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匡长福发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状和思考

    《辽宁日报》关于高校教师状况的文章发表以后,高校的反应是冷淡的,根本不提,跟没有这件事一样,说是消极抵制也差不多。这是由高校文科的状况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问题

    本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处于挂帅的地位,但是却被边缘化、弱势化了。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坐在一起聊,大家都是一样的感受。学校里边每年重点学科的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的立项、重点资金扶持,思政课根本排不到前头。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教马列课的教师不信马列主义,而且课上课下散布错误观点。比如有的老师课下指导学生们上某某网站去专门看反马列、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这叫哪回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真信的是少数,不信或者是半信的占多数,所以我们讲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失守,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进一步的问题是,真信的教师受排挤受压制,甚至有的时候被讽刺挖苦嘲笑。一些教师不是把信马克思主义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理论课作为职业、作为谋生手段,这种讲课怎么会有激情呢?没有激情就没有感染力,也就没有教学效果。从目前教师队伍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懂和真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那个时候的老师是真信,所以他们讲课才有感染力,教育了几代人。如果说现在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传马克思主义之道,那连人家传教士都不如。为什么?我有一年到云南怒江怒族的小村寨,见到有一个法国传教士的墓。墓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几十年,最后为布道献身于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有这样一种献身的精神吗?我看没有。如果有这种献身的精神,讲课肯定有感染力。你这个老师自己信不信,学生是能看出来的。

    从年轻教师来看,大部分是博士毕业。但是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博士有报冷门倾向,因为这个专业报考的人少,不像金融、贸易、管理那么热,所以好考一些。有的从外地考到北京,是为了留京找工作。这样的人是不是真信马克思主义,是个未知数。而且,读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研究生,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属于穷孩子。爹是大老板的或领导干部的,谁来读这个专业?早就出国了。这些学马列的孩子也要生存、挣钱、出成果呀。他们很快看到:写偏右的文章好发表、出名快,所以这些原本来自工农的孩子,也不真信马列啦!最典型的是某“公知”教授,本来是来自西北偏僻农村的一个穷孩子,可是他现在反共反社会主义倒是很坚定的。还有一些是在读硕士博士的时候受了导师错误观点、错误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被人引入了歧途。

    目前,在高校里,课讲的好与不好,对于教师晋职来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你有多少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比如有的学校规定:在美国认定的期刊上发一篇文章,学校奖励10万元,这就是鼓励老师们在美国认定的学术期刊上发文章。你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怎么可能上那些期刊?高校的这种指挥棒,是逼着人不学马列不写马列不信马列。再就是现在发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文章的刊物少,大量的刊物以各种借口拒刊。写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上哪儿发去?论文出不来,啥时候才能评教授,所以现实的利害就让他们转到对面去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管理问题

     这支队伍全国大概有五万人左右。我认为,党和国家对这支队伍应当特殊培养特殊管理。培养还得是老办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走这条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阶级性、斗争性都谈不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下基层,一定是要和工农相结合,而不是到基层的机关。比如说让马列课教师轮流到某市或区委组织部或者到哪个局、委、办挂职锻炼一年,这个意义不大,还是要到工农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有工农感情。有了工农感情,才能比较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即人民的主体地位。高校马列课的教师起码应当到工厂车间车间、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一级实践一年。   

    就职称晋级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也得有点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如果是一样的,他们就吃大亏了。比如,有学校规定凡是没有出国访学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根本没有资格提出晋升正教授的申请,这样把马列课的老师困住了。特别是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的,只有中国一家,上哪国去进修、访学?我们共产党的学校以这样的条文来卡教党的理论的教员是没有道理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教马列课老师在学校总低人一等,哪来的自信、责任感、使命感?所以很多教马列课的老师在外面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专业。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辽宁省教委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他们专门制定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的一套标准,这个标准和其他一般专业教师评聘标准不一样。比如说评正教授,同样应当承担过有省部级以上课题。 但鉴于这类课题很少,辽宁省教委就每年拿出一百到二百个课题,专门发给高校思政课老师,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课题。同时还规定,每个思政课老师每学期都要在网络上与学生们交流。这样的交流就是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和“质”(具体数量指标我记不清了),就相当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这个指挥棒就迥然不同于上述的指挥棒,它能指挥高校师生往积极健康的方向走。

      有的高校用通识教育抵消马克思主义,因为通识教育课程有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理论、自由、人权、博爱、公民社会等等。这些课讲过后,他们还组织学生们读所谓“经典”,并且要每个学生写一篇读书心得,然后组织评选。有的学生稍微中性一点或者偏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绝对评不上奖。相反,坚持自由化观点的读书心得不但有奖金,还能集册出版。

     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文科大学还是应当办得有中国气派。然而,文科高校却老是强调国际化。为此,不少文科高校重金从国外招揽人才。外国学者们了解中国国情吗?信仰马克思主义吗?承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吗?有的学校的宗教专业甚至聘请加拿大北美神学院的教授,这样的教授本身就是基督教传教士,请这样的人来为本科课程讲一学期,这跟请他来传教有什么区别?有些高校和国外的大学有合作办学的项目。据教育部公布,有很多国内大学和美国某些“野鸡大学”有合作项目,可是那个学校根本不存在,就是卖文凭的一群骗子。

     应当说,理工科的学生到国外留学没有问题,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落后,但是社会科学去那么多人干什么?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国家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你让他去接受西方意识形态的东西,他怎么认可社会主义制度,怎么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有的人在国外已经加入了国外情报系统,回国后就从事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活动。    

     目前,高校文科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管理、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金融学、会计学等等都是如此。有的教材则直接从西方原版引进,而且强调“双语”教学,这到底是国际化还是殖民化?我们必须有自己一套马克思主义的或者社会主义的文科学科体系,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套,更不能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高校文科教师的管理应该做到两个字:敢、硬。对于出现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拐弯抹角,另找理由。明明是政治问题,却偏要用其他理由去解决,就好像是输了理,而且你摆出的那个理由人们也不信。与其这样还不如正面处理,这倒体现了自信。比如,你在共产党的土地上骂共产党就不行,这样的话反倒是理直气壮。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怕什么呢?

     搞好文科高校,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从党委一班人到中层干部,都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这个学习教育不能走形式,要触及灵魂,真正解决世界观的问题。现在高校里边年轻干部多,小学、中学、大学、读完研究生接着留校,这叫“三门干部”(小学门、中学门、大学门)。这些干部不接触实际、不了解中国国情、缺少斗争经验,很难承担起为党管理高校的职责。比如,学生思想或群体性事件苗头的流露,你有没有观察到?观察到了以后怎么办?怎样才能不给国际反华势力留下口实,不给“颜色革命”留下可乘之机?说老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担忧的。

   高校党委书记应当是专职党委书记,只有专职才能一心一意抓党建、抓意识形态。你有那么多兼职,承担着那么多课题,哪儿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尽党委书记的职责?作为一个高校党委书记,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19讲话非常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一个高校党委书记,对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是旗帜鲜明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y/2014-12-11/2921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12-11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