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澄清有关张灵甫的几个问题


  第一,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吗?
  现在某些人把张灵甫吹得神乎其神,甚至说成抗日十大名将的第九名,比他的上级名将王耀武还靠前。其实,张灵甫根本不是抗日名将,其抗日战功有人为拔高的地方。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有对较大战功的将领,往往会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提请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勋章。而张灵甫从未获得这两种勋章。有人说他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勋章,这早已被网友考证是假的。黄埔军校网公布的自由勋章获得者名单,里面根本没有张灵甫的名字。
  在张灵甫的生前死后,蒋介石政权虽然对他极力旌扬,却从未说过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国民党军队里的将领们,也不认为张灵甫有多大的抗日战功。1974年香港《春秋》杂志部第406期,发表了国民党方面人员写的《汤恩伯与苏北之战》,文中说:“苏北之战的最高峰,是淮阴地区被国军攻克……就因为这一战,原先无籍籍名的张灵甫一变而为国军中的英雄人物。”可见,在国民党军政人员们的眼里,张灵甫在抗战后仍籍籍无名,是靠打内战而成为“英雄”的。
  目前许多关于张灵甫的抗日神话,都是虚浮夸张甚至编造的东西。这里略举一两例来加以说明:
  按照某些国民党粉丝的说法,张灵甫作为51师153旅305团团长,参加了“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在嘉定作战时“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但历史事实是:国军几个师在嘉定狙击日军,双方进行了40多天的拉锯战,整个战役期间击毙的日军共1200名,何来张灵甫的毙敌800余名之功?对于国民党粉丝更大的噩耗是,张灵甫似乎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51师扩编为2旅4团的甲种师,直到1937年10月才算完成,张灵甫这时才当上305团团长。也就是说在淞沪的嘉定作战时,压根不存在张灵甫这个团。
  许多国民党粉丝宣称:“当年武汉保卫战中,若不是张灵甫提议奇袭张古山,安有国军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万家岭大捷?”但事实是:张古山在万家岭战役中,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共有十个主战场,张古山只是其中之一。这与万家岭地区的地形有关,这里虽不是一马平川,但也没有关隘天险,是些高高低低的小山包,最高峰万家岭只有50米高,张古山的高度更只有30米。万家岭处处都是战场,因而形成了十个主战场。有的高地你打下来,包围圈就缩小一点,不意味着敌人被消灭;反过来敌人将它夺了去,包围圈就扩大一点,不意味着包围圈被撕开。张古山就是这样一个高地。当张古山陷落日军手中时,日军并没有从这里冲出包围;在国军最终夺回张古山后,日军从其他地方炸开一个通道,约有半数兵力逃了出去,谈不上“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所以张古山的得与失,并不是万家岭大捷的决定因素。所谓张灵甫奇袭张古山,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张古山三陷三夺的争夺战,总不能次次都是奇袭,总不能国军靠奇袭,日军也靠奇袭吧?所以无论有没有奇袭,张古山都是可以攻占的。另外,据某些介绍王耀武的资料说,提议奇袭张古山的是王耀武,而不是后来某些人所说的张灵甫。早期的张灵甫因张古山而出名,是因为田汉编剧《德安大捷》。这个戏里面有艺术夸张。比如按照这部戏里的说法,高度只有30米的张古山上,居然有个“鸟兽绝迹的鹰绝崖”,张古山率领突击队攀登悬崖而上。剧中采取这样夸张的说法,原意是振民心、鼓士气,今天却被某些人当成史实。同样,剧里为了歌颂抗战将士,出现了基层军官张灵甫的真名,现在却被看成为张灵甫树碑立传。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田汉当初所没有想到的。
  第二,张灵甫杀妻是杀“共谍”吗?
  这件事本来很清楚:张灵甫在老家枪杀妻子吴海兰,然后若无其事地潜回部队。吴家到处告状上访,一直闹到了宋美龄那里,蒋介石才开始下令抓人。至于杀妻的原因,军内同僚说是怀疑妻子有外遇。近年翻案风起,又说成吴海兰偷拿张灵甫的文件,从而推演出她是一名“共谍”。如此,这张灵甫简直就是大义灭亲呀,何罪之有?可能这些人忘记了,那事儿发生在1935年底,正是蒋介石大力铲除共匪的时候,围追堵截万里长征中的共军,把他们一路赶到了陕北。杀共谍可谓“英雄壮举”,哪里会有什么罪呢?可事实是,蒋介石都不相信这共谍之说,照样将张灵甫判刑入狱。胡宗南也不相信共谍之说,拒绝让张灵甫回自己的部队。据查,“共谍”说法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张灵甫本人。张灵甫跟王玉龄这样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对年仅17岁的新婚妻,你能说什么呢?说是怀疑前妻有外遇就开枪,或说是感情不和就开枪,那不就成了赤裸裸的威胁了吗?一个二百五都不会这样傻,更何况张灵甫是个42岁的成熟男人呢?用一句说滥的话来说,这是张灵甫的善意谎言。
  第三,张灵甫是自杀而死的吗?
  近年网络兴起后,敌对势力为了推翻共产党政权,故意对张灵甫进行大肆炒作,把靠内战出名的张说成“抗日名将”,并将他打扮成国民党的“忠勇之士”。张灵甫明明是当俘虏后被打死的,这有当年陈毅讲话和华野验尸报告为证。陈毅的讲话明确说“张灵甫是我们杀的”。华野的验尸报告透露,张灵甫是冲锋枪弹从左后脑打进,从右下颚穿出而致死。而张灵甫身材高大,这样的弹道只有他取跪姿才能形成。当年战地记者的报道也证实:张灵甫的致命伤口在后脑。《孤军困守,横尸遍野——蒋七四师覆灭情景》这篇报道说:“……师长张灵甫于孟良崮企图突围逃生时,被人民解放军以缴自蒋军的美造汤姆机枪击中后脑,与他的近万名官兵一起,葬身在孟良崮。”另一篇《美械师长张灵甫死在美式武器下》报道也说:“当蒋军七十四师师部被歼时,张灵甫妄图突围逃生,人民解放军手中的美造汤姆枪挡住了他的去路,弹中张氏后脑而死。尸首查出后,经被俘之该师辎重团上校团长黄政、五十八旅一七二团上校团长雷励群及张灵甫之侍从秘书张光第等人前往辨认,确证张氏后脑被汤姆枪炸烂,血与脑浆均已干涸。”
  但是,国民党粉丝却坚持张灵甫是自杀。作为张灵甫的一名超级粉丝,钟子麟在她写的《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中,也极力让读者相信张灵甫是自杀的。钟子麟无法否认张灵甫致命弹道的位置,只好引用沂南县史志办主任郑国华的说法。这位郑国华教授认为:“粟裕将军谈到:击中张灵甫的子弹是从左后脑打进,从右下鄂穿出,弹道十分特殊。这和194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所载‘张氏后脑被汤姆机枪炸烂’而相吻,所不同的是,子弹并非从左后脑进入,而是正好相反,是从右下鄂进入。其原因是弹头在枪管里受到高压而随膛线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弹头在近距离时进入人体仅是一个弹孔,而出来时高速旋转的弹头便把左后脑带出,因而形成后脑被炸烂的现象。此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如在枪毙罪犯时,从后面打进去便是弹孔,而出来时便会被带出一大块。所以说按照科学逻辑的推论,张氏在最后看大势已去时,便拨出手枪,对准右下鄂开枪自尽。”但网上早就有军迷指出,郑国华教授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建国后处决犯人是用步枪,步枪(包括突击步枪)的弹洞与冲锋枪不同,能够造成弹孔前小后大的现象,而冲锋枪的弹洞前后大小一样。
  第四,张灵甫的遗书是真的吗?
  国民党粉丝大肆渲染张灵甫的遗书。事实上,这份遗书是王耀武伪造的。前74军人事处长吴鸢在《我所知道的张灵甫》中说:“(王耀武)决定伪造张灵甫的遗书两封,一封是由张写给王耀武的,表明一死以报党国和对校长的忠诚一封是给他妻子王玉玲的,要求她善于抚养刚出生的孩子。信是由第二绥靖区司令部译电科科长李啸梓(与张灵甫同乡)模仿张灵甫的笔迹代写而成,信的内容和词句,是经过再三斟酌决定的。这两封信写好后,派人乘飞机送到南京,谎称是张灵甫在战局危急时亲笔写好交随从副官化装送出的。蒋介石见信后,大为赞赏,当即命令军务局拟了一道通令,要求各部队学习张灵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英雄精神。”许多军迷也指出该遗书的疑点:第一,遗书里竟然将妻子名字弄错,将“玉龄”写成了“玉玲”;第二,这份遗书是用毛笔写的,很难想象在战地缺水的情况下,张灵甫竟然会用毛笔字写遗书;第三,遗书据说是让参谋杨占春带出的,但俘虏们被押解下山的时候,孟良崮战场突然天降大雨,为何这份遗书没有水渍的痕迹?
  另外,读一下张灵甫真实的家书,可以看出两者语气的巨大差别。
  抗战期间。张灵甫在家信中说:“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难卜。家人当认我已死,绝勿似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余妻守嫁,听其自然。”
  而张灵甫给王玉龄的绝命书说:“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这根本不象是一封家书,更象是配合国民党的宣传需要。
  但就是这份假造的遗书,今天居然被刻在孟良崮山上,这岂不是在表彰张灵甫的“忠勇”?遗书里公然骂解放军是“匪”,这样一封遗书刻在孟良崮山上,真是长国民党的志气,灭共产党的威风。建国以后,孟良崮一向是革命教育基地。今天到底是革命教育基地,还是反革命教育基地呢?据说,当地政府还按张灵甫家属的要求,抹去了山上“击毙张灵甫之地”五个大字。在张灵甫指挥所的山洞外,建立了纪念张灵甫的“灵甫亭”。据与张家亲近的人说,当地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争取张家的投资。难道为了金钱就不要政治?孟良崮上修起张灵甫的纪念建筑物,当年牺牲的数千解放军泉下能瞑目吗?
  第五,张灵甫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吗?
  许多国民党粉丝将张灵甫捧上天去,说他是中国近代最能打仗的将军。事实上,这一说法连张的同僚都不认可。曾任74军人事处长的吴鸢评价他:“他当一个营、团军官是可以的,要当军、师长则是难以胜任的。李天霞平时说他是张飞,有勇无谋。他平时不务实际,专好附庸风雅,喜骑马、练字,收买古董字画,室内悬挂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人的画像,俨然摆出一副儒将的风度……在作战紧要关头,拿不出办法,有时只晓得‘冲’。充分表现出‘一介武夫’的样子。”吴鸢对张灵甫的评价一点不错。张灵甫在淮阴之战中的表现就是如此。他在攻城受阻时束手无策,只想亲率警卫部队上阵冲锋,显示出有勇无谋的武夫本色!
  第六,张灵甫是人品正直的君子吗?
  国民党粉丝极力吹捧张灵甫的人品,把他说成清廉爱民、大义凛然的君子。张灵甫的人、品到底如何呢?且不谈令他臭名昭著的“杀妻”事件,单看他在陆军大学的表现即可知。他的同学董其武将军在回忆录中说:“在陆大受训,将领班的将领按规定每人可以带一个参谋,但是我们班里的张灵甫(就是后来所谓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在孟良崮被解放军打死的那个张灵甫),却带了两个参谋去上学。他每天只上一节课,其余的课让参谋替他去上。他花了七百万元在重庆近郊买了一处洋楼,每天在那里养尊处优,吃喝嫖赌。一个星期天,他请我去他那里。我到了一看,富丽堂皇,光彩耀目,简直象一座王宫。又是舞厅,又是餐厅,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这个在塞外前线,吃土豆睡土炕的将领实在坐不住,我忙向主人佯称有事告辞了。这样的将领怎么能抗日,怎么不失掉民心军心?这样的政府怎么不招来国难,怎么能不亡国?”张灵甫在国难当头时入陆军大学,不认真学习军事以报效国家,而是整天逃课在别墅里花天酒地,这还能够说是一名爱国军人吗?据他的末任妻子王玉龄回忆,这期间他曾经坐飞机到湖南,为的是一睹美少女王玉龄。这难道是以国家为重的表现吗?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年代,他竟能在大后方花巨金买洋楼,有谁相信他是一位清廉的将领吗?
  曾经在74军任职的周更声撰文说,张灵甫治兵严苛,手段暴戾,时常杀一儆百:“他在当师长时(笔者注:应指张后来在第58师任师长时),曾对他的团长刘光宇说:‘明天纪念周,你团里有几个(他的惯用术语,就是有几个要枪杀的官兵)?’刘团长说:‘我团里没有。’张灵甫说:‘你们团里总是没有。明天一定要替我找几个出来。’刘也说:‘只有拿我去枪毙吧。’”周更生《国民党第一补充旅的前前后后》(湖北文史资料2002年11期)
  第七,《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是一本客观的书吗?
  近年,大陆出版了《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这是张灵甫女粉丝钟子麟写的书,因此根本谈不上客观评价张灵甫,书中处处为张灵甫涂脂抹粉、百般辩护,把将才平庸的张灵甫说成“王牌悍将”。钟子麟为张灵甫洗白辩护的手法,是大量引用张灵甫家人和部属的话。这些材料哪能做得到客观公正呢?举例来说,钟子麟描写张灵甫在陆大读书时,既要消除董其武回忆录的影响,又不能造成董其武说法扩散的效果。因此,她在书中引用张灵甫家人的话,声称张灵甫没有在重庆购置过房产。张灵甫家人的话岂能当成证据?同时,她在书中不敢引用董其武的原话,生怕读者知道张灵甫“吃喝嫖赌”;甚至不敢提到董其武的回忆录,以免读者出于好奇去查看此书,可见她处处维护张灵甫形象的苦心。
  第八,张灵甫对罗炳辉“掘墓鞭尸”吗?
  网上有军迷在文章里面提到:“张灵甫对于早逝的前北伐军老前辈﹑民族抗日英雄﹑我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将军,他不但没有给予前辈军人应有的尊重不说,竟毫无人道地下令掘开罗炳辉将军的陵墓,把将军的尸体挂在树上大肆凌辱,还让士兵打‘活靶’取乐,完全失却了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为将之道。”这一说法并不确切。占领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并对罗炳辉将军“掘墓鞭尸”的,是李天霞指挥的整编83师。
  但是,张灵甫率部进攻解放区期间,确实对当地民众犯下累累暴行。整编74师进入解放区后,烧杀、抢掠、奸淫无所不用其极。据某些家在沂蒙山区的网友介绍:在进攻沂蒙山区的过程中,74师尖兵进入张官村时,发现了几双绣有红五星的鞋垫,便将做鞋垫9名妇女全部枪杀。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包围时,74师将附近许多村庄烧毁焚平,将来不及逃跑的村民一律枪杀。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张灵甫为了解决粮食的困难,便下令在解放区“就地补给”,也就是让部队抢掠百姓的粮食,对敢于反抗的老百姓全部枪杀。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俘虏的敌官佐,有前日本军官佐加滕等之和松下一冠。抗战期间,他们曾经参加“扫荡”敌后根据地,血腥屠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抗战胜利后,他们又充当张灵甫的军事顾问,为他出谋划策进攻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内推行“三光政策”。国民党粉丝称张灵甫为“民族英雄”。试问:有如此屠杀百姓、认敌为友的“民族英雄”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3-06-02/2111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漫天雪 更新时间:2013-06-02 关键字:张灵甫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