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共产党的整体主义思想

  编者按:《党外人士看党的伟大》,是2013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理纯致力于公益性社会活动,是“走进崇高”沙漠绿化发起人,先后动员近两千名志愿者为浑善达克沙漠和张北地区义务植树100万株。作为一位党外人士,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有其独特的视角,值得一读。本网从今天起择其精华部分予以连载,敬祈网友关注。

  第四章 共产党的整体主义思想

  令人敬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从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开始渡过江西的于都河开始计算,中央红军终于在一年零两天之后的1935年10月19日抵达了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在惊心动魄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期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同时红军还要同自然斗、同内部分裂思想斗。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长征中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斯诺认为,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长时间保持每天行军71华里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肝胆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它那传奇式的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整体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这种精神激励着共产党后人们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举世无双,共产党人在长征过程中的坚定无畏是一条永远铭刻在人类军事史上的绚丽碑文。

  长征中红军将士的无私勇敢

  可以说,经历了长征的磨难,就会对生命之花产生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更在长征过程中一次次生死考验的碰撞下转化为一种无畏的信念。长征过程中,留下了太多太多勇者的故事。湘江战役中面对强敌,红一方面军2 师5 团尖峰岭阵地失守,5团政委易荡平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他用警卫员的枪向自己的头颅扣动了扳机;在长征的战斗中副连长陈敬群被敌人炮弹炸断了腿,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自己悲壮地拉响了手榴弹;有多少红军将士为了营救战友被陷入草地中的滚滚沼泽……兴国县在1928年苏维埃革命运动开始的时候有23万人口,到1934年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人口锐减到不足15万,参加红军走的约8万,绝大多数战死了。有人统计,仅长征中,有名有姓牺牲的兴国籍战士有23000多人,没名没姓的牺牲者更是难以计数。

  很多红军将士勇敢地在长征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他们的生命较一般人缩短了几十年,但他们成为了那天上耀眼的恒星,给后面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为了整体敢于牺牲的榜样,并让后人永远崇拜和仰慕,他们永远是共产党的军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胜利了,但是红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候的8万6千人在部队到达吴起镇的时候仅余6000多人,但留下的都是身经百战、历经严峻生死考验的勇者。他们在党的逆境之中仍然顽强追随组织,那是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整体(组织)才有力量,人离开自己所属的整体无法生存”的道理。我们说,正是因为对整体力量的信念才使他们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更加忠诚、坚定,并产生出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否则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长征艰苦卓绝的长时间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人们将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成为:“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载体是这些经过长征并百折不屈的勇士们,无疑这些人是宝贵的财富,通过他们,共产党有了更加不同的党风。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剩下的最大的资本不是军队的数量和装备,而是围绕在人们信赖的领袖身边的忠诚团队。

  延安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同义词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3个月之后的1937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毛泽东首住凤凰山麓之后,迁到延安的杨家岭和枣园。直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陕北吴堡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延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

  西安事变之后,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展开,延安来了很多国民党观察员和国际记者,正如毛泽东谈到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十个没有”一样,他们发现在延安的很多方面同蒋管区完全不同,在延安真是“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人们说,这种不同来自于一种独特的“延安精神”。正是这种不一样吸引了无数青年学子主动前往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实际上,作为共产党的精神,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具有完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延安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同义词。

  延安共产党人不为个人而为整体

  延安时期记录了很多国际人士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如美国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认为在延安有很多方面不可思议,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延安人对金钱不感兴趣;其次是延安没有人开口要外界的援助,很多物质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进行生产。国际友人约翰•高林认为:在延安充满的是一种团结友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著名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阐述当年延安的不同时强调:在延安有完全不同的严格要求自我的伦理和价值观,其中包括,为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观念;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勤俭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自我约束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本质上是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的……

  莫里斯教授从精神和伦理方面阐述的延安人的价值观很有见地,只是他错用了一个词——“平均主义”。延安的共产党人并非是因为平均才感到满足,而是甘于自我不断地奉献,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延安共产党人的心目中没有“自我”这两个字,他们奋斗奉献的方向是为了整个集体。延安精神的本质在于“一心为公”,换个词说就是“整体主义”。

  领袖、党、群众的整体结构组织

  无论是当时江西瑞金的苏维埃中国,还是当今共产党中国,国家的构成一定是分为三部分,即中心的领袖,周围是按照级别不同围绕在领袖身边的党的成员,再外围的就是党可以影响到的各方群众。我们说,一个组织起来的国家就像是一部充满巨大力量的大机器,每个人在这部机器里面都承担自己的一些职能,如有些人就构成这部机器的能源系统,而另外一些人则构成润滑系统等等。在这部大机器里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零件,这些零件有些在运转,有些在备用,聚集在一起则构成了整体的力量。在这部机器里面起到作用的零件会受到周围的尊重,而离开了这部大机器,那些专用的零件即使个头再大都会显得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何使这部机器更加增大马力,如何使这部机器更加披荆斩棘的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主义”。正是因为这个整体是由领袖、党、群众这三部分构成的,因此整体主义一定包括领袖观、党风观、群众观三方面。

  从周恩来和博古的一番话体会领袖观

  遵义会议之后,在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村周恩来同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博古进行了一番深谈,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领袖资格的看法。

  周恩来对博古说:“从内心讲,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都不合适做领袖或主帅”;“这次会议上大家不愿意看到我离开军队,我有自知之明,较不适合当统帅。历史注定要扶持一个真正的统帅上台,在不久的将来我肯定会让贤的。”在谈到拥戴毛泽东作为领袖时周恩来的评价是:“1927年老毛上罗宵山中段时,才几百人的队伍,占据了两个小山村,一年光景就发展到几千……”;“老毛应用‘十六字诀’的用兵方法,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结果仗仗打得得心应手,每仗全胜……”;“在黎平我排除了李德,因为我深信以老毛的才能,一定能率领中央红军走出困境,希望你能支持我,抛弃和老毛的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这个大局。”

  我们从这番对话中可以体会到那明确的整体主义思想。也为曾经拥有三大苏区的领导权和三大方面军的指挥权的周恩来的无私风采所折服。

  毛泽东在延安人心中的崇高威望

  应该说,领袖是整体的中心,是人民群众团结的中心,更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的化身。在国家这部大机器里面,任何零件都可以被替代,惟有领袖不能轻易被替代。人们不容易去轻易相信一位领袖,因为作为领袖要有不同的资格,这份资格不是一般人就能够拥有的,只有这份不一样的资格才能产生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在陈云刚刚进入苏区的时候就发现了毛泽东的崇高威望,那时很多人自发地以毛泽东为领袖,说话办事愿意听从领袖指示。当毛泽东离开军事领导岗位之后,红军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而当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走向军事领导岗位后,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有重新走向了胜利。应该说,当时人们对毛泽东的拥戴正是从实际斗争中体验得到的,正是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使共产党人深刻地体验到领袖和自我之间命运一致、血肉相连的整体关系。

  这样的领袖威望来自于人们的真心,并伴随着以后的不断胜利而越加巩固。

  站在整体角度考虑问题的延安党风

  任何一个独立的政党都是以思想和信念的共同性为基础,以领袖为中心,在组织上、思想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骨干力量。共产党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党的方针,并非就是领袖的个人意志,而是领袖站在整体角度代表的党整体的意志。领袖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组织的向心力和关键时刻的舵手,要是单纯依靠领袖的个人之力来做所有的工作,那真是把领袖累死也不可能将国家这部机器推动,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岗位尽职尽责的整体意识。

  不论是革命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还是认真细致的整风运动;不论是解放区军民粉碎日寇的扫荡、清乡的英勇斗争,还是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摩擦阴谋;不论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还是打败美蒋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我们都可以看到延安共产党人的特点就是为了整体而坚决执行命令,不惜赴汤蹈火;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党风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而是在建立、加强和发展党的整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体现整体主义的共产党群众路线

  大家对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定不会陌生,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最能够突出体现走群众路线的意义,群众路线也被誉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历史悠久,早在1929年9月28日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就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当时的共产党根据地,党是围绕领袖周围的核心部队,但党员在数量上只是群众的一小部分;如果党不是为整体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就会离开人民,甚至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如果那样党的一切努力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还会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要通过社会整体的力量推动整体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直至之后的全面胜利,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人们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强调了共产党针对群众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体现的就是共产党的整体主义中的群众观的一份思考。

  统一战线是共产党群众观的又一体现

  谈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除去群众路线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共产党的统一战线。

  延安时期是各种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共产党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共同对付敌人的挑战。在社会上除了人民群众之外,在敌占区还存在可以合作的其他社团组织,同时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尽管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有足够的影响力,如何团结这些社团组织和社会贤达无疑是摆在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共产党“大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1939年1月党中央正式成立了统一战线部,统一战线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加强与党外各方人士的团结,为民族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

  为了进一步表示对党外知名人士的尊重,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胸怀之举是请部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进入整体的领导核心,并非仅仅是将其团结在党的外围,甚至使部分著名党外人士的权利高于党组织中的部分成员,这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同的做法,无疑充分达到了团结一体的目的。

  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将群众和非党人士团结得紧紧的,带给整体更加强劲的力量。

  再看延安的整体主义体现

  整体不是集体,整体主义不是集体主义,整体是领袖、党、群众的统一体,集体主义的对象可能只是一个小集体,从而变为了一种狭隘的集体主义,而整体主义针对的则是一个尽可能大的一个集体。在延安,整体主义的对象应该是边区的所有人民和边区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人们说,当年延安的共产党干部就是同国民党人不一样。据一位老领导的回忆:“那时的干部,不分昼夜地工作,没有上下班制度,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官、不为老婆孩子与小家庭,大家都一心为党,一心为公、一心为革命。谁都抢着要多干工作,谁都争着到敌人后方去工作。”实际上这些表现都是共产党人整体主义思想的客观体现,整体主义使整个延安这部机器像一个人一样运作了起来。

  正是因为站在整体角度的无私思考,延安共产党人对领袖忠诚(领袖观);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可以为整体付出自己的生命(党风观);为群众所想,充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群众观)。

  延安培养了一批批新人

  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要造就一批人,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践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毛泽东的这番话很清楚就是要造就一批忠诚的、为整体而不是为自己拼搏的一代新人,这些新人的“新”体现在思想的“新”。

  正是这批新人的协同努力,延安这台大机器更加飞速地转动了,这种巨大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对敌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在经济生产建设方面也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在人们的无私努力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大生产运动,将南泥湾变为了良田获得了大丰收,解决了关键的粮食供给问题。延安的整体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可以操作并且见之于实践的,当时延安成长的一批无私新人就是证明。

  共产党与国民党仿佛相同的整体组织架构

  有人说,共产党根据地的整体结构是领袖、党、群众,那难道在蒋管区不是这样的结构吗?我们说,在表面上蒋管区同红色根据地的结构是一样的,但尽管架构相同,但却具有完全不一样的领袖观、党风观、群众观。在国民党军队中,蒋介石这位一手拿大洋,一手拿宝剑的领袖如果一旦摆不平就有可能被手下军阀倒戈;追求金钱,充满个体思想的国民党,党风一定是小集体党风,也不可能培养众多的无私勇士;在群众观上,为绝大多数人民服务的土地革命国民党都搞不成,其与群众的关系更是可想而知了。共产党延安是整体主义,表现为无私勇敢,纪律严明,而国民党蒋管区却是个体主义,表现就是不会尽职尽责,自己只管自己,一旦遇到强敌便是兵败如山倒。

  延安是一部整体大机器,国民党只是将一群小机器放到了一个大麻袋里面,尽管当时看起来个头比共产党大几十倍,但打开麻袋之后里面全部都是小家伙,根本比不上延安的整体力量,之后的延安将这些小东西一点一点全部消灭干净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4-21/2573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4-23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整体主义思想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