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白暴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努力奋斗,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跨出关键性的一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久经磨难,现在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我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业上的伟大胜利,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而巨大步伐,也是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发展,表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强有力地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作为现今地球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我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胜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宏伟目标的实现,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可选择的优化方案,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胜利,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展示出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强大的优越性,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显现了实践性的新道路。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更加优越的道路,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其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现象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构成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不过,当前,还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经济现象影响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现象的产生,还会诱发有效需求的不足,进而会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制约和不良影响。从根源上讲,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收入偏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实践中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

因此,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现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本质上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但是,在企业层面上,还存在着劳动者参与不充分所导致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由此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充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克服这一负面影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机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1]

首先,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劳动者参与机制。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本质上是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总体上,就能够使劳动者更加充分地参与国家经济的管理和决策,更加充分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这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充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5],“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6]。不过,由于一些原因,劳动者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不充分的情况在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企业决策机制的完善性由此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国有企业中,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工人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机制的常态化,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工会的作用,完善职工董事制和监事制等相关制度。

其次,在民营企业中健全劳动者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制。我国民营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家族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健全劳动者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制的当务之急,是努力探索和认真解决下列问题:怎样在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框架下,建立适当的实现形式,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的活动能够得到企业主的有效配合,从而切实和稳步地推进健全企业决策机制的进程。这项工作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行使管理权和经营权,实现企业治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然后,在两权分离实施之后,实质性地加强劳动者的经济权力,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在我国企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就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例如,曾经实施过的所谓“四马分肥”和“两参一改三结合”,在劳动者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方面,都有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

最后,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健全劳动者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制。在我国的外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面企业”。一面是,外企总部所在国的相应企业,在形式上,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介入了企业决策与管理;另一面则是,在我国经营的外企公司,劳动者依然无法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为了减少阻力,使在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能够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建立劳动者参与机制,可以借用其所在国公司总部采取的一些具体形式和方法,来推动在该公司在我国的企业中建立健全劳动者参与机制的进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健全劳动者参与机制,让劳动者充分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是提高劳动者收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充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我国有效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3]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北京:求是,2022(10):49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6]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N].人民日报,20161012(004)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23年第1期,授权红色文化网转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3-01-30/7994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1-31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