就四方求学求教,慢慢的,我们都能胜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实现了党和政府要求的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各种预防药、预防针,我们都按照规定和规程执行和接种,圆满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各种防病任务;我们注重医疗安全,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医疗纠纷”。

四、自种自制中草药:解决缺药少药难关。

“经费原因,药品奇缺,我们按照毛主席、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挥一把草、一根针的作用,种植中药材,发动大量采集野生中药材,自制各种中药材,解决了缺乏药材的难关,用于医疗站治病,用于群众疾病预防,我们村,传染病及其少见。”秦天兵、胡再辉高兴地说到。

当时,药品稀缺,他们的医药箱中往往只有汞水、碘酒、一只针筒、几块纱布与西医相关的东西,他们自己动手,大力依靠中医中药,开创性的使用草药加针灸,凭着手里的银针和草药,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

五、“我们药费、诊费、各种收费,都是控制在最低利润”。

“我们的药费、诊费、各种收费,都是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下,且控制在最低利润,我们没有把看病当挣钱”,“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我们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看到有的病人家庭困难,能减免的,我们都尽量减免了。”秦天兵、胡再辉的情况,我们从周边群众得到证实。

六、二只破旧的木药箱:见证54年的风雨,诉说艰难沧桑。

在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没有固定的工资,只是每月拿大队补贴和生产队记工分。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全家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还得看病,还得出诊。尽管艰苦,他们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立即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54年来,他们至今仍然在使用的二只破旧黑木药箱,是最好的见证。

七、成功抢救“坐生”危重难产,母子平安,男孩现成才。

1978年,长河扁村毛盛于37岁的老婆蒋大群生小孩,发作两天未产,是最危险的“坐胎”(即:待出生的小孩屁股朝下),当时是深夜,没有公路,无法转院去上级医院抢救,两条性命,一个家庭,情况非常危急,经他俩多方请教有经验的接生员,想尽千方百计,终于成功产下差点窒息的男婴,全力抢救,母子平安,“母子俩的命是秦医生胡医生救的,不然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太感谢了。”产妇家人几十年来感激不尽的说。当年的男婴现已吉林某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国家栋梁。54年来,类似的一件件事例太多太多。

八、悉心治愈县医院不愈的溺水后站立不起的男孩。

1983年,垭口村蒲国亨之子蒲开平14岁,长期河中洗澡后,一直长期站立不起,经过县医院几个月长期住院治疗无效,县医院建议转重庆中医院治疗,家里穷,根本无钱转重庆,回村后找到秦天兵、胡再辉用中医中药等多种方法,全部治愈,现在该人身体健康,见到后总还是感激不尽。

九、2人相守承诺终身为群众治病的秘诀:互信,互学,沟通,理解。

“我们2人相守54年来不离不弃的秘诀:互信,互学,沟通,理解,互帮互助,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买药等投资,我们各除一半,我不能坐车,买药由胡再辉去。开支、收入,我们都互相信任。54年来,我们以卫生室为家,以兄弟手足般情谊支撑着这个‘家’,团结奋进,有福共亨,有难同当,人家开玩笑说,比两弟兄还好,比两口子还长,好多两弟兄不如你们,好多两口子都达不到相守一辈子!”

十、仁心,守护周围乡村的千家万户一辈子!

秦天兵高高瘦瘦、斯文儒雅、文质彬彬,胡再辉弥勒大佛、和蔼可亲、慈眉善眼,他们服务态度又特别的好,他们都对病人,面带微笑,话语温柔,细心诊断医治。他们平易近人,和谐可亲,医德高尚,村民喜欢,小孩不怕,村民都称他们为活菩萨,深得群众信任、肯定、尊敬。“54年来,对妇女儿童宣传保健知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上门给儿童接种疫苗,多年来未发生传染病流行。宣传孕产妇保健知识,开展妇产助产工作。计划生育前,生的小孩多,小孩的病也特别多,发烧咳嗽感冒多”。

他们常背着木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走家串户发药,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医者仁心,“仁心”最重要,秦天兵、胡再辉医生始终站在患者角度,保持着与病人的同理心。在他心里,患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哪怕只有一丝治愈的可能,也不能放弃,作为患者唯一可依靠的人,在给患者带来希望时,就是他当医生最高兴之时。54年里不分白日黑夜、晴天雨天、打霜落雪,只要有呼必应,不分贫贱与富贵,有钱无钱。他俩步履不停地穿梭在村卫生室、患者家中、上山下乡,为患者带去健康的希望。不断提高充实医学理论知识,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以便于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与病人救治成功率;他们还着力于卫生室建设,保护村民和周边村民的健康。他们说:“这条路很艰辛,我们坚持守住了,我们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有着今天的很多医生无法比拟、很难保持54年的高度热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用一辈子的心在践行毛主席制定的医疗方针“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医疗卫生工作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虽然他们没有高超的技术,但他们用终身的行动和时间回答毛主席“6.26讲话”第二个核心问题:“医疗卫生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服务少数人的‘高精尖’道路?还是服务大多数人的常见病基础研究道路?”他们出门巡诊、上门治病,他们迈着沾满泥巴的双脚走家串户,满足了周边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他们是不脱产的白衣战士,他们的心永远和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在一起!他们有一颗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天使般的心,是活着的白求恩、雷锋!他们不仅诊断治病,更指导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卫生运动、心理疏导—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永远需要的上医!

秦天兵、胡再辉在行医的54年里,从开始他们的医药箱中只有汞水、碘酒、阿司匹林三样,但通过大力依靠中医中药,开创性的使用草药加针灸,拿着手里的那一根银针和那一把草药,仅凭这一对互唯一的医生,实现了大队医疗合作社保存至今,这是全国不多见的奇迹,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54年前的学医初心。

他们努力学习和实践,通过考试获得乡村医生职称;他们的付出,获县上多次表彰,参加县先进代表大会,获县最美乡村医生光荣称号。

今天,这一对75岁的秦天兵、72岁的胡再辉年轻老人,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终身互信守护村卫生室,终身守护周围乡村的千家万户父老乡亲的健康!这二只54年来的木药箱,带子不知换个多少条,木箱内外,被晨雾晚霜浸润,被太阳暴晒,被雨水浇灌,被汗水浸透,被心血呵护,被岁月打磨,油漆斑驳,颜色黢黑,早已看不出木头本色,箱盖已经全部破裂,是最好的说明和见证!

(作者:《西南文化报》总编辑夏先锋,天平镇卫生院副院长李建明,开窍堂中医馆创始人粟勇,骨一生理疗全国连锁公司邓文宗、廖聪,四川省玉阶文化基金会廖运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3-05-01/8151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5-02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