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多种经济有必要存在吗?

多种经济有必要存在吗?

马列的东方子孙论证了“剥削合理”。他们依据据说源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生产力标志着社会的进程。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在落后国家兴起,基础不足,革命早生,胎不满月早产。为了补足养分,不能过早消灭剥削的生产方式。“多种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不可或缺。

他们据此否定“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否定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有人以列宁提倡国家资本主义,引进西方资本,发展生产力来否定以后东方的道路,或者借口苏联模式不是马列道路来否定劳动者的秩序和道路。

取得政权后,列宁毛泽东都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利用过“资本”,中国当时的环境想借用西方资本而不能,只能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劳动者的付出。利用死劳动改善当时的处境,增添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为的是稳固劳动者革命的成果,不使革命胎死腹中,这只是临时不得已的举动。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苏论战中第三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文章指出

根据社会主义各国的一般情况,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中,国民经济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份,这种现象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国家政权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消灭的政策,还是采取放纵、扶植和鼓励的政策。这是判断这个国家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还是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根据。

在国家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并且已经消灭剥削的生产方式近30年,恢复‘多种经济’理由何在?他们解放了思想,看了新加坡,日本,美国,发现这样一个实际,公有制经济生产力不如多种经济,东方不如西方。

我们必须解析这个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新加坡弹丸之地,拿他论证不具普遍意义。日本为美国扶持,为了让狗咬人特意给肉吃,特殊偶然性高,我们还是拿美国说事,具有矛盾的一般性。美国经济在一战后有过一段好景,其后由于自身本质,1929年进入了萧条,罗斯福1933年入主白宫,新政应运而生。

193339日至616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33-1934年的新政着重"复兴",主要措施有: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1935-1939年的新政则着重"救济""改革",主要措施有:更为有力地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分级征收公司所得税和过分利得税等。罗斯福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

通过上段叙述,新政有如下手段,<1>国家背书,主导货币发行,实行美元贬值,改变美联储行私人财团货币发行的状况。<2>规定市场价格 <3>实施社会救济<4>扩大内需<5>改革税制。本质上用社会权利,集中管控资本运行机制,通过给劳动者救济扩大商品需求。有效因此,罗斯福在1936年再次当选总统。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里面包括对日本输出战争物质,以中国人民的血骨为美国经济奠基。

罗斯福新政结束了资本自由竞争,野蛮运行时代。资本自由积累面对社会化生产,已经产生悖论。积累必须发展生产力,到了一定阶段,又得让生产力停滞甚至野蛮的销毁生产力,以劳动者的失业·进入绝对贫困为代价。资本已经与自己作对,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特性,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与劳动者维持自身和繁衍后代的报酬缩小,二者矛盾造成产品没办法形成交换,价值实现不了,最后关键没跃过去。列宁10多年前在帝国主义论中,已经分析这个问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没有办法克服的逻辑。

德国希特勒的新政与罗斯福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其所处环境与与社会历史,战争成为其无法回避的问题。西方金融财团希望希特勒向东方扑咬,希特勒却先向西方下嘴,几乎吞噬美国人的祖宗和表兄弟。急迫无奈英国向他的杂种堂弟美国求援,二次大战就此打起。战后马歇尔计划主导了欧洲经济复苏,美国经济管理方式得以传播,资本主义自由放肆阶段到此打住。这是西方经济演绎的大致脉络。

西方经过历史与现实教育,认可了资本不是私人的问题,他是社会化的东西,必须由虚幻化的社会体制,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迈向国家资本主义初阶段。有人说马列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的预言没兑现,那是西方自主的把资本社会化,实行劳动者救济保障制度,扩大商品需求,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用社会主义方式挽救了资本主义。资本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死敌,西方变换成国家资本主义,但资产阶级并没有放弃这一核心,资本积累的惯性形成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并没有改变。批判的武器还有用武之地,直到它无用时,等待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用武器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批判。资本的形成来源于公众的共同作用,由劳动者奠基,由劳动形成,最终应该归社会全体人员拥有。西方80年的历史已经验证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东方革命成功,一方面是在马列主义的导引,劳动者意识的觉醒; 另一方面由于东方资本处于薄弱地位。劳动者取得政权的物质基础就在于生产力不发达,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列宁在革命前夜,就这个问题写了大量著作,在理论上已经阐述的很清晰。那些早产论者闭眼不读,也不做认真的历史分析与回顾,死扣生产力的结论,放弃马列原理。他们是新时代的教条主义者,片面的唯物论者,已经与辩证唯物主义背离,成为马列的不孝子孙,依然打着马列旗帜招摇撞骗。

西方管理学以马斯洛理论为基础,从管产品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把劳动者作为意识与肉体的统一体,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意识,提高生产力。这一理论得到广泛承认,代表西方资产阶级不但承认经济中存在利己性也存在利他性。这场管理革命的意义不止在于提高生产力,他还在于开始承认生产实践,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形成,他是劳动者意识自由发挥的程度决定了生产效率的程度,劳动的本质开始得到资产阶级的认可。生产力的提高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他取决于生产实践中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对劳动者的尊重程度。中国现在的“华为”事例,1960年前后以鞍钢宪法为典型的一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范例,都在向人们述说,生产实践是劳动者意志的自由发挥,生产力发展的如何取决于劳动者。

从上述宏观经济到企业管理,证明资本私人占有方式不符合当代发展趋势,它并非不可或缺。我国在1980年前生产力落后,一方面源于历史,另一方面与我们对于劳动者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表现在微观上,企业管理没有贯彻鞍钢宪法,在宏观上管理体制有少数人治理。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上存在诸多问题,关键问题不在所有制上。有认识与实践不足问题,也有管理者头脑中非劳动意识存留问题。对生产力的认识需要对东方的历史做出综合,整理和分析。孤立的看生产力问题,并且与西方个别作比较,那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看不到“实际’。他们对“实际’的看法证明了他们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有点只是片面主义。与毛泽东比较起来,既无哲学头脑,又无劳动者的立场,政治经济学又是半瓶醋,“改开”走到实用主义道路,走到劳动者对立面就不足为奇。铁托就是这么走的,赫鲁晓夫以后的人都是这么走的,东方人民都让他们领导邪路上了。

市场经济是神马东西?市场经济:以破坏资源,压榨劳动者为代价,疯狂发展生产力,为资本积聚服务,把一切精神和物质都能变成商品的经济。特征:毁灭人性,为少数人服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6-11-21/4117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11-21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