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有关郭沫若的是非争议,有多少是误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泼污水?

说起鲁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他的《纳喊》、《狂人日记》、《朝花夕拾》,早已家喻户晓,人们对于他的印象是永远保持激情,正义,怒质的形象,鲜少有负面看法,可是同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郭沫若的评价却多为不客观的,关于他的是非争议,有多少是误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泼污水了?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蜀中文豪,泰山北斗,鲁迅以后第一人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集众多声誉于一身,更是被称为"鲁迅之后第一人",这位四川大才,40来岁便被同辈称为"郭老",可见其在文坛的影响力与地位。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你会发现怎么都绕不开郭沫若,因为他早己是中国文化界地标性人物,即使他死后40余年,尽管人们批斗,误解他,甚至是己然到了大众攻讦对象,文人同行围剿重心,以至于更多的人根本不关心他是谁,他做了什么,只是一味跟风,图个爽快,毕竟能痛骂"大师"的机会可不多,但矛盾的是人们批斗他的时候,却又不得不用他的学术理论和成果。

一个人在获得巨大成就后,难免会引来他人无端议论,可关于郭沫若的议论却是场风暴,经久不息,夹杂着太多的不公与委屈,作家王小波当年感叹,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点评真是一针见血,观察独具睿智,郭鼎堂最大的不幸,不正是其生前悲剧的遇上了疯狂岁月,不得己乃至违心,死后还要遭受无端谩骂么?

大师身后,有多少评价,是客观的

郭沫若有不世之才,这位四川来的大文豪,出名很早,被同辈乃至前辈都尊其为郭老1941年,郭沫若50大寿,社会各界赠送如椽巨笔,显赫一时,惹人羡慕,可那知世事无常。

时移世异,如今大多数人对这位文学宗主,多为研究其"性恶"而加以关注的,或加以鞭挞的,甚至形成了一种潮流,痛贬郭沫若,被视为绝对的"政治正确",乃至"文化热点"。这股文化潮流,叫"郭沫若现象"

可在我看来,当年的种种议论与评价个中又有多少是客观的呢,那些吃瓜群众又有多少不是图一时口快,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痛快""解气"呢,甚至有一种凌迟现场模拟的感觉呢。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豪,一宗文案,社会提出反思,是合理且正确的,可关键是,对郭沫若其人,太多辱骂,或不符合事实,或脱离语境,或诛求过甚,或欲加之罪,总之只要关于郭沫若的无论对错如何,也无论符不符合,全部都是错的,一个人只要被人厌恶,无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真是如此,可我想说同为人谁能保证其完善如斯,孔子都无法保证吧,圣人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被人用来顶礼膜拜吧。

关于郭沫若的争议,大抵是聚焦在一个极其模糊的"人品争议"上的,时人不惜罗列郭老的各种丑行秽事,喋喋不休,痛加鞭挞甚至于深恶痛绝。其时郭沫若的学问如何,成就怎样,已经不是人们评论的话题了。

争议风云,皆由后人评

其实郭老就人品而言,确实难称完人,是有些许遗憾的值得检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人为己的同时,他是有一颗达则天下的大儒之心的。他不是一个小人,更非一介投机分子,他手上没有沾血,也并没有为恶,他只是迫于无奈,对世事加以点缀或是敷衍,季羡林说迷乱时代,"找不出几个干净的人,手上不沾血便可以称为圣人了。"当谈及郭沫若时,也尽是感激之词的。

1948年,郭沫若政治倾向尽管颇受质疑,可是在最后他缺席了首届"中研院"院士,可见他的政治立场,其实就这点来看郭老并非十足的恶人。晚年的他给人的印象也是一幅"忠厚长者"的形象,这样一位憨厚耿直的老人,被人评为大奸大恶之人的话,我实在不明白还有多少人可以被人称为善人了。

郭沫若之所以遭人无端辱骂,生造是非,其实是和他的为人有关的。郭老为人是有种悲剧色彩的,性格也缺乏刚健,对一些事的立场上意志不坚,往往做出不符己意的违心之意,对当时文人知识分子确实起了一定误导作用,这一点上无需曲为之讳,无需洗白。

越出色越要背负争议

如果郭老只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那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的上是十分完美的,但可惜的不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亦不甘于普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郭老偷潜回国,极积抗战,更是写下了《归国杂鸣》,"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本该在日本衣食无忧,他却抛家弃子只为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其诗亦写尽志土的辛酸。

可后来却被人评为抛家弃子,只为回国享高官俸禄,如此评论之人真的是让人无比厌恶的,当时国内抗战,郭老虽投身于国民党但他却心系祖国的,尽管写了一些粉饰之词,可也不能否认他对抗战的支持的,只是当对一个人的评价联系到时代与个人利益时,这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毕竟人人为己才是正道,至于是非公道自有后人评论。

晚年的郭老大抵是知晓自己的命运的,他深居简出,鲜少过问外面的事,他曾对人说,我一生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只是人如浮萍,如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自由随心,实在是太过为难了,真正脱离社会而独处的人是鲜少,不可能的,"如今,有人捧我为中国的歌德,这实际是在骂我,在打我的耳光"

实际是对自己命运的深入理解和点评,人活到如此境界,活成这样,大抵己是活的通透,豁达了。至于他的身前自有后人点评,后人的点评也由后人去点评。

晚年郭沫若那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暗角,可能是相当痛苦的,但他己无力去改变什么了,或许他也不需要去改变什么,因为他本来无错,又何必刻意执着,纠正些什么呢,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黑白曲直也自有后人去看,愿郭老天堂静好,能够安心度日,至于对你的评价我相信会越来越公正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2-11-19/7869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11-20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