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合作不是委曲求全,接轨不是引狼入室

一、接轨与合作是回避不了的课题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飞跃,把世界变成一个越来越密不可分的集合体,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多么强大,多么发达,或者多么弱小,多么落后,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闭关锁国而不被世界所淘汰。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存共生,是现代社会的常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同舟共济,是一切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基础。

无视这个常态,破坏这个基础,天下必乱,公理不存。这是和平正义与霸权霸凌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系列相关倡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接轨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必有之义,任何国家,任何政治力量和学派都无法回避这个课题,只有如何,没有是否

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使接轨合作更显迫切

变局与疫情叠加,猛烈冲击着二战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和全球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特别是美国和西方作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拱火浇油者和从中渔利者对俄罗斯强加的无底线的单边制裁,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能源、粮食和几十年未见的通膨和金融危机,美国推行的近乎疯狂的单边主义更是颠覆了他们自己曾参与构建的全球化格局,其结果是始作俑者被反噬,全世界跟着遭殃。面对疫情肆虐,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同样,面对正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安居一隅。应对之策何在?

当务之急是国际社会反其道而行之,全力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正如中国极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那样。全球共同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一带一路基础上擘画了真正多边主义的蓝图,也描绘出在新形势下合作接轨的前景,这里讲的接轨是广义的,包括续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轨。阻力会很大,因为倒行逆施者很强,但历史大势不可逆,人心所向不可违。世界200多个国家,近80亿人口,总不能任愈来愈失去控制权的少数国家胡作非为,为害世界。中国作为具有重大引导力和话语权的国家,必须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坚持推动国际合作和接轨的方针,在百年变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三、合作不是放弃原则,更不是委曲求全,接轨不是主权让度,更不是引狼入室

合作和接轨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其程度取决于国家的需要和可能。我们的基点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建国73年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障。这是中国人的肯定气。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包括封锁、围堵和制裁

但是,中华文明历来提倡博釆众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自力更生而不排除兼收并蓄。以自力更生的底气去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与国际社会妥善接轨,才能取得成就,受到尊重,这是我们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功秘诀,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下去的基本国策。

我们必须弄明白一个根本道理:“众长之长为我所需,我们要引进来,虚心学,为我所用,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适用的管理理念。己短之短为我所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也必须看清一个事实,合作不能乞求,接轨不能恩赐。要看透美国西方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在对华经贸关系方面耍了许多花招,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更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常态,但它们面临各种困难,需要同中国进行某些方面的合作,这也是事实。

特别是当前,俄乌冲突造成的严重后果使美欧通膨高企,经济衰势已显,亟须中国帮忙解套,很可能在不停顿挑事施压的同时,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我们应当未雨稠缪,早谋对策。

第一,不拒绝合作,但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原则,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和施压。

第二,要坚持平等互利,对合作内容有所选择,防止对方利用合作为其火中取栗。

第三,中国人与习惯以霸主自居的美国政客打交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柔中有刚,从容淡定,可谈则谈,当让则让,应争必争,争取有成,不怕谈不成。该提的条件必须明确提出。骨气要硬,底气要足,志气要高,让对方明白跟中国人打交道要放低身段,不可居高临下。

第四,探讨要深入,着眼长远,承诺要慎重,重在落实。要从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被美西方制裁造成的恶果中吸取教训,留有余地。要听其言,观其行,所有协议似都应有违约担责条款。

第五,要适当利用媒体和民意对美方保持适度压力,我主流媒体对中美各层次接触的评价要适可而止,防止正反两面的过度炒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2-07-12/7640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7-12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