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再论《海棠依旧》周恩来形象塑造

image001 - 05.jpg

文艺创作的中心是写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说来,革命领袖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是其思想艺术水平的首要标志。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艺术家所创造的一种独特艺术样式,重大题材影视创作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超过整整40年的历程。回望40年的发展,在几百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放映和播出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第一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之一的影视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而毛泽东、周恩来两个领袖形象的塑造不仅标领了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潮流,也成为整个文艺创作人物画廊最大的亮点之一。

革命领袖尤其是主要领袖形象的塑造有独特优势,更有少见的难度。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形象塑造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难度,最能考验主创人员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功力。其中,那些优秀的成功之作在塑造领袖形象上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分析与总结。最近,我有机会集中回看了近10年来以周恩来为第一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之一的一些影视剧,在认真比较中发现,41集电视剧《海棠依旧》是格外出色的一部,至少在艺术地呈现周恩来作为新中国总理形象的历史广度和深度上、周恩来情感世界的博大与丰富上、周恩来能让中国和世界各方人士都为之折服的独特人格魅力上以及在播出时感染观众的程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称是高原上的高峰之作。这也是它每次复播都仍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原因之所在。

image002 - 04.jpg

《海棠依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从导演和表演两方面谈点看法。

著名导演陈力拿过不少最佳导演奖,拍过多部以毛泽东为主人公的优秀影视剧。2013年由其拍摄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更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海棠依旧》的创作中,她既是导演,又深度介入剧本创作,与编剧张法纯有很好的合作,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灵魂人物。她在该剧周恩来形象塑造上的主要追求和创造性贡献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认真贯彻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始终以周恩来与中外领袖人物的对手戏为首要叙事载体,以真实再现周恩来作为人民总理在重大历史风云关键时刻的选择为主要叙事内容,并致力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精神的新发现,从而赋予周恩来伟人形象以丰厚的历史真实感和重大内容上的新鲜感。剧中那些最精彩最感人的戏,比如在北平和谈中严厉批评张治中去见蒋介石却又保护他的家属,下令将军大使们吃西餐跳交谊舞,万隆会议在风云变幻中扭转乾坤,视察邢台地震灾区下令未经批准一律不许给伤者截肢,与基辛格谈判中的峰回路转、处理九一三事件时的镇静与果决、对处于危境中的耿飚讲三个不要,如此等等,都是以坚实的艺术化的重大历史叙事来支撑全剧的高度与历史真实感。同时,像表现新中国成立前两天周恩来给保卫开国大典飞行员作激情动员,回西花厅的路上发现那个花匠的手在发抖给沈钧儒擦拭洒上菜汤的长袍,在河北巨鹿地震棚与伤员齐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在西花厅与刚刚从江西回到北京的邓小平谈一瓶安眠药的故事……这些精彩剧情都是创作者对历史的新发现,更为周恩来形象塑造增添了历史的丰富性和新鲜感。另外,片中处于第二位的家庭叙事和亲友关系叙事,也都是主要表现周恩来与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的关系。凡此种种,使该剧与那种主要靠边缘叙事支撑剧情,主要靠虚构故事塑造领袖形象的做法,划清了界限。

image003 - 05.jpg

其二,自觉遵循艺术规律,坚持以人带史,使情成体,把镜头对准周恩来的情感世界,精心围绕凸显周恩来的性格刻画和情感波澜来设置剧情、结构戏剧冲突,在忠于重大史实的同时又能在细节描写上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真正用周恩来的博大情怀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形象呈现来打动观众,拒绝把片子拍成周恩来管理国家大事的流水账和27年历史功绩的功劳簿式作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出色的艺术功力。比如,开国大典的准备和大典本身的进程拍得都很简略,唯独突出表现大典前后周恩来对飞行员的两次激情讲话,那样浓墨重彩又极有震撼力地表现了他对飞行员的大爱和作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强大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又如,小说《刘志丹》事件的复杂过程几乎都推到背景上去,单单重点描写周恩来与习仲勋的告别谈话:仲勋,没关系,一切总会清楚的无论你在哪里,我们还是好朋友,千万不能有一念之差。这场戏写周恩来保护干部的无微不至,写他在艰难中保持对未来的信念,匠心独运,感人至深。再如,写1971年周恩来与基辛格的第一次谈判,过程的表现举重若轻、简繁得当,着重表现的是周恩来的从容、微笑和胸有良谋,与基辛格因遇到分歧而焦虑不宁形成鲜明对照,极其巧妙地彰显出周恩来那无比智慧和自信的大国领袖风范。其他,如周恩来与孙维世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听到毛岸英牺牲消息后不吃也不喝,三年困难中给毛泽东端上一碗红烧肉,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的潇洒成趣,送耿飚三句话时的一唱三叹,乃至接见邯郸娃娃剧团时的爱心普照,在西花厅与工作人员最后的午餐中的细心与微笑等,都是以情动人的华彩篇章,都是用艺术的方式对周恩来伟大人格魅力作出的发现。

其三,整个创作团队心怀敬畏,团结协作,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和后期制作倾情投入,为塑造周恩来的领袖形象各显其能。仅仅一个海棠花象征意蕴的贯穿与渲染,就集中了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演员的表演。片中周恩来最后一次告别西花厅,深情地望着海棠树说:花落了。邓颖超:你不是说,落花的时候也很美吗?周恩来又说:花落了,果实也会来得早!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观者对周恩来人格和国家民族命运想到了太多太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演员在领袖形象塑造上的作用不亚于编导,有些方面作用更加直接。分析和评价该剧周恩来形象塑造的成功,不能不分析孙维民的表演。孙维民少年学舞蹈,20岁演话剧,30多岁进入影视界。说他是特型演员,可他也演过许多普通人形象,在历史名人中还饰演过孙中山、鲁迅、廖仲恺、张学良、左权、彭雪枫和张治中;说他是一般型演员,他又特别适合演周恩来,4060次,演全了周恩来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庾信文章老更成40多年的岁月磨砺,使他成为一个实力派的表演艺术家。近10年来,在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海棠依旧》和《外交风云》中饰演周恩来,标志着他的表演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在《海棠依旧》中的表演最经得起品评。除了敬业精神和倾情投入,单就表演艺术本身而言,至少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

image004 - 01.jpg

其一,独到的台词功夫。他有坚实的话剧台词功底,咬字准确,发音的开、齐、合、撮都很到位,注重节奏感,又能事先下苦功夫将各种台词谙熟于胸,因而在表演中不论是对面交谈、小会对话还是各种大会讲演,包括在万隆会议的讲话、在巨鹿县白家寨广场上顶风对灾区群众的讲话、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等,都能做到自然流畅声情并茂,每句话每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并让人感到很舒服。这是硬功夫苦功夫,来不得半点偷懒。话剧功底是他的优势,但在台词表演方式上却避免舞台腔,努力追求符合影视剧要求的生活化表达。特别是在声音、节奏和辅助表情的具体处理上,他不是按照背书或朗诵的逻辑,也不是按照外在行为的逻辑,而是按照周恩来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势中的心理节奏和情感变化去处理台词的高低快慢和抑扬顿挫,不但以言传意,更要以声传情,以丰富的台词方式去刻画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民好总理形象。比如,对飞行员的讲话是那样高亢、激情而又深沉,表达的是对飞行员的大爱和崇高责任感;审问美国特务李安东时说难道你的生命是靠仇恨来维持的吗?怒火三丈,冲口而出,揭示他的高屋建瓴,一言击中敌特要害;万隆会议讲话,一边讲一边环视全场,从容讲来又一气呵成,彰显出大国领袖的自信;在听人民大会堂总工程师汇报设计中的难题时,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佛从天外飘来,一下令听者豁然开朗,折射出周恩来的非凡智慧与诗情;视察邢台地震伤员时说传我的命令,受伤的百姓,不到生命垂危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律不允许截肢,那样急促果决,那样声嘶力竭,有力地渲染了他内心的焦急和对伤员恢复劳动能力的热切期盼。在台词表达上能作出这样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效果,的确是独树一帜。

image005 - 02.jpg

其二,周恩来独特领袖风范中格外突出的一点,也是中外各方人士交口称赞的,就是他最善于读懂人心。由博大胸襟、丰富经历、超凡智慧和事先的周到准备所决定,不论对领袖还是对百姓,不论对同志对朋友还是对对手乃至对敌人,他一见面一交谈就能知道对方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并能很快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以前的一些影视剧程度不同地有所表现,但不够自觉,也比较零散。由于编导和演员的共同努力,《海棠依旧》在这方面的努力相当自觉,贯穿始终,精彩纷呈。孙维民的表演用力尤甚。请看剧情中的例证:开场不久,毛泽东找周恩来谈新中国组阁名单中还是有个大问题,周恩来不假思索地说一定是宋庆龄问题,毛泽东说宋庆龄有顾虑,周恩来当即提出请邓颖超拿他们两人的信去请宋庆龄来北京!观众感叹:周恩来如此了解毛泽东与宋庆龄的心思!周恩来出席卫士路晋生的婚礼,并题字相赠,另一个卫士庞先军很羡慕,周恩来立即笑着拿出早已写好的另一幅字寿比南山,送给先军母亲的七十大寿!人们惊讶:原来周恩来早已摸透了庞先军的想法。洪水冲垮郑州黄河大桥桥墩,周恩来冒雨视察,发现当地干部和工程师们对是否分洪有两难的恐惧,当场高喊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新的桥墩一定可以立起来!原来他对此早有预测,一句话就稳定了人心!与基辛格的首场谈判,基辛格因有分歧、谈不拢而焦急不安,周恩来一眼看出基辛格是怕联合公报发不了而有负使命,微笑着提议先吃饭,说饭后一定能找出解决办法。基辛格由衷佩服,观众也如释重负。叶剑英看望病危中的周恩来,欲言又止,周恩来立即吃力地对他说:要尽快地把有些事情解决掉,毛主席的心情你理解,不过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力落到他们手里!观众看得无不动容:他早已知道叶剑英想说什么,也明白他有受毛泽东信任的优势,决然把这一重担交给了叶剑英。诸如此类,随处可见,孙维民的表演都如行云流水,感人至深,是周恩来形象塑造的可喜突破。

image006 - 01.jpg

其三,相忍为党,顾全大局,不管个人受多大委屈,都能忍辱负重地坚持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大局,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逆境中更是如此。这是周恩来人格特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又一奥秘之所在。如何表现这种人格魅力?既需要胆识,也需要功力。电视剧《长征》作出了最早的尝试。在2013年放映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孙维民饰演周恩来,他脸上的忧虑和忍辱负重地代表政府向社员、干部做检讨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海棠依旧》一半多写大跃进之后,有16集写文革期间,为表现周恩来的相忍为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孙维民的表演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在那些历史书写的难点和敏感点上,他的表演又实现了新的突破。比如,1958年周恩来因反对冒进被迫作检讨,过去的作品拍到这里就绕着走,《海棠依旧》迎难而上,孙维民的表演更是匠心独运——他在西花厅写检讨,邓颖超关心地过去看,他微笑着说:看法有异同,我们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检讨要好好写,我的想法有机会再跟主席说。微笑着说的这几句话,看似轻松,实际却巧妙地表现了当时形势的复杂、周恩来的压力之大、他委屈地写检讨维护团结又对未来充满自信。又如1971年底周恩来去医院探望陈毅,许多片子也是一带而过,《海棠依旧》却抓住不放,孙维民则在细节描写上下足功夫:陈毅病危,戴着呼吸机,周恩来匆匆赶来,满脸的忧虑、沉痛和倦容,上前紧紧抓住陈毅的手,脸对脸地心疼地看着陈毅,但陈毅已深度昏迷,既不能说话,也不能睁眼,周恩来又让叶剑英给陈毅念毛泽东为二月逆流平反的指示……当时形势的凶险,周恩来对战友之爱的刻骨铭心,他那相忍为党的人格的博大与坚韧,他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通向希望的机会……这一切,孙维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文革中周恩来那次在高层挨批,历史书写都困难重重,语焉不详,《海棠依旧》却敢化繁为简,单刀直入,孙维民的表演堪称集千念于一瞬:中南海里的一个小会议室,门半开着,周恩来脸朝外坐着,旁边的人模糊不清,没有人说话,只有周恩来的两个卫士在门外小声担心地说几个小时了没有吃药,也没有喝一口水。镜头只对准周恩来的那一张脸,双眉紧锁,眼睑收缩,嘴唇紧闭,目光中全是痛楚与坚韧,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短短几十秒钟,仿佛全天下的痛苦都集中在这张脸上,全中国的忧患他都要一人来承担!太令人震撼了!看到这里,有心的观众无不感到心潮的澎湃。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难得一见。

真正的艺术精品,在空间维度上要经得起与众多同类乃至相近题材作品的认真比较,在时间维度上要经得起反复回看,经得起岁月的淘洗。《海棠依旧》首播产生热烈反响已经5年多过去了,多次复播继续吸引人,如今回看还能经得住与后来一些相近题材影视剧的认真对比,说明它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在周恩来形象塑造上的成功经验,是很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当然,今后该剧还要继续经受时间的考验。

(文中插图均为电视剧《海棠依旧》剧照)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3255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22-03-26/745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3-26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