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供销社的国营“幸福食堂”如今运行得怎么样?

我们经常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我们的记忆经常欺骗我们。

有多少人能够想起,去年十月全网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什么?

去年10月,国家先后发文,一个是“增强当代供销社的职能”,一个是在全国试点,推动未来每个社区建设“国营大食堂”。

供销社与“国营大食堂”在去年十月被热炒,许多人“借此带节奏”,说标志着我们“经济触底”,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给人的感觉,好像我们置身于“颠覆性改革”的前夜。

如今一年过去了,又到十月,回望去年的“计划经济恐惧症”,大多数人都是一笑置之,很多人没有注意的是,“国营大食堂”的变体,“幸福食堂”已经在全国社区遍地开花了。

去年“国营大食堂”引发全网“重回计划经济”,“重吃大锅饭”的讨论后,官方第一时间辟谣:全国社区建设“国营大食堂”,作为配套设施,主要功能是社区养老服务与人性化帮扶的一部分,主要面对低保困难户与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

可是原本这些老人吃个早餐,弄碗面,嗦碗粉也都是小区周边餐馆的“固定客源”,如今他们都被“大食堂”的低价堂食“帮扶”,那周边的小型餐饮店“谁来帮扶”?

因为有这样的疑问,所以去年“国营大食堂”建设一提出,就有“国进民退”,“与民争利”,“带来小型餐饮倒闭潮”等争议观点提出。

去年,许多朋友都劝我替“国营大食堂”发声,但我一直没写这方面文章,因为去年“国营大食堂”还在“试点文件”里,我不能为我没见过,也没体验过的事物站台。

今年国庆假期我回到老家,家里所在的社区已经建起了“幸福食堂”,我跟着家乡的老辈亲戚,今天体验了“幸福食堂”的伙食,再结合全国查到的“幸福食堂”资料,我才认为有资格谈谈“幸福食堂”能否带给我们幸福的主题。

全国的“基层工作者”还是很懂得变通的,“大食堂”的主要宗旨与核心服务对象,都是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大食堂的“便民”与“公益”属性,大家都是没意见的。

去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国营食堂”对周边民营餐饮的挤压上。

所以今年我们再在网络搜索“社区食堂”的消息,“国营大食堂”的称呼几乎看不到了,全国绝大多数社区,都称它为“幸福食堂”。

因为不同城市,在试点不同类型食堂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因此这些“食堂”的资金来源,运营模式就“百城百样”,许多城市的幸福食堂都不是“国营”的。

目前看到的模式,有的城市允许个人开设社区幸福食堂,接受社区的补贴,但同时也接受社区的培训和监管。

还有些城市则已经成立了“幸福食堂”餐饮公司,以连锁的方式,与一个区的多个基层社区签约,批量化,统一标准建设“幸福食堂”。

这些幸福食堂虽然“资金来源”,“企业属性”并不一致,不过也有些共性。

那就是对“60岁以上老人有餐补”,“伙食价格比周边餐饮店便宜”。

我今天体验的就是老家湖北鄂州市的一个社区幸福食堂,它的经营放眼全国也有一定代表性。

这家社区食堂就建在社区里一个居住人口比较密集的开放式小区里。据周边人说,这里过去可能是“麻将铺”,美其名曰“居民休闲场所”。

如今装修成了“社区幸福食堂”,同时老年人在这里还可以阅读和谈心,对于孤寡老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社交场所。

这家幸福食堂采取的是类似“小碗菜”的经营模式。

老人们端着餐盘,选取一两道小碗菜,配上一碗米饭,然后结算。紫菜蛋汤或者番茄蛋汤免费,米饭也免费添加。

我注意到两个细节,一个是幸福食堂以招待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但是并不排斥我这样的年轻人陪同吃饭。

第二个细节是这里的“小碗菜”比起周边的小型快餐只是“略微便宜”,无限接近市场价。

我体验的这个社区食堂,显然和网上传的,其他城市一些“5元一份”“8元一份”的套餐经营式幸福食堂不一样。

这家“小碗菜”模式,周边快餐8元一小碗的番茄炒蛋,她卖7元一小碗,周边一条小鱼12元,她可能10元,周边18元一小盆的水煮肉片,她卖15元。

许多人或许会疑问,如果仅仅是“略低于市场价”的小碗菜,又如何体现出对老人的“爱心”与“帮扶”呢?

对老人的关爱与帮扶就体现在“隐形餐补”上。

根据我网络查到的全国不同幸福食堂的案例,大家的共性是对“60岁以上的老人”,年纪越大,给予餐补越多。

有的城市是50元至200元直接现金补贴,90岁以上老人直接“免费”。

我今天去的这家幸福食堂,则是“充饭卡”,不同年龄层,不同赠送金额的“补贴方式”。

根据身份证年龄,60岁以上老人,交钱100,实际充值120 70岁以上老人,交钱100,实际充值130 80岁以上老人,交钱100,充值14090岁以上老人,充值150元。

这种充值模式,相当于60岁以上老人在这里吃饭,包括早中晚餐,长期享受6~8折优惠,符合国家年龄越大,优惠越大的政策。

同时,这也让幸福食堂在接待我这样年轻人的时候,避免被“薅羊毛”,如果年轻人去吃,就是和“周边小碗菜”价格差不多的老年餐厅。

只有60岁以上老人去了,在比周边便宜10%左右的价格基础上,叠加充值时候的折扣优惠,这些老人的用餐成本,节省30%到一半,确实是非常清晰的“仁政”。

幸福食堂的另一个亮点,是做好“明厨亮灶”的示范。从餐厅能透过玻璃看到厨房菜品加工的全程,能吃上放心菜,避免“预制菜”,老年人餐饮,要做到便宜但是安全!

我在社区食堂里,看到“替儿女尽孝,为社会分忧”的宣传语,确实非常感触。

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子女在外地生活,老人们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但是一个人或者和老板两个人“开火做饭很累嫌麻烦”的这群人,有了一个“老有所食”的地方。

当然,这种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明显受益的模式,还伴随两个争议点。

第一个就是“补贴”问题。

从全国各地幸福食堂建设的报道来看,社区“补贴”是食堂经营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城市,从“装修补贴”开始,到后续还会有培训和经营补贴。

这些幸福食堂除了“低价走量”覆盖成本或者微薄盈利之外,社区补贴会是后续长期经营的一部分。

不过社区每年“帮扶老人”本就有资金下发,这一部分只要接受社会监督,财务公开,用之于民,就问题不大。

第二个争议,是“压缩周边餐饮生意”的问题。

60岁以上老人,在幸福食堂吃饭,价格加上折扣,能做到周边餐饮的一半,因此在味道不是很难吃,丰富度不是很差的情况下,老人们确实会选择幸福食堂,而不会到周边“下馆子”。

不过目前全国的社区之堂建设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数量很少”,我国三四线城市一个社区一两万人,大城市人口密集区,一个社区十几万人。

目前每个社区都只是“试点一个幸福食堂”,对整个社区的大量小型餐饮店来说,影响就摊薄了。

第二个特点是幸福食堂接待的都是60岁以上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

这些人原本不在食堂吃饭,就会在家里勉强对付,他们本就不是周边餐饮的主力消费人群。

因此经过我陪长辈体验,再查全国各地的幸福食堂资料,发现这确实是关爱空巢老人,对民营餐饮影响较小,“替子女尽孝”的仁政。

这样的“仁政”,咱们许多城市,都在不声不响的做着,看到它们,就看到社会主义的底色和希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3-10-03/8417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0-04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