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军事

打印

运十飞机下马:不因沈图间谍,也不是美国阴谋

 在网上有一篇广为流转的文章《中国三十年重大间谍案揭秘》其中第一个为“运十下马”。其内容如下:“美国《财富》后来披露,1979年在运十即将成功之际,美国麦道公司在某位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子、美籍华人张镇中(现GC3国际创投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曾任香港卫视集团前任董事会主席、和麦道公司副总裁)的建议操纵之下,通过中共高层,进而游说最高决策者,同时游说主管民机工业的三机部和民航,希望与中国合作生产麦道的MD82飞机。当时的中共中央委员、民航总局局长沈图,就是张镇中的重点突破对象。事后查明,经过“金元外交”,沈收受了麦道MD82项目的巨额回扣,力主运十下马。”

  上文所说“运十下马”原因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完全是胡编乱造。

  首先讲一下运十飞机。运十飞机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上马研制的大飞机项目。1976年7月制造出了第一架用于静力试验的飞机,1978年11月全机静力试验一次成功。1979年12月制造出第二架用于飞行试验的飞机,于1980年9月26日首次试飞一次成功,此后进行了各种科研试飞。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地,并先后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飞西藏时“一周飞行5次,连续出勤无事故”。到1985年,“运十”共飞了130个起落,170个小时,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高飞行升限11000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从性能上看,“运十”客舱按经济舱178座,混合级124座布置,最大起飞重量110吨,已经达到了“大飞机”的标准。当时,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可以生产这样的大飞机,可以说运十飞机的研制是非常成功的,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1980年至1982年,已经接近完成的运十飞机居然下马了。研制运十飞机的几千名科技人员、工人十年心血和国家五亿多元科研经费全部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大飞机被推后二十年。在运十飞机下马后,中国花费一千多亿美元购买大批外国大飞机,如果运十飞机不下马,其中相当部分的钱可以不花。当年为了减少几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后来又多花了几千亿元人民币。天底下不知道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事吗?

  对于“运十下马”原因,前些年在网上曾经热烈讨论。现在《中国三十年重大间谍案揭秘》一文将“运十下马”列为中国三十年重大间谍案的第一个案件。我可以负责地说:运十飞机下马不涉及任何间谍案,与沈图无关,同时也不是美国麦道公司的阴谋。

  沈图当时是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凡是业内人士都知道,三机部研制飞机,空军有一定的发言权,民航总局根本就说不上话。沈图案件是怀疑他在民航购买美国某大飞机制造公司飞机时收受巨额贿赂。此案与日本田中角荣首相收受美国某大飞机制造公司的巨额贿赂案类似。但是由于无法拿到收受贿赂的相关证据,不能给其定罪,最后以沈图收受外国航空公司免费机票,对其做违纪处理结案。沈图是个大贪腐分子,但不是大间谍,他与运十飞机下马没有关系。

  很多人仍把运十飞机下马的原因说成是:三机部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麦道飞机部件,并称这是个大阴谋。实际这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三机部有十几家万人飞机制造企业,八十年代因军品大减,大多没有活干,能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是件好事,既赚到钱,又提高了制造飞机的水平。运十飞机只由上海飞机制造厂一家研制,其他飞机厂可以生产麦道飞机部件,两者互不妨碍。再说,决定运十飞机下马是在1980年到1982年,而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是在1985年以后。麦道公司不可能也没有权力要求以运十飞机下马作为与中国合作生产大飞机部件的先决条件。美国麦道公司与中国合作生产大飞机部件,美国政府、军方是不愿意的。把麦道公司帮助中国航空工业的事,说成是大阴谋,这也太不地道了。运十飞机下马原因并非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阴谋。

  回过头来,再讲“运十下马”的真实原因。

  首先要分析谁能决定 “运十下马”。有如下单位和个人:三机部,(当时的部长81年9月前为吕东,9月后为莫文祥)国防科工委,(主任82年7月前为张爱萍,7月后为陈彬)主管国防工业、国防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80年9月前为王震,9月后为张爱萍),只有他们能起决定性作用。而据说,他们都主张或者不反对“运十下马”。当时反对“运十下马”的人也很多,不过都没有太大的权力。他们也到处游说,向中央领导人提出继续研制的要求。当时(1980年前后)中央只有一个领导人对运十飞机的继续研制表示支持,就是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可惜他很快就退下来了。谁应该对运十飞机下马负责,应该很清楚了。对一些人不能只讲功劳,不讲错误。当时一些领导人水平之低、眼界之狭隘,缺少对国家发展起码的远见卓识,对现代科学技术外行,做出不可理解的错误决策,令人叹惜不已。

  其次,为什么三机部不反对运十飞机下马?这是因为运十飞机主要是上海搞的。上海本来没有航空工业,不生产飞机,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上海市主要领导人王洪文、马天水等人向中央提出要研制大飞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批准。此事让三机部的很难堪。三机部后来根据上级指示向上海派出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参加运十研制。十年后运十飞机研制出来了,尽管其中也有三机部的功劳,但是毕竟是上海为主搞出来的。这一成绩的取得,就领导人来讲是上海市领导人马天水,(马天水虽然在文革后作为四人帮死党被打倒,但是他是解放后上海主管工业的市委领导人。建国前三十年上海一直是全国工业、科技最先进,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地区,应该说马天水对国家居功至伟。)而不是三机部领导人。(很可惜,三机部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技术领军人----负责科技工作的副部长。这是航空工业发展缓慢,决策错误的重要原因)文革后,一些人别有用心地把运十飞机研制政治化,硬与四人帮扯在一起。他们攻击说:“王洪文那小子在上海搞了一个波音708”。(运十飞机是仿制波音707)他们在运十飞机试飞成功几年后,还把运十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说研制运十飞机“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闭关自守的产物”,结果是想“一步登天,欲速则不达”。这些与“社会主义的草、资本主义的苗”的说法有什么区别。他们完全不承认运十飞机的成就,不承认运十飞机是中国的,不是四人帮的。(三机部自己的两个类似项目:运七飞机、运八飞机,就一直坚持,因为是亲生的儿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不是林彪集团、江青集团的功劳,而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对此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第三,改革开放之始,一些领导人严重崇洋迷外,妄自菲薄,看不起中国的科研力量,只热心出国考察,幻想靠钱买进现代化。他们下马了大批国内科研项目,军品尤甚。结果,中国科技自主研制被停止了十几年,直到2000年以后,发现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引进先进进行技术封锁,才重新启动科技自主研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走了很大的弯路,这个教训太沉重了。

  第四,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防工业、国防科技经费大减,国防科工委和主管副总理决定保尖端武器,停常规武器。把经费集中给二机部(核武器)和七机部(航天),要求三机部、(航空工业)四机部、(电子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六机部(船舶工业)大批科研项目下马。由于核武器、战略导弹等尖端武器被世界各国所反对,美苏两国带着进行核裁军,中国核武器工业、战略导弹工业在八、九十年代大投资后,又大批下马,造成很大浪费。我们没有把钱花在应该花的地方。

  第五,历来国防工业的六个部,是在军队的主导下,只重军品、不重民品。三机部、(航空工业)四机部、(电子工业)六机部(船舶工业)都是军民兼顾的工业部门,由于长期由军队领导,对民品研制、生产是不重视的。军队主管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弊病严重,经过五十年惨痛教训后,终于改变。(军队国防科工委撤消,由国务院领导)大量民用船舶、飞机、汽车、民用电子产品等的研制生产成为中国工业的主流。四十多年后,中国终于重启大飞机项目,令人感叹。

  以上应该是运十飞机在经过十年艰苦研制,接近设计定型,创造了世界奇迹,眼看中国就要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大国之际,突然下马的真正原因。

  现在反驳为运十飞机下马辩护的说辞。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的一个人写文说:从“运十”飞机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它的下马,应当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好的选择。并把他的态度说成是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真的是这样吗?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说:运10最后的悲剧在于它的设计与当时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的不兼容上。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发达程度的顶级体现。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从1949年以后,在前苏联的支持下,完全按照前苏联的标准建立的,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自己又进入了一轮一轮的政治动乱中,这套在当时就不算先进,移植到中国又被比自身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再降了几个档次的工业体系越来越落后。

  说苏联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在当时不算先进,不对。苏联科学技术和工业当时是世界各国中最先进的之一。否则它怎么能最先发射人造卫星、最先完成载人航天。五十年代,中国接受苏联援助,学习苏联,科技、工业跃进三十年。说苏联科学技术和工业“移植到中国又被比自身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再降了几个档次的工业体系越来越落后。”这更是胡说。中苏关系恶化以后,由于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工业、科技继续进步。核工业、航天工业搞了“两弹一星”,航空工业搞了歼七飞机、歼八飞机、轰六飞机、运七飞机、运八飞机,兵器工业搞了69-2坦克,红箭-8反坦克导弹、120滑膛炮、霹雳-2空空导弹,船舶工业搞了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石油工业搞了大庆油田,这些都说明中国工业和科技在六、七十年代不是降了几个档次,而是又有显著的进步。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政治上是完全否定前三十年的人,是亲美反苏的人。由于偏见,影响了他的分析、判断。

  如果照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的谬论,由于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就根本不应搞“两弹一星”。因为与“两弹一星”配套的机械设备、技术工艺要求比大飞机更高。但是,中国搞了并且搞出来了。1970年与运十飞机,(代号“708工程”)同时立项的还有长征4号火箭(代号“701工程”)、“远望”号导弹卫星发射测量船(代号“718工程”)、秦山核电站(代号“728工程”)。这些项目技术难度不亚于运十飞机,但是,由于没有下马,坚持搞下去,后来都取得了成功。中国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因为有了这些高起点的重大项目的研制,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说:这样因陋就简制造的“运10”,尽管从外表看光鲜闪亮,与“波音707”差异不大,但在内在质量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无法在材料工艺、制造装配上对安全进行保障,在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上也大得令人难以想象。

  我引用反对运十飞机下马的知情人的文章加以反驳。他说:“在运十研制过程中,其设计规范、适航标准、机翼气动、结构和系统综合等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设计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当充分,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选用新材料76项、新标准164项、新产品305项,并在国内首次将计算机用于飞机设计;试飞结果说明其高速性能比波音707还好,油耗低于三叉戟而和波音707相当,安全可靠易操纵和机场适应性好,试飞起落130次、飞行170个小时,飞了北京、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甚至还飞了拉萨七次,都没有发生过问题。”“当然,运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有:(1)飞机的疲劳试验尚待进行;(2)当时选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LC4韧性较低,对缺口敏感性、耐应力腐蚀及疲劳性均较差;(3)油耗较高;(4)噪音较大(都已有改进方案);(5)如何达到适航性要求,由于国内缺少权威的实际工作机构,还有较大的难度等。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第一个问题只是需要追加资金,将试验继续下去的问题,而质量问题只有在继续研制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研制干线飞机已经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坚定不移地继续研制下去,相信到了今天,运十早已趋于完善并付诸实用,并且有了若干改进型,至少应该像运七那样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了。”“任何重大技术和产品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优越和臻于完美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缺点、不断改进中实现的。美国的波音、麦道飞机在大批量生产许多年后还在不断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不断通知用户更换改装部件。这在科技界已是常识,怎么能苛求于运十呢?哪一个活人在做因噎废食的蠢事呢?”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所说,都是无事实根据的夸大,什么质量上有天壤之别,什么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上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完全是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崇洋迷外、妄自菲薄的表现。放弃对高科技项目的研制,不靠自己的努力,等着发达国家的恩赐,永远也不会有进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提到“歼7”飞机,说:从1962年(应为1961年)引进“米格-21”及全套图纸后,就开始仿制生产“歼7”飞机,到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时,共生产了73架,装备了两个飞行团。由于材料生产,制造装配工艺不过关,“歼7”的质量一直不稳定,故障率高,许多相同的零件在各架飞机之间甚至不能通用,使“歼7”的飞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高,后勤保障难度很大,到了战时还会成为致命的缺陷。所以空军一直不愿意要“歼7”。直到2000年前后的E/M/G等型号出来,才真正进入稳定发展期间。

  这些不符合历史事实。歼七飞机引进五年后的1966年就首飞成功。开始性能、质量确实存在问题,但经过十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到八十年代,而不是2000年前后,歼七飞机开始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歼七飞机经过多次改型,性能大幅度提高,至2006年停产,共生产了四千余架。歼七飞机生产的四千余架,多数是在2000年以前生产的。歼七飞机的引进,只是飞机图纸的引进,与其相配套的技术工艺、机械设备都没有引进。这些都是中国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歼七飞机的发展过程,恰恰说明先上高水平的产品,再逐步解决配套的技术工艺、机械设备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不是在1961年果断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格-21”及红外线空空导弹,或者歼七飞机出现问题就下马,中国空军武器装备将落后二十年。

  还是上面所说,中国当时可以搞“两弹一星”,搞核潜艇,搞核电站,搞那么多先进工业、科技项目,就能搞大飞机。中国前三十年,由于中央重视,某些行业出现了超前发展,航空工业也是超前发展的行业之一。说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不假,但要知道新中国前三十年发展速度更快。不要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近年西安、上海同时搞大飞机,西安飞机厂很快就造出了运20大型运输机,而上海的大型民用客机工期却一拖再拖。这是由于西安飞机厂有轰六飞机、运七飞机、运八飞机的基础,而上海由于运十飞机下马,失去了这个基础。研制大飞机,不仅要有工业基础,更要有研制飞机的技术积累。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提到1981年民航总局《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报告认为:“运十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运十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即使运十飞机达到了波音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由于能源危机引起油价上涨和1985年国际民航组织将对超过噪音和烟雾标准的飞机实行限制,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

  以上意见完全错误。运十飞机是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但可以逐步解决。任何国家研制大飞机都是一个长过程。运十飞机研制成功后,可以先少量生产,先由军队使用,先用于货运。运七飞机、运八飞机走的就是这条路,都成功了。说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并不能证明运十飞机也要淘汰,因为国情不同。美国可以淘汰波音707飞机,因为它有更好的飞机。中国当时没有大飞机,有总比没有好。当时三机部所属厂所研制的轰六飞机、运七飞机、运八飞机都是仿制苏联五十年代的飞机,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支持运十飞机下马者说:当年就是再追加数亿、数十亿资金也造不出大飞机,只会是一个又一个失败,如果不立即下马,还会造成更多的浪费。这是毫无根据地胡说。运十飞机的研制当时是有基础的,绝非拔苗助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中,航空工业有了迅猛发展,各个系列型号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特别是运七飞机、运八飞机都造出来了,运八飞机当时已属准大型飞机了。研制运十飞机正当其时,绝不超前。运十飞机研制前十年的成功,说明如果再给它五亿、十亿经费,再经过五年、十年时间,完全可以像运七飞机、运八飞机一样,小批量生产,供军队使用。如果当时坚持,再经过十年,最多二十年,也就是2000年以前,造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飞机。而由于运十下马,到今天,三十五年了,中国刚刚看到大飞机的影子。

  运十飞机下马的关键是领导人的决策错误,其他都不是重要原因。当时的领导人看不到大飞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想到运十飞机的下马,当时省了五亿元人民币,后来造成国家多花了几千亿人民币,还要受制于人。如果有一些远见卓识,对中国科技、工业能力有信心,重视和坚持运十飞机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早就搞出来了。当年,国防工业有一些很懂行的,领导了几十年科技工作,对中国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信心的领导干部,可惜他们不被重用,他们的话没人听。一帮军人,一帮搞政治的领导干部决定了发展的重大决策。运十飞机下马、大批科研项目下马就是他们的决策。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s/2015-02-12/3023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2-12 关键字:军事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