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昆仑岩:国企要当好国之栋梁

 

  危难关头,更看英雄本色。

  在鲁甸抗震救灾中,中国国企雄威彰显,特别是中央企业临危受命,迅即启动应急响应,全力投入震区救援工作,从三大通信公司重点保通提速,三颗卫星资源开通“绿色通道”,三家大油企加大成品油投放确保供油不间断,到电力抢修、电网全面恢复供电,航空、铁路、物流等紧急调动保障物资运输;从技术专家和专业人员赶赴灾区抢险突击支援保障,到食品、水、药品、医疗器械、帐篷、衣被等救灾物资紧急调运和后方组织应急生产;从一线全力拼搏有序展开救援战斗,到国资委统一领导下各大企业24小时领导值班和带班,救灾情况指令及时上报下达,展现了一幅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关键时候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全方位、大力度、高效率地为人民排险救难的壮丽图景。央企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受到全国民众的赞扬,让社会看到了国企的素质、国家的希望。

  习总书记要求,国企通过改革不能削弱而要加强,“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什么是国企必须担当、且应担好的社会责任? 一句话,要当好国家和社会的“顶梁柱”。具体体现在:

  第一,当好“基石”。在我国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私企、外企,还是国企,都是市场经营主体,应享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而国企承担着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责任和制度责任,是代表全民利益的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经济效益水平和财政贡献水平,对国家对人民至关重要。因此,国企在改革中不能退出效益高的竞争性行业,只干“赔本买卖”,而应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增强活力,实现资产运营优质高效、保值增值,为国家多交税利,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二,当好“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力量来引领和承担。正因为这样,国企不能只重短期效益,更要关注中长期发展,特别是要在承担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和对国际竞争影响力上,发挥主力军作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依存度空前提高,国际竞争较量也空前激烈,拳头企业的实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命运。中国和平崛起,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国家队”。以央企为主的大型国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风险和支撑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大局上,必须承担和发挥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外投资、资源收购和企业并购等,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当好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航母舰队”。

  第三,当好“主导”。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社会主义国企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中流砥柱,也是国家调控和引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力量,是保证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机体,这与资本主义国企为私人资本利益服务,只在私人资本不需要的领域和市场失效的时候起辅助性作用是根本不同的。在我国,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无条件的,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来防范和校正市场盲目性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私资、外资等非公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重性,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存在雇佣劳动剥削,存在追逐私利或外国资本利益的刚性,因而对非公经济既要鼓励支持,又要加强引导,使其顺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无论是对市场运行引导,还是对非公经济引导,都必须依靠国有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来实现,否则政府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调控管理作用难以奏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就更难实现。这就要求国企在改革中,必须强化主导意识,努力提高国资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和国资所控制的资产比重,坚持国资有效控制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积极影响和控制一般竞争领域,以有力带动和引领非公经济落实国家政策、管理规定和调控要求,带头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主导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当好“靠山”。国企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实体,是全体人民的财产凝聚和利益源泉,也是国家和人民抗御风险、应对灾害、战胜困难乃至支持正义战争的经济依靠。因此,国企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当好人民的“靠山”,平时努力创造财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维系国计民生,保障社会公益,为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作贡献;在突发危难情况下,能够向人民军队一样,坚决听从党和国家召唤,为人民利益冲锋在前,坚决服从大局、需要什么资源,就迅速调集什么资源,高效协调地发挥支援保障作用,救国济民于危难之际,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次鲁甸抗震救灾,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第五,当好“示范”。社会主义国企理应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企业文化和先进企业制度的代表,成为非公企业的学习榜样。这些年国企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官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产权约束不规范、腐败漏洞多等,影响了声誉,有必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和完善治理结构,既提高活力,又制约腐败,树立起良好形象。但是,国企深化改革、完善企业制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一股风,更不能简单照搬照套西方企业制度的一套。应当看到,今天国企管理上存在的不少问题,恰恰是由于在破旧立新过程中食洋不化、生吞活剥、机制脱节带来的后遗症,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包括要体现党组织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企业民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天天讲“制度自信”,难道落到企业制度上,就毫无自信了吗?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共产党的执政之本、立国之本、兴企之本。中国国企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完善,建立健全真正代表先进、符合人民利益和意愿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去影响世界,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4-08-07/2732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8-07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