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西安事变背后的策划者是谁?张学良口述:是共产党员王炳南

王炳南于1908年出生在陕西咸阳乾县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王宝珊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

王宝珊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在杨虎城部任职,与杨虎城私交甚密。

年少时期,王炳南受到父亲的熏陶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经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领导了多起农民运动。

1927年,王炳南在中共陕甘区委的安排下,进入国民党西安市宣传部门。不久之后,由于父亲和杨虎城之间的私人交情,他在杨将军的资助下出国留学,并在留学期间认识了来自德国的妻子安娜。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考虑到联合杨虎城抗日已迫在眉睫,通知王炳南回国,负责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

王炳南19364月初回到西安,开诚布公地向杨虎城说明了自己回国的使命,还深入分析了当下的国际局势。

此时的杨虎城已和陕北红军有了来往,王炳南的归国,使他联共抗日的决心更加坚定,甚至直接让王炳南住在自己的公馆里。

image002.jpg

在此期间,杨还在西安会见了斯诺、爱泼斯坦、贝特兰等国际友人,每次都由王炳南负责牵线安排,他的妻子安娜则担任翻译工作。

193611月,蒋介石抵达洛阳,指挥剿共行动。

张学良也赶到洛阳,再次劝谏蒋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释放上海救国会七君子

无奈蒋介石顽固不化,多次表态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张学良为此十分生气,甚至直指蒋如此专制,和袁世凯、张宗昌之流有什么分别

双方不欢而散。

张学良绝望地回到西安,和杨虎城商量如何才能逼蒋抗日,停止内战。

在一次谈话中,杨虎城说道:我那些小家伙们有一个计策,等待蒋委员长来西安时,我们不使他离去,我们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时,张、杨二人已经有了发动兵变、武力扣蒋的念头,西安事变的计划初步成形。

然而杨虎城出生贫寒、读书不多,张学良认为像他这样的草莽英雄,不大可能说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历史典故。

那么这个计划最初是谁提出来的呢?

在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录里,张学良揭晓了这个疑惑。

事实上,在1936年之时,杨虎城身边围绕着不少共产党员,除王炳南外,还有王菊人、申伯纯、宋绮云等人。

这些人显然就是杨此前谈话中提到的那些小家伙们,他们在幕后推动杨虎城策划了兵变。

而张学良在1957年所写《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特别提到了王炳南:他是杨虎城的秘书……杨虎城很听他的话。

从张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西安事变的爆发,王炳南功不可没。

在蒋介石被扣押后,杨虎城本来是坚决不同意释放蒋介石的。毕竟一旦放虎归山,自己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

心乱如麻的他一度向王炳南发过脾气。

王炳南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周恩来。他说:“杨将军认为蒋介石从背叛大革命以来的行动,充分暴露了此人说话不算数、翻脸不认人的本质。他对蒋的警惕性很高,关于放蒋问题,杨将军没有思想准备。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地位平等的两个政党,可战可和,而杨将军是蒋的部下,如果轻易放蒋,蒋一旦翻脸,他的处境就与共产党有所不同了。

周恩来为了顾全大局,多次劝说杨虎城以家国大义为重。最后,杨将军才接受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事变发生后,周恩来有一次看望杨虎城之时,特别交待王炳南设立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充分发动群众,团结抗日。

他说:你在杨将军身边的工作成绩,党中央很满意。杨将军这里需要你,因此我们希望你继续留在西安。如果人手不够,我可以再从陕北调来。

不久,党中央就派潘自力、方仲如等人到西北民运会担任领导职务,配合王炳南工作。

从此以后,王炳南就以合法、公开的身份,利用自己的人脉力量,对国内外各界人士反复申明事变真相,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

由此可见,在西安事变的全过程中,王炳南多方周旋,担任周恩来、杨虎城、张学良之间的牵线人,频繁地活动在三方面之间,传达信息,处理问题,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劳心劳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共代表团从西安回到延安不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寄来亲笔书信,对王炳南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予以高度表扬。

全面抗战开始后,王炳南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外宣传小组负责人,受周恩来的直接领导。

为了打破当时国民党一党包办外交的局面,他按照周恩来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指示,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热情联络各国大使馆、军事代表团联系,上下打点关系。

王炳南擅长交际,和美国驻华使馆的史迪威将军、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校、美国总领事等人都有不错的交情,和一大批外国记者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抗战争取到了不少援助物资,其中包括盘尼西林等最为稀缺的药品。

周恩来曾给其写信,高度赞扬他前途将无限量发展,并对外公开表示他不仅我的左右手,他还是我的耳朵和嘴巴呢!

新中国成立后,王炳南协助周总理筹备创建外交部,陪同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先后率团访问过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人民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2-11-28/7885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11-29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