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来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临行前他改写了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激动难以自抑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东山高等小学原为东山书院随着清末教育制度的革新而改为新式学堂。同旧式私塾相比东山高等小学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设有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学校新设了藏书楼里面收藏大量中外书籍和新潮报刊这是毛泽东接触图书馆的开始。

毛泽东读得最多的是中外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籍他对外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世界英雄豪杰传》中所记载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故事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毛泽东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字。他的表哥文咏昌曾借给他一套《新民丛报》合订本他反复阅读一些重要文章能背出来还写下许多批注。

“极有价值”的半年自修

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在此期间国文教师柳潜借给毛泽东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他读得非常认真。学校课程有限加上校规刻板半年后毛泽东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从学校退了学并且制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图书馆去看书。

湖南图书馆创立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用“图书馆”命名的省立公共图书馆。当时毛泽东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三里地到位于浏阳门外定王台的图书馆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在回忆中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他已等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

他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传统的经史子集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和文学著作无所不读。不过他的主要精力还是用来研读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哲学和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严复翻译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师打好文化基础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当时学校条件较差没有阅览室和图书杂志毛泽东每天必到学校里悬挂当天报纸的地方看几十分钟周末常到湖南图书馆看书到朋友处借书。

第二年春天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一师图书馆藏书丰富对师生开放借阅时间不限报刊开架阅览。毛泽东阅读的书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无不涉猎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都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来到长沙以后毛泽东就养成了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阅读得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他从来没有中断过购书费用占了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支出。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包括学费在内他一共花了160元其中三分之一用来购买报纸。此外他还时常在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常说的一句话毛泽东非常推崇这种读书方法。毛泽东在一师时积攒了许多读书笔记后来送回韶山存放。1929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报和信札一起烧掉了。他幼年时的塾师冒险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幸存的这个笔记本包括手抄的《离骚》《九歌》和70多页《讲堂录》是毛泽东1913年10月至12月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

北京之行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两次前往北京。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斯诺谈话回忆起这段经历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陈独秀对于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8月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萧子升、李维汉、罗章龙、熊光楚等24名青年联袂北上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

要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又要满足读书求知的欲望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的介绍认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安排下他当了北大图书馆的一名书记。在北大图书馆毛泽东每天的工作除了打扫之外就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15种中外报纸。

此后毛泽东第二次来京他利用北大图书馆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毛泽东后来多次回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所说的三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和柯卡普著、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第一次看了这三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在长沙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

1920年7月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同易礼容等创办旨在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文化书社。文化书社采用书店和图书馆合一的方式经营运作既出售书籍又设有阅览所。这一经营模式对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1年8月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长沙后不久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自修大学以自学方式为主所以极为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学校采用收旧、购新、寄存等办法丰富馆藏所藏书刊分为经、史、子、集、哲学、社会学、文学、科学、教育、政法、经济、美术、外国文、历史、工商、杂著、地图、杂志等18类特别是想方设法收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刊以此开阔青年视野、活跃自修学员的思想。

比起文化书社阅览所自修大学图书馆藏书要多得多但是这个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限于学友因此不能算是公共图书馆。1922年毛泽东又在长沙都正街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图书馆的一楼为普通的阅览厅二楼为秘密阅览室藏有《西洋伦理学史》《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等书籍以及《劳动界》《新青年》《新教育》《先驱》《赤光》《时事新报》等进步书刊。图书馆一时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既是毛泽东的良师益友又是他推动革命事业的一个阵地。可以说从青年时代开始毛泽东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种缘分也伴随他的一生。

(作者为国家图书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6-08-12/394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8-13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