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社会经济在中国:山西永济市蒲州果品协会

【破土编者按】每当有人为改善工人、农民的处境呼吁的时候,总有另一群人威胁说资本会把产线转移到国外或者国内农产品失去竞争力。这个世界一定要由少数人掌握生产资料,任其在全球寻找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最弱势的工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已经有一些另类发展模式出现,这些尝试虽然规模不大、发展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但是它们为我们想象和实践更公平正义的经济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640.webp (6).jpg


— 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令人瞩目,其主流发展大致遵循着西方式的四化的模式即“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亦可被转译成“工业化、资本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温铁军,2007)。然而中国同时走上了一条充满陷阱的道路: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城乡二元分立严重,生态危机成为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大量农地迅速消失……在资本逐利的逻辑下,民生、环境、公益都要让道。

 

宏观上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好在一些社区内部自发的行动在寻找另类发展模式上已取得一些成绩,令人鼓舞。前生为蒲州镇农民协会的蒲州果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正是这样的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探索。协会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的寨子村。运城市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为传统的农业大区。永济市为运城地区的一个县级市,除农业优势外,亦因此区为西厢故事的发源地而带动旅游业。协会由寨子村村民郑冰1998年创办, 2004年正式注册为蒲州镇农民协会,2007年改名为蒲州果品协会。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目前协会主要包括经济服务部和公共发展部两大部门,下属共十八个业务板块。服务范围以寨子村为中心,覆盖周围43个村庄,其中行政村24个,自然村19个,截止2010年辐射总人口25800 人,6220户(蒲州果品协会, 2012)。由于这43个村庄分属蒲州镇和韩阳镇,因此协会习惯称自己为“蒲韩社区”。两个镇目前共有可耕地约八万亩,其中责任田占40%,黄河滩地占50%,山地占10%。主要出产作物种类繁多,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苹果、柿子、桃、樱桃、花椒、芦笋等等。

 

经过近十四年的发展,协会主体包括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两大部门。前者包括农资店、有机联合社、红娘手工艺合作社、城乡互助部、市场调研组、资金互助部等十个分部门,后者则包括生态家园、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妇女老人康乐中心等分部门。另有支持性部门诸如财务部、后勤部、协会办公室等。

 

一、合作的萌生

 

1998年,协会发起人郑冰还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空闲时帮忙打理爱人谢富政开设的农资店。她发现多数农民购买化肥农药时,不太了解实际生产需要,仅仅根据其他乡亲的说法盲目购买。于是她邀请到农技专家为村民讲课,最初主要动员妇女们参加培训。之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也为农资店带来了更多的收益。技术培训大致固定为每季度一次。

 

2001年,经常聚集在一起的妇女们又萌生了组建跳舞小组的想法。妇女们感受到自己精神面貌的改变——自己也能像城里妇女一样跳舞,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随后辩论小组的出现既有些戏剧化,又像是农民组织进行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而然。跳舞活动中有分组比赛,但大家经常为到底哪一组跳的好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影响互相之间的关系。当时正值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热播,郑冰受启发,提出谁不服气评判的结果,干脆当场辩论:各队说出自己期望的结果和理由,通过辩论把争执焦点公开有序的摆出。胜负之分就通过集体协议做出大家都可以信服的决断。思辨的趣味性与活动的公共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大家不仅可以像城里妇女一样跳舞,还可以像电视里的大学生一样辩论!辩论赛议题也扩大到如婆媳关系、生男生女好等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而活动还在进一步发展: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要在辩论中树立自己的论点,并且拿出论据是需要做很多课下功夫的。于是大家又组成了各种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议题也超越了辩论赛,内容扩展到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家庭教育(诸如婆媳关系、育儿经验)、文艺表演等等。

 

2003年,以寨子村为中心扩散的农民文娱活动达到高潮——郑冰和一些积极分子们将三十五个村庄的一千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在永济市参加元宵节集体表演活动。热闹的秧歌、腰鼓和狮舞表演中,这个一千人的大团体,丝毫没有乱了秩序。另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是大家合力建好了村里的水泥路。寨子村以前是土路,到处是垃圾,下雨天泥泞肮脏不堪。由于各种原因村委无法有效行使公共服务的责任,为了解决道路和卫生问题,平时参与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们成立了“寨子村村容治理理事会”,挨家挨户发传单动员各家修理自家门前的一段路。绝大多数村民出义务工相应号召。公共路段则由理事会出钱修理。修路的工作只用了七十天就全部完成,一共仅花费三万元。

 

200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这个曾经自称为妇女活动中心的农民组织正式注册为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成为法律实体,经费来源主要是郑冰夫妇农资店的利润。

 

二、合作经济的实践

 

协会成立后,开始引导大家发展合作经济。

 

红娘手工艺合作社起源于协会成立之前的社区文娱活动。在一个剪纸比赛上,当时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们观察到参加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感于此,她们认为要把这些传统的晋绣与剪纸技艺传承下去,于是招募一些对传统剪纸有兴趣的中青年妇女,利用本社区内生产的有机棉花经过手工纺线织布,并用这些土布制作成床单、被罩、衬衫、各种布包、布条幅等等百余种产品。

 

目前红娘已有纺线组、纺织组、缝纫组三个生产小组,8名全职工作人员分别担任会计、采购、质检等不同角色, 30多名骨干负责管理不同的生产组,覆盖社区43条村。它是蒲韩社区唯一一个全部是女性的版块。

 

现在的红娘手工艺合作社已经能够每年盈利20多万元,从一开始接受香港公平贸易的订单,到现在来自各方应接不暇的订单。有市场,就要扩大再生产,赚取更多的利润——红娘手工艺合作社也会遇到这种主流发展的逻辑陷阱。于是曾经出现了一些利用闲暇时间纺纱织布的老人,为多挣一些钱延长工作时间而拼命劳作以致于病倒的插曲。老人的家属因此指责红娘,红娘的工作人员没有生气,而是开始反思:如果最初的理念是为了传承文化,快乐生活;如果协会的总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打造“幸福社区”,有什么理由为了收入增加而损害了农民的身体呢?从此之后,红娘硬性规定每位老人每个月只能纺三斤棉花。这是个有趣的规定,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劳动的异化被农民们拒之门外,人变成了生产核心与最终目的。

 

2008年协会成立了40多个专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组合成联合社。各合作社按照作物品种成立,比如玉米合作社、小麦合作社、芦笋合作社等。社长基本上都是协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各合作社规模为20-150户不等。推广有机种植是联合社目前的主要工作,借此联合社希望达到各合作社的五个统一:“统一土壤检测用肥,统一预防用药,统一选用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达标销售”。远景目标希望达到综合农夫产品的深加工,实现有机食品的品牌运行。据联合社负责人介绍,大规模推广有机种植于2010年开始,有机种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鉴于社区内癌症患病率走高,希望打造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对农民身体的伤害;二是协会也发现目前日益扩大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目前联合会已经统计出蒲韩社区愿意或者已经进行有机种植农户的名单。下一步的工作是巩固和扩大有机种植面积。

 

协会在发展社区经济时,一直强调“内外循环”的概念。这个词儿是协会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的。内循环是指利用本区资源,使生产、交换和消费在社区内部形成通路,比如公共食堂利用本地的小麦蒸馒头供给员工内部消费,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用本地的棉花和工艺织出床单可以当做员工们的福利发放,未来还可能作为对会员们的实物分红。外循环包括两方面:一是同政府处理好关系,尽量获得政府的支持;二是通过合适的渠道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640.webp (7).jpg

 

三、社区服务和培育

 

协会各盈利的部门没有仅仅止于利用环保理念或者传统文化发展农村生计,而是一直沿袭最初农资店支持整个协会的传统,利用利润支持各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协会所有的盈利部门都需要将30%作为社区发展基金支持非盈利部门。协会目前的社区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学校、儿童教育、妇女老人康乐中心、生态家园、电脑图书服务等。

 

协会目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团队建设模式,对于社会经济的规划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协会相对成功的经济发展和打造“幸福社区”的理念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乡服务协会。目前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朝着年轻化转型,主要以女性居多。一位放弃城市相对高收入而在红娘全职工作的员工说道:“在城里工作,工资是高些,我以前是做前台收银的,后来还升了,可是干那个工作吧,就是觉得不开心,每天像机器一样!后来听说寨子有个这个手工艺合作社,需要人,而且自己也喜欢做这些事,虽然钱不多,但是每天都很开心,感觉很有意义,还能照顾家。”。“每天都像机器一样!”是人对于拒绝异化的呼唤,是基层民众对于“以人为本”的需求,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是一个另类的发展途径能够得以实践的思想基础。

 

在蒲韩社区,如果你问协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一口回答:“打造幸福社区”。幸福二字的含义很广泛,让大家不用离家可以生计无忧并且奔上小康是一部分,让农户的社会交往需求、个人发展需求、教育、医疗需求在社区内部即得到满足亦极其重要。通过协会的工作,社区承担这了些职能,一方面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更能够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提高服务的瞄准机制和品质。

 

协会的合作经济如各农业合作社、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等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公共服务业也需要向社区更多村庄推进并探索更为稳定和体系化的模式。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由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农协,致力于打造地方的文化共同体和社区共同体。协会在十几年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亦是未来蒲韩社区腾飞的基础。我们真诚的期待在协会的工作下,蒲韩社区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并且可持续的发展,也能够为中国其他地区探索农村发展模式的努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Tiejun, W. (2007). Deconstructing moderniz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39(4), 10-25. 

蒲州果品协会. (2012). 蒲韩乡村社区简介 蒲州果品协会内部资料.

任小平. (2012). 永济市蒲州镇果品协会调研报告. 综合农协, 1.

田原史起. (2012).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发展简报. (2010). 郑冰:三千农民办农会, from http://wiki.ngocn.net/index.php?doc-view-105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6-04-26/3743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4-26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