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抬高张灵甫改变不了国军的窝囊相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议论忽然多了起来。有人把他抬的很高,有人对此予以反驳。对于张灵甫其人,笔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时代产物,产生在国民党发端发展的时代,还没等国民党时代结束就先自凋零了,他的命运不过是是国民党命运的一个先兆。现在,有人却将其说的神乎其神,什么“铁军”、“名将”之类,对此笔者不想多说什么,这里只是想强调一点,无论怎样抬高张灵甫,也改变不了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窝囊相。

  不错,国民党军队是坚持了八年抗战,最后迎来了胜利,表面上看,国军是胜利之师,但实际上,了解一点抗战史的人都知道,整个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而言,实在是窝囊到家了。

  其一,丧师失地,败绩连连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国民党军队总体实力也不如日军,但像国民党那样一败涂地,则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国民党的许多大败仗还是在兵力数量居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打的,如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不但以数量居优势的兵力打了大败仗,而且迭失名城,首都南京丢了,迁都武汉,武汉丢了,迁都重庆,一路上被日军追着打,几无还手之力。纵观整个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八年几乎是一直被日军压着打,直到日军投降,中国战场上日军都始终占据明显的优势,拥有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权,以至于直到今天日本承认败给美国、英国、苏联,就是不承认败给中国。说国军有什么抗日铁军,什么让日军闻风丧胆,这牛吹得也太离谱了。说实话,在二战中,中国战场最大的战略贡献就是对日本国力军力的消耗,中国以其巨大的体量块头成为日本战略上的一个大泥潭,至于战场上的战绩,共军有一个游击战可以歌颂,国军则两手空空,着实可怜。

  其二,没有赢得对手的起码尊敬

  日本军阀历来以狂妄著称,但客观地说,日本武士道历来敬重强者,在战场上越是把他们打得狠,他们就越尊敬。而八年抗战下来,国军在日本人那里赢来的是蔑视而不是尊敬。1938年以后,国民党军队消极避战、士气低落,更让日本人打心眼里瞧不起。数量庞大国军经常被一小股日军击溃,日军曾创造过一个大队追击汤恩伯一个集团军惊人记录,以至于日本干脆发布了一个“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如此藐视对手与敌人,堪称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事。事实上国民政府及国军也的确窝囊,侵华日军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号称要全民焦土抗战,但却始终没有对日宣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感到有底气了,有美国这样的盟友了,才煞有介事地对日宣战。就这点胆量、勇气,可谓丢尽了祖宗的颜面。

  其三,并非愈战愈强、愈战愈勇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国军的总体素质没有多大的提高。作为一支军队,其战略战术、作风士气始终没有多大改观,除了由美国武装并指挥的少数国军在缅甸实施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进攻外,整个中国战场并没有出现令人心潮澎湃的战略大反攻,非但如此,在盟军其它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中国的正面战场却是一场空前的大败。1944年,日本发动大陆交通线战役,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国正面战场就丧失了大片国土、大批城市和几十万军队,更悲剧的是,据守河南的汤恩伯部的十几万部队并非被日军所消灭,而是被拿着锄头的中国老百姓给缴了械。国军及国民政府的腐朽、无能由此闻名全球,以至于把史迪威将军气得要把美国援助的武器交给共产党。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大城市没有哪个是国军苦战夺回的,要么是日军主动放弃,要么是胜利后的“接受”,如此而已。

  也许,正因为国军是这样一支糟糕的军队,所以在随后发生的内战中,仅仅三年就被对手打得稀里哗啦,这其中也包括“铁军”、“虎将”张灵甫。

  所以,国民党及国军的抗战,尽管其中不乏将士的浴血苦战,比如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等,但总体而言是相当窝囊的,胜利得来之惨,连国民党包括蒋介石在内都称这场战争是“惨胜”。这样的说法倒不实客观公允,国军到底怎样,可以从一个事例见诸一斑。台湾光复后,国府派军队接受,台湾人民满怀喜悦地迎接,以为这将是一支多么雄壮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结果见面一看,军容不整,纪律松弛,简直没法与日军相比,令台湾上下失望之极,这支军队到台北没几天就与当地居民发生激烈的矛盾,最终酿成了“二二八事变”这一惨剧。

  张灵甫就是这支军队里的一员,他可能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但这无改于这支军队总体上的窝囊,所以还是不要将其抬得太高为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5-01-30/3002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30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