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让历史告诉未来--评电视专题片《伟大的抗美援朝》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推出的六集专题片《伟大的抗美援朝》,是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深刻感染力的佳作。作品尊重历史却不乏艺术灵动,饱含深情却不着意煽情,而是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宏观的把握和谨严的判断,回望60年前那段风霜血雨、回肠荡气的历史时光,在捡拾尘封的集体记忆、缅怀英烈丰功伟绩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启迪与警示。

  首先,编导一改历史纪录片堆砌资料的痼疾,精心调度抗美援朝战争浩如烟海的史料,钩沉发微,条分缕析,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本真。作品较好地保持了该栏目“揭开尘封档案,还原事实真相”的文化品格,一如既往地把观点权威、事实精确作为栏目运作的基本追求。第一集《抉择》,从美国对新中国展开的(“三把刀”式的)战略包围到中国东北边防军的成立,从朝鲜战火即将燃烧至鸭绿江到中国政府唇齿相依的现实考量,从金日成将军发出救援信到中苏两国的不同回应,从国庆当天中央政治局不作记录但分歧明显的局势研判到彭德怀进京数日心理上的巨大波澜,从周恩来专程向斯大林面陈,再到通过印度捎给美国政府通牒式的口信,从毛泽东一天之内起草“出兵”“暂不出兵”两封电报的痛苦权衡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心的最后下定,在一桩桩事实的陈述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断中,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战争酝酿初期的扑朔迷离、一波三折,足见中央高层在受尽煎熬的18天里,做出最终决策是何等的艰难!或许没有谁能比那一群刚从硝烟中走出,面临着国家百废待兴繁重任务的中国领导人更渴望和平,但无可奈何的选择却又不得不做!这就是当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抗美援朝的真实始末。在接下来的两集《较量》和《英雄》中,编导同样直面战争的残酷,不回避中国军队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巨大悬殊,把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装备不对等、机动能力差、后勤补给不足等巨大困难摆在观众面前,让受众真切感受志愿军战士所承受的难以置信的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尤其是客观呈现了狐狸般狡猾的对手、联军最高司令李奇微对我军“月夜攻势”“礼拜攻势”短板的准确分析以及“绞杀”我军的战术,给志愿军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让我们对“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役的惨烈有了透彻的认识,对那条舍生忘死建立起来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对整个战争的艰苦卓绝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最终对那些视死如归、勇克强敌、创造人类战争奇迹的先烈们由衷地生发敬意。

  其次,编导视野开阔,匠心别具,在十分宽广的社会背景下解析历史进程,有助于人们对那场战争做出更为准确地把握。系列专题片虽然重在描绘抗美援朝战争,但却用了近半的篇幅讲述战场的后方以及战争的影响,充分显示出主创人员把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环境中考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胆识与情怀。后三集《后盾》《复兴》《和平》,集中展示的是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融合,在刚获解放的中国人民中激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前方战士用血肉之躯同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后方民众受前线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全民动员,踊跃支前。超过千万人的参军报名,560万吨的军用物资的生产与运输,2481架飞机的捐献和9970亿元捐款的入库,等等,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和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把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空前调动起来,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既筑起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坚强后盾,又成为国内经济年超15%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抗美援朝,是中国近百年与外敌交战首次迫使对手坐下谈判并以相对公平的和约结束的一场战争。战争的胜利,戳穿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示了新中国不畏强权、说话算数、敢于担责的气派,捍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积累了以劣势武装战胜现代化装备之敌的宝贵经验,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意志和决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威望。日内瓦会议的初次受邀,万隆会议的出色表现,让新中国从此登上国际舞台,也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赢得了60多年的和平环境。至此,抗美援朝战争的价值和意义已不言自明。

  再者,《档案》采取独特的叙事方式,把历史影像与现场讲述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在场”感,推动了历史专题片拍摄形式的创新。作品突破历史专题片影像加画外音的习惯模式,在调动历史资料方面更加灵活自如,除影像素材之外,不仅加进了大量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幕后采访、实物、海报和战局图示等内容,而且还格外注重特写与细节的渲染与刻画。同时,借助大屏幕的背景影片和舞台道具,搭建了十分逼真的历史场景,把真实的历史呈现与现场的情境再现交互使用,通过幻灯机、放映机、录音机、档案室以及电子沙盘等载体,让主持人在“身临其境”中穿插讲述,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而言,历史不再陌生,情感不再隔膜,仿佛给人以置身历史现场聆听动人故事的感觉,接受起来就更加顺畅自然。

  历史是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回顾过去,审视现在,为的是开创未来。《伟大的抗美援朝》带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如火如荼、充满了苦难与辉煌的烽火岁月,目的不是要铭记仇恨,而是为了唤醒世人,历史就是历史,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极其有害的。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先贤的功绩应该珍惜!当是时,新中国强大的动员能力、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万众一心共赴时艰的民族正气,永远值得怀念!尽管时过境迁,冷战思维和武力干涉的威胁正在减少,但抗美援朝战争所熔铸的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理应成为新时期凝心聚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4月1日《人民日报》)

  链接:让英雄魂归故里浩气长存

  倪光辉

  3月28日,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韩国京畿道坡州回到祖国怀抱,在中国沈阳重新安放,英雄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日前,就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的历史原委、相关工作沿革和迁葬的意义等方面,记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丁伟。

  用生命铸造辉煌

  问:据了解,此次运回中国的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大多是在韩国江原道和京畿道等地发现的。志愿军官兵曾经在这一地区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请谈谈那段历史。

  答:60多年前在朝鲜半岛发生的那场战争原本是朝鲜民族的内部事务。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立即出兵武装干涉,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1950年10月,侵朝美军更是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毅然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次战役,至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1950年12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将战线推进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主要是在三八线以南至北纬37度线以北地区进行的。这三次战役每次双方投入地面作战的总兵力都在50万以上,第五次战役时达到100万。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战争异常激烈,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战争期间,双方出于人道主义,都对阵亡者进行了掩埋。当时,志愿军阵亡烈士,除少数运回国内安葬外,大都直接就地掩埋。朝鲜停战以后,寻找和安葬志愿军阵亡烈士遗骸,是志愿军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4年,朝鲜开城市政府在松岳山修建两个彼此相邻的烈士陵园,分别安葬从敌占区接收运回来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当年9月1日,朝鲜停战双方交接军事人员遗骸的工作开始,朝中方面送交了在朝鲜境内挖掘的“联合国军”军事人员遗骸200具,其中193具是美国人,无法识别国籍的7具。每一位美方军事人员尸体均用防雨布特制的布袋封装。美方也于当日交来以纸袋封装的在韩国境内挖掘的朝中方面军事人员遗骸600具,其中100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9月份双方阵亡人员遗骸的交接中,“联合国军”方面送还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共1万余具。这些遗骸都安葬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内。此后,陆续又发现了少量志愿军烈士遗骸,都通过军事停战委员会移交给朝中方面。

  此次运回国内的43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是多年来由韩方发掘、鉴定并安葬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墓地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

  问: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胜利。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也有10多万志愿军官兵英勇牺牲。战后我们做了哪些善后工作?

  答: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除少数运回国内,安葬在沈阳、丹东的烈士陵园外,绝大多数都安葬在朝鲜。1950年11月25日,在美国空军对大榆洞志愿军指挥所的轰炸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不幸牺牲。有人建议运回国内安葬,彭德怀司令员给周恩来总理发电报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儿子。”周恩来批示:“同意彭的意见。”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志愿军烈士善后工作。1954年5月,志愿军总部专门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中国政府拨出专款,并从国内选派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和雕塑家到朝鲜直接参加陵园的设计和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在朝鲜境内共建起8处中心烈士陵园,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云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价川志愿军烈士陵园、长津湖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除以上8处志愿军烈士陵园外,朝鲜还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座烈士合葬墓,将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于这些烈士合葬墓中。

  与此同时,寻找和挖掘志愿军遗骸工作一直在进行。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志愿军在板门店的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仍有一个代表团,除负责停战协议后的善后事务,还负责协调接收在韩国境内发现、转交的疑似志愿军失踪人员遗骸,参与鉴定,并把志愿军的纪念章、尸骨、标志牌等遗物移送国内。

  继1954年9月朝鲜战争双方阵亡人员遗体交接后,1981年在韩国境内首次发现志愿军遗骸。当年7月23日,美方人员在朝鲜军事分界线南侧的美军营地发现一位志愿军遗骸。在烈士遗骸附近还发现解放华北和解放西北纪念章两枚,私人图章两颗。另外,还发现一些烈士的其它遗物。美方于7月25日向朝中方面交还了烈士的纪念章和图章,于8月7日交还了烈士遗骸和其他遗物。当日,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鲜人民军代表团和开城市行政委员会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隆重安葬仪式。

  1984年,美方人员在朝鲜军事分界线南侧发现5位志愿军遗骸,并分别于11月7日和11月14日将志愿军烈士遗物和遗骸移交给朝鲜军停会朝中方面。1989年,美方人员在韩国境内发现19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同时发现的还有数百件志愿军烈士使用过的各种遗物。5月12日,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安葬仪式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隆重举行。

  对于志愿军遗骸的寻找和挖掘,朝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1989年11月18日,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检寺里的一个高坡上,朝鲜人民军一支部队在非军事区前沿修路施工时,意外发现一枚中国全国政协1951年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章。当他们继续下挖至地下约1米处时,一具零碎的烈士遗骸显露出来。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人员和朝鲜军方前往现场检验后认定,这是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员的遗骸。11月22日,朝鲜方面按照安葬高级指挥员的规格,安排了隆重的吊唁仪式和安葬仪式。

  祖国不会忘记

  问:这些年来,我们是怎样尊重和厚待长眠异国的烈士?

  答:60多年来,祖国和人民从来没忘记长眠异国的亲人们。中国领导人访问朝鲜时,都要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1958年2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访问朝鲜时,到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献了花圈。2000年10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率领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全体成员,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烈士。2009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朝鲜时,与代表团全体成员、中国驻朝使馆工作人员、在朝中资机构、华侨、留学生以及中国青年代表团和艺术团成员等300余人,专程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2013年7月,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访问朝鲜并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时,前往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烈士,敬献花圈。每逢清明节,中国驻朝使馆工作人员、在朝中资机构、华侨、留学生等都前往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

  朝鲜政府和人民,对于长眠在朝鲜国土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墓地关怀备至。每逢重要纪念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都会到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志愿军烈士。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牺牲军人遗骸返还和境外墓地维修等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保护工作。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祖国不会忘记为捍卫人类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儿女。今年3月28日,中国政府以高规格的仪式迎接437位志愿军遗骸回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烈士工作的高度重视。

  尊重和厚待阵亡烈士,是弘扬烈士精神,传承民族气节的重要举措。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为主要内容的烈士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尊重和厚待阵亡烈士,是为了牢记历史,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尊重和厚待阵亡烈士,有利于增强军队的凝聚力。英雄们的高尚品格和动人事迹永远激励着广大官兵,自觉投身到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积极贡献。

  时逢清明时节,我们更加怀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34期,摘自2014年4月3日《人民日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4-21/2572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4-21 关键字:抗美援朝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